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一中2007年10月高三摸底考试 语 文 命题人:侯迪夫 审题人:李光烈 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哺(bǔ)育 跻(jī)身 鸟瞰(kàn) 哗(huá)众取宠 B. 炫(xuàn)耀 症(zhèng)结 攻讦(jié) 挈(qiè)妇将雏 C. 回溯(sù) 隽(juàn)永 心闷(mèn) 谆(zhūn)谆告诫 D. 骨髓(suǐ) 遒劲(jìng) 澄(chéng)澈 返璞(pú)归真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针砭 辐射 一发千均 计日程功 B. 社稷 冒然 贻笑大方 优柔寡断 C. 磋商 变幻 声名鹊起 相辅相成 D. 修葺 谰言 永葆青春 消赃灭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种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彩棉内衣,图案精美,做工精巧,针脚细密,天衣无缝,穿在身上舒服极了。 B. 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C.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D. 在联欢会上,他谦虚地对同学们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拿出了5亿美元让低收入家庭“拥有自住房”的特别援助计划,政府为没有自住房的家庭首次购房补贴一些费用。 B. 从这一串科学经历看,王淦昌始终站在世界前沿科学的制高点上,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还没有比拥有如此丰富的科学经历更为饱满的人生吗? C. 作为互联网上目前功能量强大的免费搜索引擎,Google的索引目录中储存有30亿个网页及网页快照,用户可以使用多达86种左右的语言文字进行搜索。 D.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目前中国探月工程进展顺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于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这份堪称《中国电影指南》的特刊将会在一年内随着《综艺》杂志的发行走向世界,一年后还将根据中国电影市场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 B.电子行业从其产品中提取最微小成分——半导体和铜、锡、黄金之类珍贵材料——用于出售或在新机器和装置中重新加以利用,从而赚取丰厚利润。 C. 倘若美军仓皇撤出,伊拉克很可能陷入内战,百姓必然流离失所;倘若美军赖着不走,暴力袭击就会经久不息,百姓自然会永无宁日,真是“去,伊人苦;留,伊人苦”。
浏览完整试题D.建设新农村,最难的工作是什么?王书文想了想,说:“一是怎样发展经济,二是怎样提高农民素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资源。古代典籍凭借现代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传统文化精神,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应该积极地避免负面的传播效果,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时下的古代典籍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热”态:古代典籍普及本出版热、古代典籍“戏说传播”热、古代典籍“图像传播”热。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一波古代典籍普及本的出版热潮,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盗版”版本、“攒抄”版本以至错误百出的粗制滥造版本层出不穷,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而且其影响延续至今,严重影响了大众对古代典籍文化的接受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化的古代经典传播成为时尚,一系列古代典籍“戏说”作品的出版成风,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有些青少年甚至把“无厘头”的改编内容当成古代典籍的“正史原貌”,其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视机、录放机、VCD、DVD、网络、手机等等和数字图像传播相关手段的普及化,古代典籍越来越多地借助这些现代手段进行传播,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古代典籍的“图像传播”成为一种热潮。从初期对古代典籍的影视剧“正说”到近年来的“戏说”、“翻拍”,到现在电视台推出讲解《三国》、《论语》、《庄子》等古代典籍,古代典籍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盈利资源,学术娱乐化趋势日渐明显。 进入现代社会,古代典籍的传播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改变不仅仅源于从竹简到印刷出版到电子图像等传播方式的质的飞跃,而在于人们对古代典籍的传播目的的改变。在古代社会,许多古代典籍珍本因承载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职能,在其传播过程中更是不容许被轻易“篡改”或有娱乐化倾向的。在现代传播阶段,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独一无二的“光晕”开始消失,源自于金钱本位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不仅仅要把古代典籍包装成一种商品,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谋求篡改古代典籍所传达的和消费文化相抵触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立场与接受视角发生了不同于古人的变化,无疑,对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但无论以何种姿态传播古代典籍、重塑传统文化精神,尊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典籍原貌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对古代典籍的糟粕与精华进行明白无误的批判与继承。 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其实并不缺乏成功传承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案例。例如,1994年出版的《新三字经》既去除了旧《三字经》的封建糟粕,又结合了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很好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古代典籍不是不可以改动,但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进行思考研究。 6、下列不属于传播传统文化精神过程中出现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的“盗版”版本、“攒抄”版本以至错误百出的粗制滥造版本影响大众的接受质量。 B.青少年将古代典籍的“戏说”、“无厘头”的改编内容当作古代典籍的“正史原貌”。 C. 从影视剧“正说”到“戏说”、“翻拍”,到电视讲解《论语》《三国》等古代典籍,学术娱乐化趋势日渐明显。 D.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将旧《三字经》改编成《新三字经》,传播传统文化精神。 7、本文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B.古代典籍是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C. 古代典籍传播应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 D.古代典籍的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 8、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进入现代社会,古代典籍的传播从传播方式到传播的目的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B.在古代社会,许多古代典籍珍本因承载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职能,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会被“篡改”或有娱乐化倾向。 C. 在现代传播阶段,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作用已经彻底消失,它更多地被包装成一种商品,服务于金钱本位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 D. 传播古代典籍、重塑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尊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典籍原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如果古代典籍能够积极地避免负面的传播效果,它将在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B. 古代典籍中的一些粗制滥造的版本,市场占有率越高,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C. 古代典籍传播过程中,传播手段越是现代化,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D.对古代文化典籍,应在尊重其原貌的基础上,继承其精华,批判其糟粕,重塑其传统文化精神。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