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其他类型
阅读:936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其他类型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6]
泪珠和珍珠同步训练
《泪珠和珍珠》同步训练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句子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颔首(hàn) 荒芜(wú) 分泌(mì) 冥顽(míng)
B.泪痕(hèn) 郁结(yù) 牡蛎(lì) 颤抖(chàn)
C.背负(bēi) 庐墓(lú) 涕泪(tì) 虔诚(qián)
D.花瓣(bàn) 自诩(xǔ) 罪孽(niè) 观音(guān)
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领悟 饱经忧患 摧泪 未老莫还乡
B.海峡 境界尤高 陶气 还乡须断肠
C.阔别 相拥而哭 呆傻 徒夸好颜色
D.真挚 倍尝苦难 耶稣 男儿有泪不轻弹
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教育部要求有关单位限期退还其被占用的校舍。
B.英国原本有可能大规模种植一种抗除草剂的油菜,但由于抗议团体的干预,使这项计划最终泡汤。
C.李教授在其新著中以较大篇幅讨论了《良友》通过封面设计、明星照片、新潮服饰等所“创造”出来的都市需求。
D.他这次访问日本要同日本国会和朝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1)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和《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对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2)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3)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4)老师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满布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是描写泪多的意思。”大家听了都笑,他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纵横的悲伤呢?”
(5)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6)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7)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浏览完整试题
(8)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9)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柯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10)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像得真是。然而我还是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11)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12)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13)基督教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这也就是奥尔柯德说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1988年6月
4.作者在第(2)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阐明道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1)(3)(4)段中画线的语句共同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6.第(5)段中“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眼泪”和第(6)段中“老年人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等文字,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
7.“流泪的观音”的泪水和基督信徒们满怀感恩的泪水各包涵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书
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涵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孰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硃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硃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硃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追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硃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的结局;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要进一层,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扼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的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睛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8.“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9.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1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11.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参考答案】
1.B(“痕”应读为“hén”。)
2.C(A.“摧”应为“催”。B.“陶”应为“淘”。D.“倍”应为“备”。)
3.C(A.介词“被”滥用,应删去“被”。B.缺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D.“朝野”与“国会”是包容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句末缺“的问题”一类的宾语。)
4.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象的青山,生动形象,别出心裁。(冰心的话富含比喻色彩,运用这种形式阐明事理,比直陈式更加生动形象。)
5.没有经历过生活忧患的青年人,对诗文的理解是肤浅的,所喜爱的只是语言本身的美。(本题需要注意第(1)段画线句子中“并未能,……只是……”,第(3)段画线的句子需要注意“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喜欢”,第(4)段画线句子中“你懂得就好”等字眼。)
6.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甫“眼枯即见骨”的哀痛。(第⑤⑤两段中“眼泪”代指人的忧患,谈的就是忧患之后的深刻体味。)
展开余下试题
7.(1)为世人负担所有痛苦与罪孽的悲天悯人的情怀。(2)为报答世间一切真诚、善良、美好事物的感激情怀。
8.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大意答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句的理解能力。答好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这一句话中的“遗民”两字,联系“遗民”的内涵,再抓住文中一些提示性的语句,如“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等即可概括出答案。)
9.(1)书主人的命运;(2)作书人的命运;(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大意答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三类人的命运,只要我们抓住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信息就可概括出正确答案,这些信息有:第四段中“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第五自然段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第六自然段中“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等。)
10.(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以“书”作为写作的“形”,以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作为“神”,层层组织材料,由开篇的对书的外观的“鉴赏”写起,层层深入,一直写到对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咽,揭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中心。)
11.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与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大意答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本题要求学生从文章切入点的角度进行评价,答好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而第二问则是对文章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注意本文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语言技巧及修辞等。) (218.93.49.193)
上一篇:
龙海二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中试卷
下一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突破提升训练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其他类型
相关:
关于“泪珠和珍珠”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