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138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8]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
第13课《 呐喊》自序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奚(xī)落 缢(yì)死 慰藉(jí) 不暇(xiá)顾及
B.反省(xĭng) 愤懑(mèn) 桀(jié)骜 肆无忌惮(dàn)
C.侥(jiăo)幸 侮(wŭ)蔑 侦探(tān) 不能自已(yĭ)
D.不恤(xù) 模(mó)样 浸渍(zì) 慷慨(kăi)激昂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振臂一呼 应者云积 精神麻木 横眉冷对
B.无可措手 敷衍了事 谈笑风生 披荆斩棘
C.应运而生 永保生机 大失所望 童颜鹤发
D.唉声叹气 万马齐喑 惟妙惟肖 文质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括号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鲁迅作品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即使看来纯属个人生活回忆,也总能给人以深刻的 。
(2)当读书人手不辞卷、目之于字时,书就将自己 的知识、信念、情感传输给读者。
(3)鲁迅先生收在《呐喊》与《彷徨》中的作品,涉及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 所在。
A、启示 蕴含 症结 B、启示 蕴藏 关键
C、启发 蕴藏 症结 D、启发 蕴含 关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那些不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干部眼里,平民意识犹如一文不名的破布。
B、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C、他这人平素爱出风头,工作华而不实,喜欢侃侃而谈,害怕艰苦的斗争,在紧要关头经不起考验是自然的。
D、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懈可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8题。
①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②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浏览完整试题
③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
④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也
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⑤“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⑥“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⑦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5、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年轻时做过的的许多“梦”的理解。
6、第②段划线句中“赏鉴”、“盛举”等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从②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8、第⑤段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比喻,其中“铁屋子”“熟睡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各比喻什么?
“铁屋子”比喻:
“熟睡的人们”比喻:
“从昏睡入死灭” 比喻:
9、联系全文,谈谈鲁迅先生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10、欣赏下列悼念鲁迅先生的对联,请你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创作一副歌颂鲁迅先生的对联。
附悼念鲁迅先生的对联欣赏如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所送挽联多得不可胜数。
当时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曾写过三副对联。
一联是: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头两句,是指1936年6月19日高尔基逝世和同年鲁迅逝世的10月19日,刚好相隔四个月。鲁迅当时有“中国高尔基”之誉,故称“双星”。下联的头两句,意在说明作者与鲁迅的关系。“二心”,指鲁迅参加“左联”后的作品《二心集》;“憾无一面”,指作者将自己一生未能与鲁迅相晤引为不能弥补的憾事。
另一联是: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此联看似浅显,实则深刻。虽将鲁迅与孔子相提并论,却指出了二者的截然不同。因为“孔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语),而鲁迅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其一生的业绩,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既前无古人,又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联中包含着作者的钦敬之情。
第三联是郭沫若以当时“左联”东京支盟领导的一个文艺团体“质文社”同仁名义书写的。联文是: 平生功业尤拉化;
旷代文章数阿Q。
上联是指鲁迅积极提倡语言的大众化与拉丁化,赞扬他锐意进取,为民众着想的高尚精神。下联将《阿Q正传》誉为空前杰作,十分精当。
其时正在北京的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上联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的中国》。
展开余下试题
上海学生剧团所送的一联是: 熄了,光耀着世界的火炬;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无限崇敬、深切悼念之情,也有对劳苦大众的号召。文字朴实无华,诚挚感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是: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下联中,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1950年,鲁迅逝世14周年之际,陈毅同志亲书一联,以为纪念: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这副对联,写得朴素自然,感情热烈真挚。高度概括了鲁迅的生平业绩和思想品格,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 呐喊》自序参考答案:
1、B(A jí→jiè、C tān→tàn、D mó→mú)
2、D(A积→集B生→声C保→葆)
3、A “启发”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 ”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 。 “蕴含”的意思是包含;“蕴藏”的意思是积蓄而未显露或未发掘。“症结”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4、D(A、“一文不名”的意思是一分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穷。名,占有。B、“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要发笑”,成语中已经含有“笑”的意思,后面再说“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就造成表意的重复。C、“侃侃而谈”的意思是“理直气壮的直抒己见”,是褒义词,这里用来批评某人工作不够扎实,喜欢做表面文章,显然是错误的,可改为“夸夸其谈”。
5、指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对救国志向的美好却幼稚的一些设想和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6、对同胞的麻木的激愤和悲哀。
7、作者放弃医学,要用文艺来救国。因为那一回的电影使作者认识到,改变国民的精神比救治病人的疾苦更为重要。
8、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 在没有觉醒的情况下走向死亡
9、唤醒沉睡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为革命者呐喊助威,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10、略。要求:内容上歌颂怀念鲁迅,形式上是对仗较工整即可。
第14课 胡同文化
⒈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 苑囿(yòu) 南麓(lù) 胡同(tόng) 安土重(zhòng)迁
B . 夯筑(hāng) 青冢(zhǒng) 悖谬(bèi) 熬(āo)白菜
C .低佪(huái) 国子监(jiān) 虫豸(zhì) 睚眦必报(zì)
D.迥乎(jiǒng) 单于(dān) 众口铄金(shuò) 虾(há)蟆陵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房檩 精彩 衰草离披 怅望低徊 B.半截 伺候 逆来顺受 穿流不息
C.策源 烦燥 不约而同 无可奈何 D.凭吊 精义 礼尚往来 如缘大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
A.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B.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居乐业,不大愿意搬家。
C.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D.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也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
B.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小学生都是很熟悉的了。
C.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块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D.今天的中学生是否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关系到他们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大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9题
《走向世界丛书》序
钱钟书
(1)我首次看见《读书》里钟叔河同志为《走向世界丛书》写的文章,就感到惊喜,也忆起旧事。差不多40年前我用英语写过关于清末我国引进西洋文学的片断,曾涉猎叔河同志论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目录》等等,当时这一类书早是希罕而不名贵的冷门东西了。我的视野很窄,只局限于文学,远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欧、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全面影响;我又心粗气浮,对那一类书,没有像他这样耐心搜罗和虚心研读。一些出洋游历者强充内行或吹捧自我,所写的旅行记——像大名流康有为的《十一国游记》或小文人王芝的《海客日谈》——往往无稽失实,行使了英国老话所谓旅行家享有的凭空编造的特权。“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远游归来者会撒谎,原是常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2)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李一氓同志和我谈起《走向世界》的文章,表示赞许;晚清文献也属于一氓同志的博学的范围,他的意见非同泛泛。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素有研究的李侃同志也很重视叔河同志的文章和他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制订的规划。我相信,由于他们两位的鼓励,叔河同志虽然工作条件不够顺利,身体情况更为恶劣,而搜辑,校订,一篇篇写出有分量的序文(就是收集在这本书里的文章),不过三年,竟大功告成了。
(3)“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只好走向这世界,因为你绝没有办法走出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就成为人的世界。
(4)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还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闭关自守”、“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落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凑手,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日常生话里,有时大开着门和窗;有时只开了或半开了窗,却关上门;有时和窗都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
5.第(1)段中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里的“经”指的是(不超过20字)。
6.第(2)段中提到的“这部分史料”,所指的史料是(不超过20个字)。
7.第(4)段中,用“日常生活”的现象打比方,论述了三种人对“走向世界”的不同态度。用自己的话对这三种态度加以简要概括(每条不超过18字)。
第一种态度是
第二种态度是
第三种态度是
8.第(4)段作者说“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简要说明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40字)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两项是(2分) ( )
A.申述作者40年前就用英语写过关于清末我国引进西洋文学的片段。
B.肯定《走向世界丛书》辑录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是很大的功绩。
C.说明李一氓对晚清文献博学多识,李侃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素有研究。
D.阐释中国要走向世界,但不会是直截了当、按部就班地推进。
E.指出钟叔河的文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引导我们提出问题。
10、仿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 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胡同文化》参考答案:
1、B(A、tόng→tòng C、jiān→jiàn D、dān→chán)
2、A(B、穿→川 C、燥→躁 D、缘→椽)
3、B (安居乐业→安土重迁)
4、C(A、语序不当 B、“对”字使用错误 D、前后不一致)
5、《十一国游记》《海客日谈》等旅行记。
6、《游记》《旅行记》《漫游目录》等书籍。
7、第一种态度是主张国家彻底开放,真正走向世界;第二种态度是闭关锁国,不能走向世界;第三种态度是采取折中主义的暖昧态度。
8、中国向世界开放,引入世界先进的东西,从另一角度说,也是世界对中国影响的结果。
9、AC.
10、略。 (125.64.164.173)
上一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巩固基础小测
下一篇:
第一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高中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