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09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9]
徐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卷
  徐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    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08.2
甲  必考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  童  话
周  涛
现在我最爱读的两本童话是卡尔维诺编的《意大利童话》和《格林童话集》。
当初买这两本书的时候,我是为孩子买的。安徒生已经被她们弄得滚瓜烂熟,意犹未尽,我就为她们买新的。不料,翻开第一篇,《勇敢的小约翰》先就把我给吸引住了。小约翰天不怕地不怕鬼神也不怕,最后他终于有了成罐成罐的金子,吃不完的香肠和啤酒。什么都有了,结果呢,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害怕极了。
“他被自己的影子吓死了。”结尾这么说。
我直到今天也描绘不出当初读这些童话的心情,我几乎惊愕了。在这样简单朴素的伟大力量面前,我感到了一种恐怖:我听到人类在孩童时期的简单天真叙述里,竟含有比预言、巫师的咒语、神灵的喻示更神奇也更真实的思想。而这超越时间的思想,是用那样平白、单纯的语气讲述出来的,使天底下所有肤色的孩子都能听懂、都愿意听。或者说,使她们牢牢地记住这些故事,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终于有一天突然悟出其中的深奥。
我们读了很多书,很多很多。如同一只老鼠啃啮了大量搬进洞里的杂粮五谷、破皮鞋烂网套,然而牙依然没磨短,只是变得更讨厌,更鬼鬼祟祟,更自私。对有些人来说,书已经成了类似牧牛人手里的甩石器,他们用它扔出坚硬的石子,准确地击中那些不听吆喝的牛。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书是衣服、鞋、帽子和尼龙袜子。对还有一些人来说,书不是人,而仅仅是书。
他们把书读到自己可以写书的地步了,就在书架前照一张相,然后把相片印在他书的扉页上,谦虚而又自足。
或者他们因为善于使用书里的词句,显得比别人高明。用不同的书对付不同的人,效果极好,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重用,被称作了“人才”。他们终于坐过了卧车,就在自己坐过但不是自己的卧车前照一张相,也把相片印在扉页上,憨笑而又骄傲。
而且他们什么书都读过,什么没见过面素不相识的古怪名字都脱口而出,好像说起一位老相识的名字那么随便、亲切;他们用这些东西当通行证,到自己根本摸不出深浅的场合夸夸其谈,向陌生人借钱,和名人照相。
是的,他们读了很多书,很多很多,惟独没有读童话。也许从前读过,现在忘了。你如果告诉他们正在读童话,他们会轻轻地淡漠地笑一下,用鼻孔说:“我可惜已经过了那个可爱的年纪啦。”他似乎带着伤感,但你能听出他其实非常自豪。
他太喜欢读深奥复杂的书啦,虽然他自己一点也不深奥。
他觉得如果比别人少读了一本重要的书,就像比别人少了一级工资那么痛苦,他会觉得自己白活了。
他因为读了许多书而经常想到自杀,好在他不认死理,所以他一次也没有试验过。
结果后来,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言谈、举止、处事越来越造作。他们都很聪明但是惹人讨厌,知识渊博却生活得空洞无力。书把他们变成那样了,还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变成那样了?很难说清,反正他们再也回不到自己原来的模样了。他们结结实实地崇拜了书,最后自己变成了铅字。
所以我才说,有必要读读童话。
在《意大利童话》里,讲述过一个倔强的农夫的故事。那个农夫有一天急急地走在旷野里,天正下雨,他要去巴勒莫办急事,迎面走来一个人,那个人是上帝。


浏览完整试题那人说:“你好。”
农夫回答说:“你好。”
那人说:“你起码还应该说,‘愿上帝保佑你’。”
农夫说:“好吧,‘愿上帝保佑我’。不过不保佑也没什么,我要去巴勒莫。”
上帝把他变成了一只青蛙,跳进池塘里一蹲就是七年。七年后,农夫恢复人形,接着向巴勒莫走。
迎面又走来了上帝,重复了前面的问候和对话。那个人告诉农夫他是上帝,要农夫收回最后那句不敬的话。
农夫说:“我知道你是上帝。”说完掉头就朝池塘走去。
上帝说:“你干什么去?”
“再变成青蛙。”农夫说。
假如今天的人们已经在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问题上被扭曲、被蒙蔽、被丑化,那么怎能指望他在深奥复杂问题的研究中得到解脱或返璞归真呢?
假面舞会已经跳得时间太久了。
不管你戴什么样儿的脸谱出场登台,也不管有多少人为你欢呼喝彩,我都坐在旁边一动不动。我知道这一套人类惯用的把戏,是真是假一目了然。
那不是童话!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周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删改)
  1.本文在勉励人们“读童话”的同时,叙写了哪些不良的读书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                             
  2.文中说“我直到今奉也描绘不出当初读这些童话的心情,我几乎惊愕了。在这样简单朴素的伟大力量面前,我感到了一种恐怖”。其中“简单朴素的伟大力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感到“惊愕”和“恐怖”? (6分)
                                                ▲                             
  3.“如同一只老鼠峭啮了大量搬进洞里的杂粮五谷、破皮鞋烂网套,然而牙依然没磨短,只是变得更讨厌,更鬼鬼祟祟,更自私。”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4分)
                                            ▲                                 
  4.你从《勇敢的小约翰》和“倔强的农夫”的故事中分别体会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联系实例简要概括。(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佟    客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②多,曾见异人否?”佟问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刃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挐③。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榜掠,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管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缙与方孝儒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后,不听床头人呜泣哉?”
  邑有快役某,每数日不归,妻遂与里中无赖通。一日归,值少年自房中出,大疑,苦诘妻。妻不服。既于床头得少年遗物,妻窘无词,惟长跪哀乞。某怒甚,掷以绳,逼令自缢。妻请妆服而死,许之。妻乃入室理妆;某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俄妻炫服出,含涕拜曰:“君果忍令奴死耶?”某盛气咄之,妻返走入房,方将结带,某掷盏呼曰:“咍,返矣!一顶绿头巾,或不能压人死耳。”遂为夫妇如初。此亦大绅者类也,一笑。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 跨蹇(jiǎn):骑着毛驴。② 綦(qi):很。③拏(ná):纷乱。④坐名相索:点名要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慷慨自负    每:常常
    B.适自海外归耳    适:刚刚
    C.烛之已杳    烛:点燃
    D.乃知佟异人也    乃:才


展开余下试题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董生“慷慨自负”的一组是(3分)  
    ①董又毅然自许  ②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  ③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④邀佟至家,坚留信宿  ⑤董按膝雄谈  ⑥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董生有狂妄白大的缺点,既不白知,也不知人。遇到佟客,夸耀自己的宝剑何其锋利,然而其剑根本无法与佟客削铁如泥的利刃相提并论。
    B.父亲被盗贼拷打时,董生壮气冲天,寻弓觅矢,要与盗贼拼命,其行为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孝子,最终还是佟客仗义出手,帮其退贼。
    C.蒲松龄认为,想要尽忠孝,是人人都具有的基本品质,然而,最终是成为义士还是懦夫,往往就在一转念之间。
    D.某快役发现妻子与人私通之事,十分恼怒,强令妻子白缢以谢罪,可最终还是没能忍下心。
    8.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十℃汉语。(9分)
    (1)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译文:                                        ▲                             
    (2)叩以剑法,谢不知。
    译文:                                        ▲                             
    (3)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译文:                                        ▲                             
    (二)古代诗词阅读(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
                                                ▲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前赤壁赋》)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        。(白居易《琵琶行》)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六十而耳顺,
      ▲      ,不腧矩。(孔子《论语·为政》)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锋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关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 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展开余下试题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11.本文不取“黄河远土:”而用“黄沙直上”,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王之涣的《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C.《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D.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卜”,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C.持“黄河远上”观的人没有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也不能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主要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13.在第3节中,作者是怎样论述“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一观点的?(6分)
                                                ▲                             
14.本文第4节和第5节都谈到了与“黄沙直上”有关的地理天象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6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徐州市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