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55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5]
2006—2007年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2006—2007年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07.5
(命题人:高三语文教研组)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赠送/爱憎 着眼/着想 荨麻/黔驴技穷 拾金不昧/拾级而上
B.看护/看顾 稍微/稍息 忸怩/泥古不化 果实累累/危若累卵
C.供述/供奉 辟邪/辟谣 石碛/啧啧称赞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D.眩晕/晕车 标识/款识 荫庇/封妻荫子 靡靡之音/风靡全球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台独分子大肆鼓吹台独的政治宣传,国务院外交部发言人受权评论。
B.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体恤民情。
C.晚年的姚雪垠先生因为眼疾,只能述而不作,由他的研究生记录下他口述的内容,最终完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
D.做人要正派,到处刺探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要目不窥园吗?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Wyse公司最近推出一种“数字酒店客房系统”,由客房中的智能网络电视和后台的软件平台及服务器群组成,为饭店经营者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B.面对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身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劝阻同学们不要沉迷网吧。
C.影片《淮海战役》的编导人员,满怀激情地塑造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许许多多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群像。
D.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古代开始的“离乡不离土”、永远让农民滞留在土地上的生存方式,将随着户口制度的改变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一7题。(12分)
商周之际,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太伯初至江南,得到千余家荆蛮的拥护,得以站稳脚跟,建立吴国。楚国立国的时间不如吴早,熊绎在周成王时始封于楚,比太伯作吴的时间晚了大约一百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国在对待商周文化和蛮族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吴对黄河文化,特别是周文化采取一种认同的态度,在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并自觉地向黄河文化学习。楚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楚在兼并周围的小国家和要求周给予王的称号时,往往打出“我蛮夷也”的旗号,要挟对方。这种以蛮夷为标榜的事实,说明了楚人对蛮夷文化的认同。正是这种认同,楚人把自己推到了周人的对立面,使周人对他怀有戒心和敌对情绪。楚文化及楚人受到周文化和周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能促使楚人象吴人那样去向周文化学习,反而使楚人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蛮”的特质的方向上发展。
司马迁在述及吴、楚两国中的蛮族时,分别使用了“荆蛮”和“楚蛮”两个不同的名称。按照我们现在的一般理解,荆与楚两个地理概念大致相当,荆蛮也就是楚蛮。但是,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中只称荆蛮不称楚蛮,在《楚世家》中只称楚蛮不称荆蛮,可见,荆蛮与楚蛮在司马迁那里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是十分清楚严格的。从两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大概推知,以太伯作吴为界线,太伯作吴以前,江南之蛮通称荆蛮,太伯作吴之后,司马迁就改称夷蛮,或直呼之为吴了。名称的变换表示着内容的变换,表明蛮人的一部分与吴人融合、同化,一部分向更边远的地方迁移。司马贞《索隐》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指的或者就是这种情形。居住在湖湘一带的扬越(粤),也就是蛮族人的一支。它构成楚蛮的一部分。     


浏览完整试题作为湖湘文化前身的楚蛮文化特质的原始层,就是它的带有原始野性的“蛮”。这种“蛮”的特质的内涵,包括自然环境、服饰、民风民俗、辛勤劳作和开拓精神。    
“蛮”的文化物质的第二个层面是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第三个层面便是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爱家、爱乡与爱国不是一回事,它们有范围、层次的区别。只有爱国主义才是一种最崇高最广大的爱,属于最高层次。我们同样可以说,爱国主义在楚人身上表现最为强烈,最为执著。蛮,也就是执著。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蛮,这种执著。屈原更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属于第三个层面的,还有一种自强的精神,从先王熊绎立国荆山开始,楚人就具有了一种荜露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周王室分封不公,“齐、晋、鲁、卫,昔封皆受宝器,我独不(否)”。(《楚世家》)这种待遇之不公,促使楚多次问鼎周室,不断开拓疆域。把楚国的版图扩展到淮河、黄河流域,包括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的广大地区。只是后来由于楚国内部发生了矛盾,给秦国造成了可乘之机,后来居上,统一了中国。否则,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4.对 “湖湘文化”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的特质,可以用一个“蛮”字来概括。这个“蛮”,首先是一个地域的和民族的概念。   
B.“湖湘文化”最初表现为一种原始野性的蛮,这种蛮直接导致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的产生。   
C.爱国主义精神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与之相应的另一个层面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D.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他们在胜利之后,都想要回归故乡 ,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乡土意识,难解的怀乡、恋乡情结,而这些都是因为地域的原因形成的。   
5.下列对“荆蛮”和“楚蛮”的陈述正确的一项                   
A.在司马迁看来,荆蛮和楚蛮是有区别的,太伯作吴之前,统称荆蛮,太伯作吴之后,就称为楚蛮了。   
B.司马迁认为虽然荆与楚两个地理概念大致相当,荆蛮也就是楚蛮, 但是,因为内容有变换,所以名称也应有变换,因此他严格区分“荆蛮”和“楚蛮”。  
C.太伯初至江南时,就获得了楚蛮的拥护,后来,一部分蛮人同吴人融合、同化。   
D.居住在湖湘一带的扬越(粤), 是蛮族人的一支。在这里形成了最初的湖湘文化。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国因为受黄河文化的影响较大,同时为了用黄河文化来征服荆蛮,所以对黄河文化尤其是周文化采取了一种认同的态度。   
B.从《楚世家》“齐、晋、鲁、卫,昔封皆受宝器,我独不(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楚人之所以具有荜露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就是因为周王室分封不公。   
C.出于地理环境和民俗民风的原因,楚人对蛮夷文化十分崇尚,并以此要挟周王朝。
D.楚文化及楚人受到周文化和周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而促使了湖湘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7.依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屈原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说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这是作为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B.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以及后来秦亦竟为楚人所亡的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出湖湘文化中不畏强暴的精神。
C.《离骚》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蜷局顾而不行。”这是湖湘文化中一种典型的怀乡、恋乡情结。
D.在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近代著名人士身上集中体现出了爱国、自强、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髓。
三、阅续下列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布法令。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自天兵暂临    暂:暂时          D.遂为光辅所谮     谮:诬陷、中伤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司刑使相次而至           泉涓涓而始流


展开余下试题B.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则天将不利于王室         越王贞于汝南举兵
D.何征发之不赴             奈何纵求功之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被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连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
D.狄仁杰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但终因这件事情的影响而被降为复州刺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⑵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⑶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话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
      ⑴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⑵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⑶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⑷宜未雨而绸缪,               。(朱伯庐《治家格言》)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文学承载的信仰超越大师的生命而长存 
①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的逝世使我们又一次惊心于一位有信仰的作家的离去。许多人惊呼:一个时代结束了!这种终结意识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反思——对生命与世界的承担中摸索自己的信仰,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践行这种信仰,曾经是中国现代作家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而今,对信仰或理想的轻忽造成了当代写作的轻飘与空心化。
②我们看到,正是这种精神信仰,贯穿了巴金先生一生的始终。即使到晚年,在1978年,人们尚未从那风雨如晦的阴霾中走出,在改革大潮刚刚掀起的时候,巴金已经开始致力于从文化上反思那场噩梦的根源。当年的巴金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应该听从于内心、听从于良心的呼唤,将发自内心的话说出来,对时代与社会有个交代。于是,他拿起笔,以一篇又一篇不炫技巧、直指人心的随笔,写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当《随想录》合订本出版时,巴金在《新记》中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一个时代的文化反思,从一个人的反思开始;一个国家的反思,也是从个体的反思开始。《随想录》问世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与共鸣。许多的读者从巴金的作品中,才开始明晰了自己站在时代的哪个坐标,历史的哪个节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识,更为清晰、深沉。作家张张光年曾说:“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③以现在的文学眼光阅读巴金的小说,也许会感到他语言的简率与结构的简单,他的曾经风靡一时的“青年抒情文体”也未必成熟,但不容否认的是流淌在巴金文字中的真诚与激情。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信仰所赋予他的对人生与世界的一处坚定勇气与态度,更作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先声所给予巴金的道德与社会承担。
④巴金先生的两大思想核心,一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二是强调个性的自由。反对强权与追求自由也成了巴金坚持的核心价值。从早期《激流三部曲》对于封建家庭专制的控诉与反叛,到晚年《随想录》中的深刻反思,巴金对于“独立性”的反思与追求始终是贯串一致的。“无论是个人压迫百万人的政府,或是百万人压制一个人的政府,……反对多数压制与反对少数压制是一样的。”巴金的思想信仰曾使他饱受磨难,但恰恰是这种对于独立性的坚持,使得巴金仍然保持了一个作家最为可贵的反思与批判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⑤在消费时代谈信仰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犹太谚语早已成为流行一时的小资切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感官、快感、商品、娱乐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革命时代大众社会的主题词。作家,曾经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的良心”,也开始在自觉不自觉地褪下作家之为作家的神圣使命。如何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成功写手,这是现今写作状况的真相。所以,今天我们纪念巴金先生,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留下了重要作品的现代文学重镇,更在于,如余华所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作家良心的代表。”这种良心,来自于他的正直的品性,同时,也来自他对信仰的追求和坚持。
                                  (摘自《东方早报》)
14.文章在第①自然段中说:“而今,对信仰或理想的轻忽造成了当代写作的轻飘与空心化。”请结合第⑤自然段相关词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5分)
                                                                            
                                                                            
15.请简要回答,在作者笔下,巴金的“全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6.文章第③自然段用了“语言的简率与结构的简单”“未必成熟”这些语句来谈论巴金,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17.请任选你所了解的作为“作家巴金”的一句名言或者一部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它的感悟或评价。如果你对这些都不熟悉,那就希望你尽力而为,说说你心目中的巴金好吗?(60字左右)(5分)
                                       &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06—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