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10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0]
庄子故事二则同步练习
《庄子》故事二则 同步练习
牛德源
一.填空。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____________。庄周,是__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__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 ”比喻____________,“鸱”比喻____________,“腐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训练。
1.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梁( ) 鹓 ( )( ) 醴泉( ) 鸱( )
恐吓( ) 鯈鱼( ) 濠梁( ) 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惠子相梁____________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____________
非梧桐不止____________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_
于是鸱得腐鼠____________ 鯈鱼出游从容____________
是鱼之乐也____________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
请循其本____________ 或谓惠子曰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1)之:庄子往见之____________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____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
(2)吓:仰而视之曰:“吓!”____________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____________
(3)于:夫鹓 发于南海__________ 而飞于北海__________ 于是鸱得腐鼠__________
(4)固:子固非鱼也____________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
(2)鹓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惠子相梁》,然后回答问题。
1.《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3.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将自己比作鹓 ,将惠子比作腐鼠,讽刺了惠子的目光短浅。
B.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借讲故事讽刺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而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C.庄子向惠子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即无心于功名利禄,不屑于争夺惠子的相位。
D.从文章中可看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碌且心胸狭窄、无端猜忌别人的人。
4.文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5.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浏览完整试题
6.请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为本文加个结尾。
(二)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然后回答问题。
1.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三) 秋 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____________ (2)东面而视____________
(3)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4)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焉: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且: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活: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2.监河侯答应借给庄子钱了,庄子为何 还“忿然作色”?请你结合文段作答。
3.庄子在这篇文章中与《惠子相梁》中一样,采取了设喻的方法,请你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方法的见解。
参考答案:
一
1.《庄子•秋水》 战国 道
2.志向高洁之士 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名利富贵
二
1.xiàng yuān chú lǐ chī hè tiáo háo yé
2.做宰相 国都 栖息 怎能 在这时 安闲自在 这 完全,确定是 最初的话题 有人
3.(1)代词,他;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语气词,模仿发怒的声音;吓唬;(3)从 向 在;(4)本来;固然
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不是梧桐树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4)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这样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1)排比(2)反问
三
(一)1.游刃有余 望洋兴叹(螳臂当车 涸辙之鲋 朝三暮四 沉鱼落雁 相濡以沫 等)
2.庄子拜见惠子,巧设比喻,既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趣,又以诙谐的语言嘲讽了惠子对名利的贪婪。
3.A
4.恐、搜
5.庄子自喻为“鹓 ”,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6.示例:惠子闻之,笑曰:“子为冤处,吾非鸱也。闻子来梁,故使人索之。见子之心,其切如是,岂敢‘吓’子焉?”
(二)
1.略
2.示例: (1)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 (把“安知”故意曲解为“从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2)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
(三)
1.(1)注入 (2)面向;朝向 (3)旋转;掉转 (4)认为……轻;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四)
1. D
2.监河侯所作的许诺不切实际,是虚情假意的推托之辞。所以庄子“忿然作色”
3.比喻方法的使用,使说理更生动形象,尤其是那些抽象的道理,通过设喻,能使人更容易认识和理解。 (219.154.95.118)
上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水平测试(五常市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下一篇:
2008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中测试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庄子故事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