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6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8]
南充市2007~2008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南充市2007~2008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试  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份。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填写在第Ⅱ卷的密封线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第1卷1—10小题的选项填写在第Ⅱ卷前“答题栏”对应的空格内,否则不能得分。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Ⅱ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与词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 酝酿niàng    解颐yì     菲fēi薄      名列前矛    直截了当
    B.惹rě眼      行háng市   禅chàn让    不能自己    催眉折腰
    C. 触zhù觉      畸qí形     模mú式      奋世嫉俗    心悦臣服
    D.给gěi与    行迹jié      粗鄙Pǐ       抑扬顿挫    数见不鲜
  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王圆篆逃荒到了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    着中国
  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②差不多每一张脸上,总可以找到优点和     ,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
  他的短处。
    ③巴尔扎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手法记录了现实生活,使一般人感到“惊惶”,某些人感到“恐怖”,因为他对现实    得太真实了。
    A、把守  缺憾  反应    B、把持  缺憾  反映
    C、把守  缺陷  反应    D、把持  缺陷  反映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指出,中国老百姓总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两个时代中挣扎沉浮,这一石破天惊的论断,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B、李白诗“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宣扬自己曾经被宠幸并混迹于官场的历史,很有点若即若离的留恋之情。
    C、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一出生何尝不是一粒无知无识冥顽不灵的“沙子”,是母亲的关爱与呵护,我们才变成了一粒粒晶莹美丽的珍珠。
    D、假如悲观的人能够知道他们的恶习对于他们一生的幸福有如何不良的影响,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病入膏盲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诗人屈原的独特人格远不止于正直、有抱负和强烈的道德感之类,他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之大成,体现一个伟大精灵丰富而神秘情感的全部。


浏览完整试题    B、古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迟暮疾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华发早生而壮志末酬之虑,往往引发他们源于内心的思乡和悲秋。
    C、陶渊明之所以在古人心目中成为纯正清高典型的原因,是他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凭借其非凡的才艺言志抒情而实至名归的。
    D、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除了自身特殊的禀赋和高深优美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与宇宙对称的伟大灵魂。
二、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白7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道德黄金律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已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已”。孔子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别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已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已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一个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满足和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已”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5.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6.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7.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三、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④,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糙,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亦矍然⑤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予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展开余下试题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⑥,不可得而见,方山予傥⑦见之欤?
    [注]:①光、黄:即光州、黄州。②朱家、郭解:二人皆汉代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帽予,唐宋时隐者每喜戴之。④歧亭:地名,在今湖北麻城。⑤矍然:惊视的样予。⑥阳狂垢污:假装疯癫,浑身污秽。⑦傥:或许。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归向
    B、过歧亭,适见焉                    适:正巧
    c、余既耸然异之                  异:感到特别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见:显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C、①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②向使三国务爱其地
    D、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后改变志行而读书,有志于用世;到了晚年,由于无所遇合,乃隐于光州与黄州之间。
    B、方山子由侠到隐,由人世到出世,过着“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的贫困生活,这是他隐居地的客观条件使然。
    C、少年方山子任侠使气,侠肝义胆,而晚年的他又是何等的安贫乐道,心境恬谈,侠与隐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能够巧妙地统一在他身上,这难道还不奇异吗?
D、作者对方山子“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怀才不遇,《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折射。
第Ⅱ卷(满分80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8分)
秋日黄昏的人与鸟
陈所巨
    不知怎么心里似乎就有了一片飘坠的落叶和它所携带的厚重的有些凉意的声音。季节或
是心理的暗示,竟然这样轻微而有力,这样地不容你拒绝、懈怠和置若罔闻。这是个极具诱惑力而又有分量的词,在古人的笔下和我的心头,那是一片沉默却又携带响声的风景。窗外,山坡和山坡上的树同样厚重起来,还有那些白色羽毛的乌也是那样,披挂和携带着贵族般的豪华。斜射的阳光以必然的慈祥和静默极为有效地正在改变着一切,包括我的心情,让我深深地懂得我拥有一切包括心情都是某种简单的必然。
    母亲若有所思,她的头发和笑容金黄灿烂。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普通而又神圣的女人,是她最初告诉我时光和生命的可贵,在那个被炊烟缭绕同样金黄灿烂的黄土垒墙的院子里。而在很多年后的同样的黄昏,以及黄昏以外的许多空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和咀嚼那句普通而又神圣的话的滋味。就在村外那条落满我童年脚印的路边,有一块三尺多高白色的石碑,字迹已经模糊,无可辨认,大概是一座坍塌湮没了的古墓的碑。那个白头发的瘦削的老人总是倚在碑上,望着西边渐渐沉落的太阳,目光茫然而空洞。我想跟他打个招呼,问他些什么。母亲说:“别扰他,人老了都这样。”
    在那片河滩,芦苇和岸边的苦柳树现出野性的趾高气扬。弄不清我是以怎样的心情面对那种突然袭来的落寞。秋天的黄昏,与我邂逅的风景怎么会带有苍青的古典的色调?不由得就想起我是个由来已久的孤独的人,就像童年我看见的那个倚着白色石碑的黄昏的老人,目光苍茫而空洞。那个老人和倚在他身后的石碑后来都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母亲也消失了,在一个初夏的黄昏。我也会消失的,像那个老人,像在我们众目睽睽之中突然就消失了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真正永恒的东西。我的目光是不是也显出了秋风一样的苍凉与空洞?
    诗人,我和我的芦苇一样现出野性的趾高气扬的朋友,我的携带着诗歌和响声的梦。在这个或是过去、未来的许多黄昏,我们是不是同时都感觉到了存在的豪迈与痛苦?思想散落在风中,时光和生命散落在风中,那个老人的目光和母亲普通而质朴的话语同样散落在风中,风是最富有的。想过没有,你的欲望,你的贪婪,你的不顾一切的索取和占有,最终让你富有了吗?你依然在风中,依然只是黄昏之中一缕喟叹、一滴闲愁。与秋天挨得这样的近,与黄昏挨得这样的近,有时候你真的觉得,占有实在是一种累赘,过分地占有别更是一份罪恶了。风一无所有,于是风自由自在。鸟不拥有财富,它的生存仅仅维系于随时随地觅食,乌便有无穷的快乐。而人呢?拥有越多,痛苦和忧愁也就越多,这就是我们往往异想天开,想成为一缕风或一只鸟的缘故。
    风有些凉,在黄昏的空旷中,浮动着太多灰尘和虫子。这或许就是我有时候并不特别清醒的缘故。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别人,人们同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几乎相同的事物,其结果无疑就导致了愚蠢和智慧!可以说,人是最聪明却又最愚蠢、最幸福却又最痛苦的动物。人不能战胜自己,主要就是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即使那几个寥若晨星相对清醒的哲人,他们又战胜自己了吗?在这些方面人甚至连飞鸟和昆虫都不如,我甚至断言:在这个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也就是最痛苦的人。然而谁又不想去拥有呢?
    人们往往忽略了生命和时光,忽略了它的珍贵和短暂。我时时会想起那个老人,想起母亲和黄昏中的鸟。就在我童年的村予里有一棵很大的树,大概是枫树,树上宿了很多的鸟,黄昏,阳光渐渐弱下来的时候,鸟们就飞回来,在巨大的树冠的外围滑翔着,盘旋着,然后纷纷投进那团浓密的枝叶之中。每回我都看得发呆,鸟儿们优美的飞翔和由衷的快乐令我无比的感动!我想做一只鸟,而母亲说“你是人哩!人比鸟强”。我总是弄不懂人比鸟强在哪里?但我又觉得母亲的话是对的,母亲说过,生命和时光是珍贵的。
    11.文中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个普通而又神圣的女人”,请简要回答。(4分)
  答:                                                                          
                                                                                
12.①“这就是我们往往异想天开,想成为一缕风或一只鸟的缘故。”②“这或许就是我有时候并不特别清醒的缘故。”结合上下文,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①                                                                            
                                                                                
②                                                                         
                                                                                 
  13.文中把人与芦苇苦柳作比较,把人与风作比较,把人与鸟作比较,从比较中作者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请分要点概括。(6分)   
  答:①                                                                       
                                                                                
      ②                                                                        
                                                                                 
      ③                                                                          
                                               &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南充市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