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91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1]
高二十二月份月考试题
  利津一中高二十二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42分)
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红缯(zēng)  紫绡(xiāo)   龟裂(jūn)    呱呱而泣(guā)
B.迍迍(dūn)   乳媪(ǎo)     坳堂(ào)    长歌当哭(dàng)
C.挣揣(chuāi) 绿蘋(píng)    扁舟(piān)  惊风乱飐(zhǎn)
D.罗襦(rú)    百啭(zhuàn)   旌旆(pèi)   雨横风狂(hèng)
2.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孽        纹身          殒身不恤          流觞曲水
B.倜傥        缧绁          寒盟背信          钟鼓馔玉
C.阑珊        缥渺          江涵秋影          啸啸马鸣
D衡皋        溽暑          桀骜锋利          落红难辍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错误的见解就是误认白话为古文的              。
②我掉首东顾,只见云雾弥漫,山峦隐现,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              。
③       教育改变了学校教育功能,学习者拿到毕业证书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
A. 退化           踪迹           终生/中止        
B. 蜕化           踪影           终生/终止
C. 退化           踪影           终身/终止
D. 蜕化           踪迹           终身/中止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老师爱护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照顾无所不至。
B. 我,一介芸芸众生,没有睿智的头脑,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家庭背景,更不具备惊艳的美色,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C. 赵尔丰诱捕了保路会的领导人,并下令军警开枪屠杀无辜的请愿民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D. 我的同学非常和睦,举案齐眉,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嘴。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株高大的英雄树(木棉)高唱着英雄主义的赞歌。
B. 我毫不怀疑的主张,许多自然科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浏览完整试题C.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所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D. 斑马与老虎的斑纹相似——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不知道谁抄袭谁。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终身隐秘地如何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
B. 景物设计师的责任是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C. 公园设计组对整个场地的所有东西都逐一进行拍摄、编号和测量,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
D. 阐述性说明文,着眼于对事物形成、发展等原理进行探讨,有着较深的内涵。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其四大悲剧代表作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C. 庄子,春秋时期思想家。代表作《庄子》,又称《南华经》,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D.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化用了《长亭送别》里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支曲子。
8.将下面6个句子排序,顺序正确的是:(     )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                      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A. ④②⑤⑥①③   B. ④②⑥⑤③①
C. ④②⑥①⑤③   D. ④①②⑥⑤③
二、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②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注释①范滂:东汉人,字孟博,少年时就怀有澄清天下之志。②磔裂:肢解,分解。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文:写文章。
B.徙知徐州                                   徙:指被贬官。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寄居,旅宿。
D.忠规谠论,挺挺大节                         谠论:正直的言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②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C.①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     ②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D.①既而得之于天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文才卓尔不群的一组是(3分)【    】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③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④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
⑤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
⑥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十岁时,父亲在外游学,母亲程氏教他读书,当听母亲读完《范滂传》后,很受启发,立志做像范滂一样有作为的人。


展开余下试题 B.苏轼嘉祐二年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人们写文章存在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等不良文风,欧阳修正思考有什么方法扭转这种文风,得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论》,非常惊喜。
C.在徐州做官时,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徐州城有被洪水冲的危险,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让他们与自己一道修筑东南长堤,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宋太祖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任宰相时改为免役制。苏轼认为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但司马光并不赞同苏轼观点,苏轼在皇上面前再次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终于低头认错。
阅读下面二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个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  “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   “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颜,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  全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第Ⅱ卷(108分)
三、语言表达(22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2分)
译文: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译文:                                                                 
16.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①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②  结合全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此诗的表达技巧。(4分)
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一分,错一处不得分。(共8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           ,            ,              。《陈情表》(李密)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长亭送别》(王实甫)
(3)          ,          ,          ,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兰亭集序》(王羲之)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诗人思想主旨的诗句是:              ,           。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定风波》(苏轼) 
(8)若问闲情都几许?           ,           ,               。《横塘路》(贺铸)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在西湖的柔波里
王清铭
①我是在古诗词里阅读过西湖的,对西湖的灵秀多姿向往已久。在踏入西湖游艇的时候,我脑海马上映现柳永《望海潮》中描摹的美丽景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鹤林玉露》中说金主完颜亮听到这句词,“遂有投鞭渡江之志”。我倒是得遂多年的心愿,只是我来的时候离“三秋”还早,无法像白居易那样到“山寺月中寻桂子”,且让我看西湖的潋滟水光好了。
②西湖的堤岸展现她优美的曲线,婀娜多姿的,堤岸上杨柳婆娑,姿态柔美的柳和轻漾的水波非常和谐。远看苏堤和白堤,“草绿裙腰一道斜”。这绿是杨柳的倩影,裙腰就是款款多情的堤岸,岸上的桥,玉带桥和断桥,仿佛腰上的佩饰。西湖的柔媚,再加上水的柔情,呈现女性的美丽特点,难怪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说她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十里荷花的壮观。风雨亭附近和断桥边等地方,我只看到小块的莲田,只有荷花零星地绽放着。但西湖清澈的水是碧绿的,仿佛许多莲叶铺展着,颇能弥补我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缺憾。远处,雷峰塔和另一山上一座不知名的阁楼,仿佛玉簪螺髻,恍然觉得那些宋代的采莲女并未走远。“羌管弄晴,渔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我沉浸在柳永词的意境中。简朴的牧歌式的生活,真让我发思古之幽情。
④导游在介绍西湖的景点。我一直以为欣赏风景是个人化的,只要用心和景物进行交流,自己总会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西湖的水是清澈的,可以用来清心,清洗我们身上和心上的尘垢。
⑤我沉浸在如水一样的思绪中的时候,导游介绍,原来白居易、苏轼在这里为官,西湖淤泥沉积,湖水浊臭,水流横溢。为疏浚西湖,造福百姓,他们带领百姓挖淤泥,挖出的淤泥就堆积成堤岸,在岸的两边种植柳树和桃树等,于是就有了风光旖旎的白堤和苏堤。美丽的风景产生淤泥之上,这是我来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西湖还有杨公堤,新中国也注意建设西湖美景,现在西湖平均33天换一次水……


展开余下试题⑥人们歌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但忘记了荷花经常长在养料充足的淤泥之中,柳永看到了十里荷花当是在苏轼为西湖清淤之前,荷花多,说明西湖该清理了。后来苏轼来了,建设了苏堤。这样想着,我就不再为无缘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抱憾了。
⑦行程有限,我们没有到孤山访梅,因为现在不是梅花凌寒独开的季节。不过我还是想起了那个“梅妻鹤子”的诗人隐士林逋,其实生活在现代社会,不需要隐居,只要有一点淡薄名利之心就可以了。
⑧下游艇后,我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这位执著于爱情的风尘才女仅过了三个月的幸福生活就与爱人挥泪相别,情意难忘的小小,守着对爱人无悔的思念。坚贞的爱恋,伤心而亡。这段往事让后人题咏无效。后人在墓上建起“慕才亭”,为她遮蔽风雨。在心里默默地念几声她的诗歌,给她寂寞的心灵以些许的安慰,这足够了。“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可惜现在红尘万丈,同心结只是一种用来装饰的商品,谁都可以买一个。据说前几年,这里特别喧嚣,很多人都不为凭吊爱情。不知从哪里来的一种说法,“慕才亭”的“慕才”二字,谐音是“摸财”,为发财而眼红的人攒集这里,几乎把坟茔顶磨光了。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她的纯情、痴情。“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我多少有点遗憾。
⑨我停留时间较长的还有西湖西泠桥附近的为鉴湖女侠秋瑾建立的“风雨亭”,这里曾是秋瑾埋骨处,亭子的名称来自她就义前写下的诗“秋风秋雨秋煞人”。我在亭前摄影留念。在西湖,我刻意地拍摄下来做背景的只有这里和苏小小墓。因为在女性的西湖,这两个地方让我触摸到柔情之外的刚烈性格。“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西湖的骨骼不是周围绵延的山脉,而是在西湖歌舞之外的侠骨。更何况这里有“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后来,我在亭边观看荷花。突然想,在男性历史人物占统治地位的西湖,这两位香远益清的女子,不就是两朵绽放而永不凋谢的荷花吗?
⑩湖云山树总无语,后人凭吊立斜阳。我不为欣赏不到十里荷花而遗憾。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棵水草。在西湖,我想,选择做一株荷花或一枝梅花也很不错。
18.作者在文中称西湖是“女性的西湖”,原因是什么?(4分)
19.作者在第⑦段说:“行程有限,第⑧段却写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第⑨段也说,在为秋瑾立的风雨亭前“停留时间较长”,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4分)
20.作者对文中反复谈及游览西湖过程中的遗憾与不遗憾,结合全文具体说明,作者因什么而感到遗憾,又因什么而不遗憾?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21.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结合文章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80—100字左右。(6分)
   (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2)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选取一方面加以赏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22. 请根据上下文意,补写空缺处句子。(补写句子和画线句子句式相同)(4分)
一位作家遇到一位房地产商人,房地产商人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作家回答说:“我其实跟你是同行,只不过你用砖瓦为人们的身体建造遮风挡雨的房子,我用文字为人们的心灵搭建憩息休整的空间。”
后来作家遇到一位厨师,他对厨师说:“其实我跟你是同行,            ,              。”
作家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他说:“我父亲其实也跟我同行,             ,              。”
23.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任选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①《蜀道难》竭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③描写所激动,所感染,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的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4.阅读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十二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