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6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听取“陶”声一片
①闲暇时,收藏怀古无疑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文化休闲方式。作为陶瓷收藏者,我认为陶瓷将是收藏大热门之一,品陶,能“闻”到远古的文明气息。
②那么,闻陶能闻出什么?听陶能听到什么?那是千古之謎。但无论是闻陶还是听陶,都围绕着一件古陶器流动着的神秘气息。虽然万物都有气息,唯有陶器,是最能平衡人世间阴阳之气之器物。
③陶,是人类发明火之后,偶然发现火烤猎物时,旁边那些软湿的泥土经火烧之后凝结成的硬块。陶,是泥土这种物质,经火燃烧之后,改变成的另一种物质。
④陶的诞生,意味着人类的文明开始在火光中发出声响,拉开序幕了。陶的文明,是人类智慧起点,也是人类把一种阴气之物——“湿土”,改变成阳气之物——“陶”的一种偶然创造的过程。
⑤以颜色区分,陶有白陶、红陶、灰陶、黑陶之分;以形式分类,陶有素陶、彩陶、釉陶、彩绘陶之区别。素陶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实用器,彩陶是母系社会后期人类最早的实用、观赏艺术品,釉陶是商朝原始瓷器的先声,战国时期最精彩的彩绘陶,是对一次性烧成的母系社会后期的彩陶一种倾情的怀恋。
⑥赏陶的一种审美形式是闻陶。
⑦盛水的陶壶之器型,最早源于田野上生长的葫芦,具有原野上植物生长之气息;彩陶的蛙纹,是抽象的蛙之身影,具有连绵山泉翻滚之气息;彩陶上的人头陶塑,犹如巫师的形象,具有巫术神秘演示之气息;陶罐上的刻画纹,似人物似动物,具有象形文字雏形的气息。
⑧与青铜器相比,陶器是阳气的;与瓷器相比,陶器是阴气的。与保存不当会发霉虫蛀的古书画相比,陶器是既能自然吸收阴气,又能吸纳阳气的阴阳平衡器。故居室里置放几件陶器,除了能调节人们的生存环境里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的阴阳之气之外,还能调节人们精神生活里过于阳刚或过于阴柔之气。
⑨因为再阳刚的男子,也迷恋柔美之爱;再阴柔的女子,也钟情刚毅之美。而陶器正是这种阳刚与阴柔之化身。不是吗?陶器之雏形湿土,本身就是柔软之物;湿土经火烧之后,不就变成坚硬之器?故凡经过火的炼狱,能生存下来的物,都是非凡之物:如陶、瓷、金、银、铜、铁……能与火凤凰旋舞之人,都是伟大之人。如近代史上“虎门销烟”的一代名将林则徐,在烈火中永生的红岩烈士等。他们的生命价值,都与物质形态之火、精神形态之火有关。
⑩燃烧陶器之火,其实是人类第一把文明之火、开智之火。诗人们对陶器时代怀恋之深,远远胜过对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乡村田园生活的怀想。因为在田园生活之外,尘世间的喧嚣依然在轰鸣,陶渊明们仅仅想躲避官场及世俗的人心争斗而已。而在远古的陶器时代,先民们白天去野外狩猎,当夕阳西下,狩猎归来,大家围着篝火烧烤食物,腰围树叶,手拉手起舞。马家窑文化中一件最有名的舞蹈纹彩陶盆,真实地记录着古代先民这一欢乐的场景。
⑾在陶器时代,所有的猎物共享,所有的欢乐同乐……这种比农业文明时代男耕女织更古老的生活场景,虽然生存环境险恶,时刻要与狂风暴雨、豺狼虎豹搏斗,但社会成员之间更大公无私、更纯洁、更和谐、更热情、更奔放、更具有互助的精神。这是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喜欢空想的文人骚客们神往的;这也是陶器时代留存下来的古老的陶器,留给我们的远古生命的密码、远古社会的气息。


浏览完整试题⑿陶器里那种淳朴的陶性,那种古老的陶情,远远胜过其他那些古玩之器物。比如夏商周老三代那些青铜器,具有的帝王霸气、威严之气,远远比陶器寒冷;比如康雍乾清三代那些官窑瓷器,具有的宫廷匠气、浮华之气,远远比陶器娇脆。
⒀虽然,陶器的经济价值,在艺术品商品化社会,根本无法与老三代青铜礼器、清三代官窑瓷器比肩,但更古老、更神秘、更历史、更文化、更人性化的陶器,其本来就属于平民实用装饰之器,其与历代布衣平民的亲近感,犹如水乳交融一般,有着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愫藏匿在里面。
⒁陶之品质是淳朴之品质,陶之精神是粗犷之精神,陶之气息是阴阳和谐之象征,陶之诞生是人类童年最伟大的事件。
⒂此外,赏陶另一种审美境界是:听陶。
⒃当我们在星光闪耀的万籁俱静之时,能听到陶器之超凡脱俗的声音,能遥想到远古先民在溪水旁用彩陶壶吸满水的那一刻舒展的笑容,人世间弥漫着的所有的世俗、世侩之气都瞬间消逝了,我们的心灵也像那件彩陶壶,盛满了快乐。那一时刻,我们才能算陶器真正的知己、知音……
⒄陶,本身就是一种在烈火中诞生的生命,其隐匿着的遥远古老的生命之密码,谁能破解呢?
1.与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唯有陶器,是最能平衡人世间阴阳之气之器物。”相呼应的语句是           。(1分)
2.结合文意,下面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陶器之所以最能平衡人世间的阴阳之气,是因其由柔软之物“湿土”经火烧后,变成的坚硬之器,既能吸收自然阴气,又能吸收自然阳气,是阳刚与阴柔之和谐统一。
B.第十段中作者引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其实暗含了对陶渊明们仅仅想躲避官场及世俗人心斗争的否定。
C.在陶器时代,社会成员之间更大公无私、更纯洁、更和谐、更热情、更奔放、更具有互助的精神,所以更能引起诗人们对陶器时代深深怀恋。
D.从经济价值上看,陶器无法与青铜器瓷器比,但此其所特有的淳朴品质、粗狂精神、和谐气息以及与布衣平民的亲近感却是青铜器、瓷器所无法取代的。
3.文中作者将陶器与夏商周青铜礼器、清三代官窑瓷器相比,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4.作者认为“闻陶是赏陶的一种重要的审美形式”,原因是(4分)
(1)  ;(2)   ;(3)   ;(4)    。
5.中华陶器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为“中国陶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请你来拟写一段推荐词。(80字左右)(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3分)
   水•凤凰•沈从文
①沈从文曾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②的确如此。且不说14岁以前的沈从文是在故乡凤凰小城的一条沱江里泡大的,即便14岁以后到20岁离开湘西去北京“碰运气”以前,他也一直流浪于沅水上下游的各个大小水码头。他最留连忘返的是那里的一条条湿漉漉的河街,最看不厌的是那些水上人的作息,最不能忘情的是这些水上人相吵相骂相爱相谑的言行。
③对沈从文性格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故乡——凤凰的那条清丽秀美的沱江。他在这里的日光下,认识了大千世界稀奇的色,微妙的光,以及万汇百物的动与静。他在这里尤其学会了思索与想象。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逃学、撒谎被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发现后,少不了都是一顿体罚,但他却从不因此而懊悔。因为体罚虽限制了他“乱跑”的自由,想象却生出了翅膀,使他凭经验想到了河中鳜鱼被钓起后泼刺的情形,想到了满天放飞的风筝,想到了山里歌呼的黄鹂,想到了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认为他的一生,之所以“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都应当溯源于这份因为要亲近自然而养成的逃学习惯,以及在逃学的处罚中炼就的爱思索爱幻想的品性。
④15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凤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一川藏着梦幻般美丽的沱江水。15年后的今天,为寻梦我又来到了凤凰城东门沱江转弯处的沙湾水面旁,沿着被堆翠凝蓝的崖岸染绿的河水,我走进沈从文故居的仓屋,我仿佛看到被雨水浇得如落汤鸡的似的小从文,正被罚跪在这房中的一个角落。可他竟能从檐溜的滴沥声中做着横海扬帆的美梦,口中还喃喃自语:“孤独一点寂寞一点算什么,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你自己。”或许是拥了这份倔强,这份自主与从容,这个生长于偏僻小城里的野精灵,20多年后,才奇迹般地震动了大中国的文坛。
⑤走完了86年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沈从文又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凤凰故里。他的骨灰一半抛到了沱江的沙湾,一半撒在了沙湾不远处的高崖边。这里没有墓圈,没有坟丘,只有一块从山崖上掉落下来的五彩石,周围生长着杂树绿竹和虎耳草,地面上是一片散落的鹅卵石。就着五彩石两侧不大的光面,一面刻着根据沈从文手迹略略放大的四句偈语:“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另一面刻着沈从文的妻妹张允和女士撰写的一首诔辞:“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首诔辞其实是一首“藏尾诗”,把句尾的四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是的,沈从文从来都是“让人”的,从来都是默默的承受着加于他头上的一切不幸的。但沈从文又是极为坚定极为自信的,他生前手书的四句偈语,分明明确地警示着世人:谁如果不按照他的思索,去思索他和他笔下所描绘的人,谁就别想真正地理解他和认识他所塑造的“人”!伫立于这块最不像坟墓的坟墓前,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沈从文如下的话语:人生是一本永远翻看不完的大书,我只是翻看得太快,看到了许多不该看到的内容,我得好好地休息一会了。于是这位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的自然之子,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永远与高崖为伴,聆听着沱江那美妙动人的水声。
⑥水造就了沈从文,水赋予沈从文水的性格。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能随方就圆又能决堤溃防;它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它在温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粘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出多彩的云霞。水就是沈从文。


展开余下试题[注]诔辞,列述死者德行功过的文字。
6.沈从文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 (篇名)(1分)
7.清丽秀美的沱江成就了少年沈从文怎样的品性?(3分)
8.“人生是一本永远翻看不完的大书,我只是翻看得太快,看到了许多不该看到的内容,我得好好地休息一会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3分)
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沈从文墓地的四句偈语和一首诔辞,恰是沈从文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既坚定自信又忍隐让人。这种品格要溯源到家乡凤凰一沱江水的熏陶。
B. “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一句,写出了沈从文人生观矛盾的一面:既不满现实、逃避现实又憧憬未来。
C. 文章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叙述中直接援引人物的语言,关键处让沈从文自己讲述人生感悟,进行心灵独白。这与作者的议论珠联璧合,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D.“最流连忘返”“最看不厌”“最不能忘情”,作者连用三个“最”字,既写出了沈从文对故乡之水和水上之人的挚爱;同时,也概括了沈从文一生文学创作的内容。
E.作者想象沈从文的少年生活,深情地描写他的墓地,讴歌他如水的个性,既展示了“水、凤凰、沈从文”之间的相契相容,也抒发了作者对沈从文由衷的敬仰之情。
10.第⑥段说“水赋予沈从文水的性格”,结合上文,分条概括水与沈从文性格的共同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3分)
11.从全文看,作者说沈从文是“自然之子”的原因是(4分)
12.文章首尾两段的写作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加以评析。(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题)(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题,按前5题的顺序评分)
13.(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
(2)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未成曲调先有情。
  (4)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5)             ,磐石无转移。
  (6)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余韵徐歇。
  (7)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6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4.从词的字数多少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口口(1分)
15.对这首词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望江南》是这首词的词牌,标示着这首词的音乐特征,而“超然台作”是其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
B.开首两句写时间,点出了风细柳斜、春意盎然的景色,体现了“春未老”的特点。
C.下片首句“寒食后”又是写时间,与上片首句相呼应,在传统的扫墓之时,自己却流落他乡,无法祭扫亲人,自有一份借酒浇愁的无奈,也有一种及时行乐的超然。
D.全篇语言清新,似冲口而出,境界开阔,秉承了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
16.联系词作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錡,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官,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选自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有删节)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2)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
(3)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4)其考自远来县治(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C.衣冠之士,并皆忌之      D.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悉为达之
B、皆以贫游幕四方          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C、乃大好官也              考乃喜,入官舍
D、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2)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21.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从□□、□□及□□三个方面评述了袁枚生平事迹。(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只就文章家论之。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鲁,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话,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
22.文章中所谓“文章本色”指的是          (2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那些绳墨布置,奇正转折等所谓专门师法,都不足取,写文章关键是内心要有一段“精神命脉骨髓”。
B.所谓具千古只眼,就是说作者应该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有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慧眼独具。
C.作者认为陶渊明虽然不擅长音律,但是能够信手写出,所以就是第一等的好诗。
D.作者认为写作者本色卑下,不但文章不能工巧,而且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见解。
24.作者认为要使文章具有“精神命脉骨髓”应当                  
                  。(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5.这篇文论的主要写作特点是      (1分)
26.关于文章章法与作者修养见识之间的关系,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任选一题)
(1)等待有时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情思……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你,是我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9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高三语文摸底考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15分)
1、 “陶器是既能自然吸收阴气,又能吸纳阳气的阴阳平衡器。”(1分)
2、 B (3分)
3、 通过对比,突出陶性的淳朴,陶情的古朴,说明陶器更古老、更神秘、更历史、更文化、更人性化。(2分)
4、 (1)更能感受陶的自然神秘气息;(2)更能体悟陶的阴阳和谐的气息;(3)更能解读出陶器身上蕴含的远古生命的密码、远古社会的气息;(4)更能品味出陶淳朴的品质、粗犷的精神。(分条陈述,每点1分,共4分)
5、 说明介绍+评价,推荐词的语言比一般说明性文字应形象生动。答案较开放。(略)(5分)
(二)(23分)
6、《边城》(1分)
7、(1)亲近自然 (2)爱思索爱幻想 (3)倔强、自主、从容 (每点1分,共3分)
8、人生的蕴含丰厚,沈从文对人生的体悟更加深刻,但他遭受了种种人世的不幸,看到了自然之外的丑恶,于是便远离尘嚣,回归自然。(3分)
9、B D(4分)
10、(1)柔弱而刚强 (2)顺遂而倔强(自主) (3)包容而自我 (4)平静(从容)而热烈  (5)微小而丰富 (意思对即可。任选三点,每点1分,共3分)
11、(1)从小倾心自然   (2)自然对沈从文的品性影响很大   (3)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    (4)死后魂归自然   (答出1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2、文章开篇引用沈从文曾说过的话,一方面揭示出水对于沈从文“有极大关系”,开宗明义,引出话题;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全篇行文的线索。结尾段用排比修辞手法,归结人物性格,“水就是沈从文”一笔点晴。同时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5分)
(三)(5分)(答题超过5题,按前5题的顺序评分)
13、(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转轴拨弦三两声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蒲苇纫如丝
 (6)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
 (7)迷花倚石忽已暝
(四)(8分)
14、小令(1分)   15、D (3分)
16、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上片通过“细风”“斜柳”“春水”“烟雨”等意象,描绘出超然台下“春未老”的景象(1分),下片用“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抒发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1分)语言(1分)共4分
(五)(17分)
17、(4分)(1)探望 (2)到 (3)用来……的 (4)父亲,特指死去的父亲
18、B (2分)  19、D (2分)
20、(6分)
(1)后袁枚第二次被起用,派往陕西。刚到陕西,逢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2)等到(袁枚)担任知县,显示了才能,做官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21、(3分)政绩  才学  品行
(六)(12分)
22、文章所体现的真精神及作者的修养见识。(2分)
23、B (3分)
24、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2分)
25、对比、对照、对比论证等(1分)
26、作者观点:应该以修养见识为主,即便没有文章章法,只要修养见识达到一定的水准,自然就是好文章。(2分)是否认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附:参考译文: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上海交通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