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2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3]
天津市六校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联考
  天津市六校
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联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42分)
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蕴蓄(yùn) 一曝十寒(pù) 煦暖(xù) 非分之想(fèn)
B.隽永(juàn) 自怨自艾(ài) 渲染(xuàn) 厉兵秣马(mò)
C.恪守(kè) 屏气凝神(bǐng) 粘贴(nián) 夜阑人静(lán)
D.参与(yǔ) 面面相觑(qù) 埋怨(mán) 垂涎欲滴(x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蛰居 兵慌马乱 查无实据 陈谷子烂芝麻
B.装潢 匪夷所思 义正词严 吉人自有天相
C.沉缅 不假思索 名声大震 众人拾柴火焰高
D.徇私 风采照人 信而有征 水火不相融
3.一次填入下面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一组是 (    )
①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有“诗书作家”的传统,可以说时下父送子上学,子劝父读书的这种尊重知识的新(    )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②安全检查工作非常重要,要(    ),不应麻痹大意,一旦出了事故,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③中国队首场负于意大利队,幸好在第二场比赛中,中国队以大比分赢了实力强劲的澳大利亚队,给中国队出线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真是(    )
A.现象    防渐杜微    峰回路转 B.风尚    防渐杜微    曲径通幽
C.现象    防患未然    曲径通幽 D.风尚    防患未然    峰回路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遗憾的是,雷锋、焦裕禄这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英雄,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已经
是那么邈远、陌生了。
B.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时间拖得越久,侦破工作的麻烦就越大,专案组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C.“勇气”号、“机遇”号火星的登陆成功,标志着太空的人类探索进入一个新阶段。
D.为繁荣杂文创作,本刊届时将邀请界内嘉宾举行庆典暨杂文笔会,切磋杂文创作、杂文编辑工作及其市场走向。
二、(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树是一部活档案,树干的年轮就是历史的记录。1901年,美国人道格拉斯发现居住地附近新近砍伐留下的树木桩上,都有相同的图案纹理。譬如说,这些树木年轮的外面三圈都较宽,这表明近3年居住地附近环境与气候条件较好,树木生长较快。相反的结论也可以由此得出。这个发现促使道格拉斯致力于树木年轮的深入研究。他用“同一地区同时期年轮模式相同”的假设,以“接龙”方式推算老树的初生年份。比如一棵被砍伐的百年古树,其砍伐年代不详,但是它的年轮中却有一圈与当地一棵1864年砍下的大树的年轮最外圈相吻合。由于最外圈是被砍伐当年的年轮,因此推出这相吻合的一圈为1864年的年轮,由此向内按每进一圈是一年推算,就可以算出这棵树大约是哪一年栽种的。
  一些科学家还根据年轮推算出发生过酸雨的年份。哥伦比亚大学的雅格比解释说,随着树木越长越老,年轮也变得越来越窄,而酸雨对树木恰恰起着相反的作用。年轮还可以记录下火山爆发与地震。火山爆发时,大量灰尘与气体进入同温层,遮住了阳光,这会使温度降到冰点以下,给树木留下一道叫做“霜轮”的特殊标记。东印度群岛坦波拉火山爆发曾使1816年成了“没有夏天的一年”,这个标记甚至出现在南非的树木上。地震也可以给树木造成损害,使树在以后的一些年中形成较窄的年轮。由此看来,倘若说树木年轮“泄露天机”,似乎并不为过。


浏览完整试题5.对下面的说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反的结论”;如果树木某一年的年轮比较窄,那就证明该地区这一年环境与气候条件不好。
B.“初生年份”:指树的栽种年份。
C.“这相吻合的一圈”:指导1864年砍下的大树年轮的最外圈。
D.“这个标记”:指“霜轮”,即冰点以下树木生长时留下的年轮。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树木年轮的图案都是相同的。
B.道格拉斯的假设是从“相吻合的一圈”中提出来的。
C.树木的“霜轮”与“酸雨”没有关系。
D.树木的年轮变窄,这是地震给树木造成的损害。
7.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接龙”是一种分析、比较同一地区两棵树年轮模式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可以推知其中一棵树的初生年份。
B.通过年轮研究酸雨、火山爆发与地震,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自然条件对树木生长会产生的直接影响。
C.树木年轮可以记录下历史上发生的某些自然现象的时间、地点。
D.说“树木年轮‘泄露天机’”,是因为树木的年轮可以使人类更好地预知某些自然现象的发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儒家希望通过提倡“仁义礼智信”,让人们自动地去适应管理并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以期降低管理的成本,降低管理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孔子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感到悲观,因为“大同”不可得,所以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为实现“小康”而努力。“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但是社会仍然“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道家希望劝告统治者适当划分宏观和微观的区别,不要去过多地干预小民的生活和生产,实现无为而治。庄子则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无为思想和悲观主义,并把它推到极端化的地步,为后来道家发展为道教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兵家和法家都继承老子,兵家较好地实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综合,所以较少受到非议而法家则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对手进行批判而立论。经过历史证明,没有儒家的思想作为基础,法家思想在现实中是没有生命力的。秦始皇以统一六国的功业建立王朝,但是最为短命,这与过分迷信法家思想分不开,最后管理成本上升道无法忍受的地步。韩非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而今争于气力”,他对理论的认识是按照现实需要来组织的。实际上韩非梦想实现的是国家战备动员体制。因为当时韩国的存续岌岌可危,西秦南楚东齐都是不友好的强邻。所以韩非需要的是“养耕战之士,去五蠹之民”,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勇武精神,再也没有重要的东西,因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国家的生存正在受到威胁。
    兵家正是以儒家思想做基础,没有法家的缺点,因此兵家思想成为一种危机管理手段。实际上也只有在危机时代,才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情绪,放弃通常的利益纠葛。而韩非则明显忽视了这一点。
    墨子和诸子相比,除了继承了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以外,其最大特色是具有非常鲜明的农耕社会人生经验的烙印,即李泽厚所谓的“小农意识”。因为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困难,所以农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低成本运营方式”。在这种运营方式下,所有的开支必须尽量节约,所有的风险必须绝对避免,否则足以产生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的风险。“低成本运营方式”直到今天还在大陆农村社会流传,如老人普遍仍然把病死在家里——“寿终正寝”作为一种道德性的习惯。  
    先秦诸子特别是儒道的悲观主义正是对平民利益的深刻关怀。西方的乐观正是基于少数人利益的乐观。技术的发展使得剩余产品增加,奴隶劳动的剩余产品有限,地主收取地租就容易得多,而剥削工人就更有收获。精英主义者的乐观也与诸子的悲观主义一样,具有另一个方面的证据。这大概是中华文化的悲观底调和西方乐观底调的区别所在。
    中国文化的难题是全人类的长久难题。中国思想主流的悲观主义和复古倾向,是带着对人口大多数的深切关怀,背负着全人类艰难历程,一切骄傲自满和盲目自信的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
8.下列四项与第四段末尾加点的“这一点”关系最紧密的一项是 (    )
A.“危机时代”
B.“道德情绪”
C.“危机管理手段”
D.“法家的缺点”
9.下列关于儒家和道家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儒家希望通过提倡“仁义礼智信”,让人们自动地去适应统治者;而道家则劝告统治者不要去过多地干预小民的生活和生产,实现无为而治。
B.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儒家思想中突出的悲观主义正是对平民利益的深刻关怀。
C.古代的社会是“天下为公”,到了孔子生活的时候就变成了“天下为家”。儒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正在于此。
D.儒家希望通过“仁义礼智信”实现“小康”理想,这个“小康”正是人们自动地适应管理的厉行节约运营状态。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与法家相比,可以发现兵家的思想的合理性在于:只是在危机时代才否定儒家思想的道德情绪。
B.墨子与诸子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平民利益的关怀。在这一点上,与儒道两家是相同的。
C.西方的乐观是基于少数人利益的乐观,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精英阶层的利益越来越有保障。
D.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中国思想主流的悲观主义和复古倾向,因此,骄傲自满和盲目自信的观点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难题。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八年①,(长孙皇后)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②,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歔欷。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


展开余下试题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已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原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从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已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注:①八年,唐太宗贞观八年  ②惙(chuò):气息微弱  ③瘳(chōu):病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幸九成宫 幸:宠爱
B.吾素非为恶    恶:坏事
C.时玄龄以谴归第     第:府第    
D.与太宗辞诀    辞:告别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修福可延。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以告左仆射房玄龄。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且葬者藏也。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D.则是不忘妾也。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长孙皇后美德的一组是 (    )
①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  ②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③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  ④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⑤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  ⑥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14.下列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孙皇后思想通达,认为生死听之命运,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所以人的生命不能靠“修福”之举来延长。
B.长孙皇后认为房玄龄追随太宗时间最长,如无特别的原因,不可弃用,太宗接受其意见,不将房玄龄遗归。
C.长孙皇后临终提请太宗千万不要把长孙族人置于权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长孙家族永久平安。
D.长孙皇后主张身后丧事从俭,认为“葬”就是藏,就是让人看不见:“俭薄送终”才是自己的心愿。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翻译下列各句(8分)
①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歔欷。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
                                                                             
                                                                             
②惟无首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秋行
(宋)徐矾
戛戛秋蝉响似铮,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首诗写秋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2分)
                                                                             
                                                                             
   (2)诗贵形象,这首诗是通过哪些细节的刻画来表现的?试简要分析。(3分)
                                                                             
                                                                             
17.补写出下列的空缺部分。(两组只选一组)(5分)
   (1)①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②李白在《       》中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2)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              ,秋水共长天一色。”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②杜甫在《         》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展开余下试题                        。”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象首诗,也象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象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流过。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不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了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而想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苦得像个乞丐,而胸中却总是有嚼采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后,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语,其实,他英语说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语很流利地说出来了,美国人自然因此知道他是生长在美国的,问他,为什么偏要装成中国人呢?
他说:“我曾以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的眼光看我,我觉得痛苦……”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起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土,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的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8.第一段作者写到费城一个大学里看花,用了三个比喻,它们分别突出了怎样的内容?三个比喻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4分)
                                                                                
19.第四段,作者写自己“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没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时,写了那两种感觉?为什么这样写?(4分)
                                          &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六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