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682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82]
2008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隆中对》
2008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隆中对》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浏览完整试题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一.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通“伸”,伸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二.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2.凡三往 (凡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
3.孤不度德量力 (孤 古义:王侯自称 今义:孤独)
4.此殆所以资将军 (殆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5.遂用猖獗 (用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6.遂用猖獗 (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
7.抑亦人谋也 (抑 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 谓 谓为信然 (谓: 说)
谓先主曰 (谓: 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 (谓: 说)
2. 为 好为《梁父吟》 (为: 唱)
谓为信然 (为: 是)
以弱为强者 (为: 变为)
贤能为之用 (为: 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为: 结为)
3.已 然志犹未已 (已: 停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 已经)
自董卓已来 (已: 通“以”)
4.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 (遂: 就)
遂用猖獗 (遂: 就)
然操遂能克绍 (遂: 终于)
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 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诚: 如果)
6.因 因屛人曰 (因: 于是,就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 凭借)
7.然 谓为信然 (然: 这样)
然志犹未已 (然: 然而)
四.重点字词
1.躬耕陇亩 陇:田地
2.莫之许 莫:承认,同意
3.先主器之 器:器重,重视
4.此人可就见 就:接近,趋向
5.不可屈致也 致:招致,引来
6.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驾:屈尊 顾:拜访
7. 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拜访
8.因屛人曰 屛:命人避退
9.汉室倾颓 倾颓:崩溃、衰败
10.度德量力 度、量:估计,衡量,估量
11. 君谓计将安出 计:计策 出:产生
12.曹操比与袁绍 比:与……相比
13.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展开余下试题
14.此殆所以资将军 资:资助、给予
1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16.总揽英雄 揽:招致、罗致
17.若跨有荆、益 跨:占据
18.保其岩阻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19.内修政理 整理:政治
2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亲自
2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22.先生解之曰 解:劝解
23.帝室之胄 胄:后代
五、重点句子翻译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唱《梁父吟》。
2.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诸葛亮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如果)确实像这样,那么称霸的大业就能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得到了孔明, 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亲自去见他,不能委屈他让他来。
6、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也没有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打算为天下人伸张大义,可是谋略和力量有限,就因此而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7、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先主,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又有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的优势,这是不能与他争强斗胜是。
8、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会不端着食物和酒来迎接将军您呢?
9、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是人的筹划(得当)。
10、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1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1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重要语句分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分析:
这句话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地,而是说明他隐居于田野。《梁父吟》是首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喜爱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2.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分析:
这句话是徐庶向刘刘备推荐诸葛亮,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形象的评价。用“龙”来比喻他,在当时可算是最高的评价。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分析:
这句话是诸葛亮的对策。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表现在为建立蜀汉政权的政治方案。他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是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分析:
这句话是刘备向关羽、张飞解释为何他和诸葛亮的情谊“日密”。
刘备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可见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性。
六、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的政治抱负。
着重表现他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荐诸葛亮。
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
第三部分(3~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谦虚地求教,诸葛亮的英明预见,文中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喜纳贤才。
关羽、张飞的反对,更衬托刘备喜纳贤才的坚决。
写刘备用 “鱼之有水”来比喻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向关羽、张飞作解释,既说明了诸葛亮在他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也表达了他信服、满意的心情。
二、问题研究
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政治日趋黑暗,赋税极其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灵帝中平元年(184),张角在冀州率黄巾军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东汉王朝的统治也土崩瓦解,各地方割据势力拥兵自重,“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不听中央政令。昭宁元年(189),董卓自并州率兵入洛阳,擅自废黜少帝而立献帝,独断朝政。建安元年(196),曹操又胁迫献帝迁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至此,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展开余下试题
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此前,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200)中击败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今河北、山西及山东东北部)的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其后又北征乌桓(207),取得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而孙权经过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经营,也比较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其军力也不足与曹操抗衡。此外,较大的割据势力还有汉中(今陕西南部)的张鲁和凉州(今甘肃)的马腾、韩遂等人。刘备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是他的兵少,而且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虽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刘备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当时刘表集团内部为继承人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刘备受该集团中外戚势力排挤,被送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他对诸葛亮说得“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是他前半生经历的概括,也表现了他问计的诚恳态度。
2.诸葛亮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课文第四段最后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个策略是诸葛亮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第一,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刘备的最终目标是“信大义于天下”,即兴复汉室,他的主要敌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团。但曹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以弱为强”,其地位日益巩固。诸葛亮看出了他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又在这个结论之前着一“诚”字,强调了要尊重这个客观实际的意思。既然如此,能不能向东发展呢?诸葛亮又认为,向东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东方的孙权集团是当时长江以南的最大割据势力,他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为援”,就是把孙权集团当做反曹的同盟者或牵制曹操集团的力量。
第二,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他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夺取荆、益二州的计划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第三,夺取荆、益之后,应当一方面修明内政,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集团孤立起来,使它两面受敌,这样形势就会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
诸葛亮的这番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对形势前景的分析中,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例如谈到曹操集团的“以弱为强”,就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又指出孙权集团地位的巩固,也跟“贤能为之用”有关。最后又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的建议。这就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
写作特点分析
1.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写对话,从对话中描绘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主要是回答刘备的问题。他分析政治形势,还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
上一篇: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下一篇:
安徽省合肥一中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08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