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96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选修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雪 
                                    祝勇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画面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蕴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有时路旁树枝上堆积的雪太厚了。“刷”地掉下来,落在我的外套上,正是前人所谓“玉堕冰河,沾衣生湿”的情景。我徘徊着我的脚步,拓展着我的视线,一派浓重而神秘的诗情,油然浮上我的心头,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江寒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衰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1.文中的“雪满”山野,与“国画里的留白”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浏览完整试题 
2.文章说,“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请说明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3.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写雪景,可第⑤段中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独钓寒江图》及其有关的内容“欢愉”的原因。(6分) 
4.文章第二段说:“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作者“欢愉”的原因。(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八年①,(长孙皇后)从幸九成宫,染痰危惙②,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③,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为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事,佛道者示存异之教耳,非唯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威,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从俭薄,唯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已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选自《旧唐书·后妃列传》)
[注]①八年:唐太宗贞观八年。②惙(chuò):气息微弱。③瘳(chóu):病愈。
5.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九成官 幸:宠爱 B.吾素非为恶 恶:坏事
   C.时玄龄以谴归第 第:府第 D.与太宗辞诀 辞:告别
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修福可延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以告左仆射房玄龄 先以书遗操
   C.且葬者藏也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D.则是不忘妾也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皇后思想通达,认为生死听之命运,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所以人的生命不能靠“修福”之举来延长。
B.长孙皇后认为房玄龄追随太宗时间最长,如无特别的原因,不可弃用。太宗接受其意见,不将房玄龄遣归。
C.长孙皇后临终提请太宗千万不要把长孙族人置于权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长孙家族永久平安。
D.长孙皇后主张身后丧事从俭,认为“葬”就是藏,就是想让人看不见,“俭薄送终”才是自己的心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3分)
⑵非唯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3分)
⑶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3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合全诗看,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4分)
(2)、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将登太行雪满山。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晓镜但愁云鬓改,                     。
(4)                      ,化作春泥更护花。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
(7)                      ,思而不学则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跻身(jī)     敷衍(fū)        媲美(pì)         饿殍遍野(piǎo)
B.娉婷(pīng)     寒碜(chen)      谙习(ān)         提纲挈领(xié)
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独行(yǔ)
D.炫耀(xuàn)     逮捕(děi)       缜密(zhěn)        栉风沐雨(zhì)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顺利定点于月球轨道并如期向地球传来数据信息,广大航天工作
者闻之无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
B.合作双方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经过几轮回合的谈判,最终签定了城下之
盟,希望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C.最近几年,该动物研究所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只能解决职员的基本工资,因此
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D.新组建的这支市场协管队训练很严格,但真正临场时会是怎么样子,效果如何,还不
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拆让沿河住房,全面建设防洪墙闸,力争三年完成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问题,对于广
大市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展开余下试题B. 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
理负担过重所造成的。
C. 目前,中国农民的年平均收入约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所以千方百计促使
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别的任务十分艰巨。
D. 巧得很,首次“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的特邀主持人张树新,正是当初“网络文化丛
书”的始作俑者。
14.请根据下文提供的信息,对“天然湖”作简要的介绍。(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32字)(5分)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一根游丝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 
15.2007年6月10日,中国将迎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文化频道与国
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征集2007年“文化遗产日”口号活动。下面是征集到的三句口号,请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简要地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1)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2)人类的笔记本,历史的教科书     
(3)保护 传承 发扬 丰富  
四、作文(7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乙、选考部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读图”时代阅读向何处去
①近日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1998年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的阅读率为45.3%,比199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下降了7.8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 
②这一查结果颇令人感到困惑和忧心忡忡: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各种书刊林林总总,红红火火,根据同一调查,国民个人自费购买图书的人均消费额还在持续增长,何以读书的人反越来越少?难道购买的书都是为了送礼或摆样子?我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价值观从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以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根据调查预测,今后一段时间DVD、电视等其他媒体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的闲暇,国民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读书的人还会继续减少,难道书的传统价值和人类的读书兴趣真是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③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是令人忧虑的。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可以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后者可以统称为“读图”。毫无疑义,与书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因为图像传播是一种直观的形象传播,不仅人人都能欣赏观看,而且它比文字更赏心悦目,枯燥的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生动的图像形神俱备,活色生香;加之图像传播因其形式上的特点,它需要更凝练、更简洁地表现对象,往往洋洋数千言、数万言的文字篇幅,有时需一两幅画面就能表达,这种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比长时间地咬文嚼字确要轻松省力许多,因而它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其实也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问题,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④但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的,先民们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先是通过图画来传播有关信息;然后有了文字,然后人类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先看图,然后学会识字,然后在“读书”中慢慢长大成熟,可以说这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普遍规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因为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反而慢慢养成了只会“读图”、不喜“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功能和兴趣,那到底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 
⑤不仅如此,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百个读者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看到的都是一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而一百个读者阅读一部文字版的《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正在于此。所以,“读图”虽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功能和思维能力都会因之而退化。 
⑥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中的阅读原著和原典,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这里,不仅“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而且读各种快餐书也不能替代读原汁原味的原著。一个国民,如果能有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部中外经典在肚子里打底,那他自然就有一种底气,就会有一种气质自内而外透出来。只看有声有色的图像改编,不读原汁原味的原著;或是包里装两本时髦书摆摆样子,书橱里摆几部大书装点门面,不认真读书的尾巴随时都会露馅。正是基于此,在大量经典作品以图像改编和各种快餐方式传播的今天,我们真诚地吁请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观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现象“也许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5分)
18.作者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理由有:(80个字以内:) (5分)
19.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末补上恰当的句子。(不超过50字) (5分)
20.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在第②段中,作者运用对比和引用资料的方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的困惑和忧虑。 
B.在第③段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图像传播具有天然的优势,“读图”往往更适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人。


展开余下试题C.在第④段中,作者拿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作类比,说明“读书”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D.在第⑤段中,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表明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缘于读者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就是要用公权力制止“超时加班”
一些企业将生产旺季要求职工超时加班加点视为理所当然,这似乎成了业内行规。治理超时加班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近期上海市再出重拳整治企业超时加班,并拟对违规企业处以重罚,对此措施我们倍感欣慰。
《劳动法》早就有了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得超过44小时,加班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被迫加入超时加班行列,个别企业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出现恶意超时加班的行为,不少企业加班工资标准也大大低于法定标准或者干脆不支付加班费,严重损害劳动者健康和权益,是典型的既违法又短视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加班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民工向白领蔓延的趋势,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关注。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员工为了保住职业、争取晋升机会或赚取一点加班费而不得不超时加班时,甚至把“超时加班”与“敬业精神”等同,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时,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 
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当法律严重滞后甚至空白或不适合现实情况时,很容易给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和不作为创造条件。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还在于,不少企业在重罚之下仍顶风作案,原因一是超时加班难以界定,甚至根本就无从罚起。二是处罚力度难以掌握,对于大企业区区几十万元的“重罚”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三是担心处罚过重吓跑企业。笔者认为,对于因处罚其超时加班扬言要将工厂搬出的企业,其实它们并无长远打算,除了赚取血汗钱外,对地方长远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并无帮助,即使搬出也无碍大局。
在相关法律仍存在滞后性的情况下,工会等组织要充分扮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目前工会至少可以在确立三条基本底线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一是每周必须保证工人休息一天,每人每天最多加班3小时;二是加班必须是工人自愿;三是必须按标准支付加班费。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17、你是如何理解“加班潜规则”的?(5分)
18、从全文来看,超时加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分)
19、从全文来看,抵制超时加班的措施有哪些?(5分)
2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破除“加班潜规则”,根本出路在于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
B、在有些时候,一些潜规则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了法律的地位和影响。
C、因“超时加班”而施重罚吓跑企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害无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D、超时加班完全是一种两方情愿行为,他人对此无可厚非。 (61.132.88.19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选修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高三月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