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88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2007年12月答案详细)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2007-12-6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曲折(qǔ)     场(chǎng)院    欸(aǐ) 乃    庠(xiáng)序之教
    B.倨(jū)傲      商贾(gǔ)      怃(fǔ)然      妍媸(chī)毕露
    C.惶悚(sǒng)    编纂(zuǎn)    衅(xìn)钟     硝烟弥(mí)漫
D.忖 (cǔn)度   欢谑(xuè)     徘徊(huí)   怙(gū)恶不悛
答案:C.A. 曲折(qū) 场(cháng)院B.倨(jù)傲,怃(wǔ)然, D. 徘徊(huái)怙(hù)恶不悛。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纨袴  连绵字  掺和  铤而走险 
B.担心  沼汽池  毕竟  丰富多彩
C.浮浅  冷不妨  良宵  食不果腹
D.稀有  出洋相  抉择  平心而论
答案:D.A. 纨绔 联绵字  B. 沼气池C. 冷不防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经过一年的苦干实干,我公司产值大幅度增长,全年共     50多万元。
②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       ,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③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      对他们施以极刑。
A.盈利 意义  果然  B.渔利 意味 竟然  C.盈利  意味 竟然 D.渔利  意义  果然
答案:C。“盈利”又写作“赢利”,用作名词时指企业单位的利润,用作动词时,指获得利润;“渔利”是指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意义”,含义和意思;“意味”,含蓄的意思,情调;兴趣;趣味。“果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竟然”,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B. 在儒家历史学者的笔下,同为法家的商鞅以严刑峻法著称,各种耸人听闻的酷刑始终是与商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浏览完整试题C.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上行下效嘛,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没有孝心,你就别想你的孩子将来对你有孝心。
D. 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在过去曾非常流行,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时候已不合时宜了。
答:C.A. “心领神会”,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B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耸人听闻”的目的是哗众取宠,施事者是人,贬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的坏事情。它是指某坏事给人的震惊程度,中性.C.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D.三人成虎。喻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B.通过这次参观,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民众的教育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感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C.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为此获得了此项殊荣。
D. 老张具有强烈的社会则任感,去年刚刚上任,他就主动参与各项防洪抢险工作,排忧解难,安定人民生活的责任。
答案:A。B主客倒置。应为“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民众的教育观给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感”前加“参观者”。C不合逻辑,去掉“为此”。D谓语残缺,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       。苏州园林        。       。       。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②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③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可绝不讲究对称
⑤这是为什么?                  ⑥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个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个回廊
A.④⑥②①③⑤         B.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③①②⑥④⑤
答案:B。从“我想”后一段看,苏州园林是园林,是美术画,是不讲究对称的,故可排除AC;从全段总分结构和“可绝不讲究对称”的转折语气可看出第④句应接在“苏州园林”后。由此可排除D。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7.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8.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答案: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①,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⑥!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
①排:批驳。 
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⑥顾:岂,难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示:给……看。
  B. 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考虑。
  C.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善:友好,亲善。
D. 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派遣。
答案:D。打发掉。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  /太后盛气而揖之
B.先生则抚掌自豪 /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至今学者称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C前句其为揣测副词,大概,后其为祈使副词,一定。A代词,指人B副词,就D代词,他们。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展开余下试题D.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答案:B。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著述多到十万多字的是《易经》,“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是说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了之。”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象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张青云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记寻大龙湫瀑布
(清)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1]。庸者继之,或摽[2]田宅以便其私,否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寺,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3]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4]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5],而时君不悟,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6],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7],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释】
  [1]畸(jī)人:奇特的人。这里泛指不寻常的人。[2]摽(biāo):把持。 [3]舆者:抬轿的人。 [4]蒙茸:蓬蓬松松的样子。这里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 [5]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6]即:即使。暴:对别人施加恶行、欺侮。过客:指别人[7]小人毒正:①小人害他的朋友。②小人怨恶正道。毒:怨恨,后文“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可互训,另柳宗元《捕蛇者说》“若毒之乎”中“毒”也译为怨恨。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伤:伤心,难过。
  B. 蔓草被径      被:覆盖。
  C.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     少:稍微。
D. 而征吾辈之诳。征:证实。
答案:A。妨害。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按图记以求名迹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B. 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险以远,则至者少
C.&n
上一篇:散文阅读精选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全国大联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