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961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1]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淮阴区高一语文期中测试题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淮阴区高一语文期中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溺(nì)爱 怪癖(pì) 干瘪(biē) 自艾(yì)自怜
B. 摭拾(zhí) 恪(kè)守 犄(jī)角 面面相觑(qù)
C. 消遣(qiǎn) 时髦(máo) 戕(qiāng)害 真知灼(zhuó)见
D.慰藉(jiè) 炽(chì)热 拙(zhuō)劣 出类拔萃(cuì)
2.下面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惆怅 瞳孔 曙光 轻蔑 夙兴夜寐
B、翱翔 磕绊 淘汰 蒙敝 惊世骇俗
C、恪守 啮噬 锁屑 甄别 字斟句酌
D、思忖 妥贴 究竟 残骸 瞠目结舌
3.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音像出版单位适应市场__,根据群众对录像制品特别是后电视、后电影产品需求的增长,适时增加了录像制品的出版。
②创新能力不足,原创作品的减少,这不仅影响到音像出版行业的__发展,还将影响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③贝多芬是一个比较穷的老外,还有梵•高,他们的伟大作品__下来,让我们记下这些伟大的名字,记住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A.需求 连续 留传 B.需求 持续 流传
C.需要 连续 流传 D.需要 持续 留传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B.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闪闪发光,颤动着金碧辉煌的梦。
C.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D.我们也曾有约,无论谁先走,剩下的那人都要一如既往地好好活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C.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浏览完整试题
6.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听说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
B.但文字本身(不是它所表达的概念),譬如即使像“露水闪”这么一个普通的词儿,对我们的想像力的影响都是难以解释的。
C.烹饪之余,更须收拾房子、洗浆衣服、缝纫、补缀、编织毛织物。
D.有两句诗我听得很清楚,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稀薄,不浓
C.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 履:踏,攀
D.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寤:睡醒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揉使之然也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描写的是江上夜景,《后赤壁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赤壁赋》中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的都是深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Ⅱ卷(130分)
三、(27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如此良夜何?(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⑴ 这首诗从哪些方面表现诗人与故人相会的喜悦之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格1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苏轼《赤壁赋》)
(4) ▲ ,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水至清则无鱼,________▲__________。《汉书•东方朔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8分)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庞 白
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 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 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展开余下试题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暧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 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 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 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巳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构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⑥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 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受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14.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4分)
答: ▲
15.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④ 段的内容分条作答。(6分)
答: ▲
16.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4 分)
答: ▲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城市感到陌生,叙写中有自卑和自责;认为那种习惯了城市生活却非说不习惯的说法是矫情的。
B.“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作者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C.文章运用对比写法,在深入剖析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状后,明白了自己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D、文章以“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又在文中说“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都显露出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后那种无限的伤感和悲哀。
E.本文抒写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笔触细腻,语言质朴而清新。
五、语言运用(15分)
1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并将正确排序的序号依次写在方框内。(3分)
① 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 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 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 这时候,你应该想:我难,别人更难,何必畏惧呢?
正确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
19.指出下面这段话中的两处语病并加以修改。(4分)
①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②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③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特有的民族特色。⑤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1)(只填序号)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填序号)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4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 ___, ▲ _______。
故乡的歌是 ▲ ___, ▲ ____。
21.请把下面三个词语扩写成一段话(三个词的顺序可以调换),表达一种感悟,不超过50个字。(4分)
风筝 长线 飞翔
六.作文(70分)
22.生活中总有值得你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展开余下试题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淮阴区高一语文期中测试题
参考答案
1.A怪癖(pǐ) 干瘪(biě)
2.A(B.蒙蔽C.琐屑D.妥帖)
3.B(需要:①应该有或必须有②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 需求: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连续:一个接一个 持续:延续不断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4.C(安土重迁:指在一地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
5.D[A:缺主语,把“在”与“人类”对换位置。B:主语不一致。C:把“你”和“不但”互换位置]
6.C(动词性短语之间应用逗号)
7.B(薄:迫近,接近)
8.C[A:前者作“但是”讲,表转折;后者作“回头”讲,动词。B:前者作“恰巧、正好”讲,副词;后者作“共同享用”,动词。C:披:拨开。D:前者作“高耸”讲;后者作“端正”讲]
9.D[A: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B:前者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后者是代词,译为“这样”C:前者表目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 D: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10.B[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
11.(1)怎样度过像这样美好的夜晚?(“如……何”译为“怎样……呢?”或“把……怎么样呢?”译出1分,句顺1分)
(2)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反”1分,“中流”1分,“听”1分,“所止而休焉”1分)
(3)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开始。(“然后”1分,“未始”1分,“于是”1分)
12.⑴ 这首诗从这样几个方面表现喜悦之情:①回顾过去与故人相逢的乐事,回忆过去种种美好的情景,当然是令人喜悦的,②描写现在相会时“情如旧”的“欢笑”,这是直接表现喜悦之情。③从留连秋山景色、不愿归去的描写中,看出了作者的喜悦。(每点2分)
⑵尽管阔别10年,相逢时欢笑如旧,但是10年的别离,使人衰色尽显,这两句诗,一喜一悲,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沧桑、漂泊动荡的悲凉感慨。(2分)
13(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5)岂因祸福避趋之(6)人至察则无徒。
14.(4分)写这样的人与作者形成了对比(反衬),突出和强化了作者“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这种感受。(答对表现手法得2分,有具体分析得2分。意合即可。)
15.(6分)①城市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②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没有距离,而“距离才能产生美”。③最根本的是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而故乡给了“我”生命和无法忘怀的记忆:(每点2分,意合即可。)
16.(4分)城市不是给我们生命的地方,在内心深处感受不到融人城市;却早已把家放置在了别人的城市里,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回答清楚了“别人的城市”的含义得2分,回答清楚了“却有我们的家”得2分,意合即可。)
17.(4分)B、E(A、文中无自卑和自责;.C、文章未对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作剖析。D.文章中不存在悲哀之情。)
18.②①④③(3分)
19.(1)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特有”与“特色”重复)(2)⑤改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原句递进关系表述错误)
20、仿句:(共4分)
例句: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21.示例:风筝飞得再高,还有长线牵着;小鸟即使在田野低空飞翔,那也叫自由。(4分)(要求有一定的哲理)
六、作文。(70分) 提示:这个题目应该以记事为主,每个人都应该有生活的感悟,可以是喜也可以是悲,可以有教育意义的,也可以表现很无聊。关键是要有对生活的理解。可能有不少考生选择生日作为值得记住的日子,生日当然应该记住,但不应该停留在场面的热闹,或者接受了多少礼物。而是要折射某个人生哲理,比如反映感恩,或者成长的含义等等。允许考生从貌似普通和平凡的日子里,从一件寻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同凡响”的意义来。建议以56分切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上一篇:
粤教版必修一期末试卷
下一篇:
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07——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