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97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7]
江门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一模)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江门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 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作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对称  称职  匀称  称心如意
B.省会  节省  省亲  幡然省悟 
C.号角  角落  角色  勾心斗角  
D.模样  模具  模范  模特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王选教授发明的高分辨率字形信息压缩、高速还原技术,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在信息时代与拼音文字相得益彰。
   B.为了科学,我们与其相互吹捧,不如相互“攻击”。因为前者容易让人弹冠相庆,只有后者才能让人更看清自己。
 C.网络及其语言是信息时代须臾不可离开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虽然这工具及其繁衍物可能有种种不足,但佛头有粪,佛光仍在。
 D.解读经典的书热销,经典的销量却不见长。这就颇有点本末倒置的讽刺味道。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公司已经培育出了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杜鹃花,今后还要不断      技术,向北京奥运会献上最美丽的杜鹃花!
②世界是广阔的,生活是丰富的,青少年需要的是      着人生韵味,却又不失天真童心的影视作品。
③厦深铁路是我国东南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福建、广东及港澳地区的     铁路通道。
   A.完备  隐含  迅捷      B.完善  蕴含  便捷
   C.完善  暗藏  便捷      D.刷新  蕴寄  方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纵观举办过大型赛事的世界各个城市,可以看到不仅大赛带动了城市经济,而且推动了城市的综合全面发展,每届大型赛事都把一个城市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B.能否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让他们能积极参与、积极融入到新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速度的关键要素。


浏览完整试题 C.一些患者一旦抓住医生某些把柄,就添油加醋地“声讨”,索取巨额赔偿甚至伤害医护人员的行为,让医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委屈。
 D.很多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欣赏高雅艺术不同于通俗流行文化,有着更为深邃的审美内涵和道德教化影响,能荡涤人的心灵,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暠至,乃复举种①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不应。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①举种:举众,全体。②生:生口(俘虏)。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交通:交际、往来
B.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①诏报,太子乃得去              ②暠至,乃复举种向化  
B. ①惶惑不知所为                  ②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C. 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②暠、承以首举大奸
  D. ①乔退而叹息                    ②而二府畏懦
7.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3分)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暠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种暠一生轻虚名轻财物,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但喜欢“立功立事”。
B.种暠为人为官谨慎小心,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C.种暠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D.种暠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臣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9. 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3分)
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  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3分)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


展开余下试题(2)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注意的集中性 
《庄子•达生篇》中,讲了一个佝偻老人捕蝉的故事,说他一捉一个,就像捡东西一样。孔丘见了,非常惊异,问他有什么巧妙之处。他说,他并没有巧妙之处,只是一方面锻炼掌握捕蝉的竿的本领,另方面则集中注意力:“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丘听了,深以为然,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那就是说,佝偻老人之所以能够熟练地捕到蝉,是因为他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缘故。审美欣赏时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从客体方面来说,是把审美对象暂时在心理上从周围的世界割裂开来,我们只注意这个对象,而不注意同时存在的其他的对象。例如读《红楼梦》,读到有关林黛玉的部分时,我们眼中心中,就只有一个林黛玉。从主体方面来说,则是我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全部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集中到当前的审美活动中。庄周所说的“心齐”、“坐忘”,荀况所说的“虚壹而静”,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主体的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少不了的。但审美时注意的集中,自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等的当中,注意的高度集中与保持头脑的高度清醒是分不开的。只有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才能保持头脑的高度清醒。可是在审美欣赏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主要地不是要清醒地认识审美的对象,而是要把我们的思想感情,把我们整个的心灵,灌注到对象中去,与对象相契合、相拥抱,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这时心理活动所出现的特征,是“出神”,是“发呆”,以至以假当真,物我两忘,我们主体的感情与客体的对象,融而为一。正因为这样,所以会出现“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的讲法。其次,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注意集中,是有意识的,带有强制性的。例如我们在车水马龙的南京路上走路,为了不被车子撞倒,我们就有意识地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心驰外物,胡思乱想。由于带有强制性,所以这种注意力的集中,不仅是勉强的,而且并不经常都是愉快的(科学研究的注意集中,有时也是愉快的)。但是,审美欣赏时的注意集中,却不是这样的。它像六月炎天时,清风从天而来,自然沁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面对审美的对象,不期然而然地振奋起全部身心的力量,投人到美的形象当中。由于它来得那样自然,所以我们用不着任何勉强,就把注意力集中了起来。这种集中,是一种忘其所以的自由的享受,因此,它是愉快的,令人心醉神驰的。最后,审美欣赏时注意的集中,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它所追求的,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形象的观照①。我们听老师讲课,竖起耳朵,聚精会神;或者演习算术,目不旁骛,专心一致;我们都是在求得理解,增进知识。可是审美欣赏时的心理状态,却并不是要求理解,而只是要求陶醉。这种陶醉,只能在以观照的态度对待具体的形象时才能办到。因此,审美欣赏的注意集中,就是要对形象采取全神观照的态度。它所注意的,是形象,而不是概念。正因为这样,所以形象性是审美注意的另外的一个特点。
注释:①观照:美学上指以超然态度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捕蝉的巧妙在于掌握要领和集中注意力。
B.孔丘以为佝偻老人能够熟练地捕蝉在于他专心致志和注意力高度集中。
C.审美同任何心理活动一样需要注意的集中。
D.审美主要是要清醒地认识审美的对象。
E.审美是一种忘其所以的自由的享受。
F.审美欣赏的注意集中的目的是求得理解。
13.下列各项中能够论证审美时注意的集中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读《红楼梦》,读到有关林黛玉的部分时,我们眼中心中,就只有一个林黛玉。
B.荀况所说的“虚壹而静”。
C.在车水马龙的南京路上走路,不要心驰外物,胡思乱想。
D.听老师讲课,竖起耳朵,聚精会神。
14.请分条概述审美欣赏时“注意的集中”的特点。(6分)
15.根据本文内容,仿照表1的形式,在表2的空格里各填写1个相应的词语。(3分)
表1
科学研究当中 注意集中 清醒
在马路上走路 注意集中 警惕
听老师讲课 注意集中 求知
表2
审美 注意集中
审美 注意集中
审美 注意集中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楼道口的一株水稻
北方
那天,我在一座城市里闲逛时,竟然在一个楼道口那儿,发现了一株长得一点也不好看的水稻。或许是那儿的泥土太薄了,或许是阳光不太喜欢照它那儿,甚至是连雨水也不怎么理睬它,再加上旁边的那一幢17层高的大楼又老是往一边挤压它,所以最后,它就长得歪歪斜斜的像一棵野草,颜色也黄得不像个样儿,如果不是遇上一位正儿八经的农民的话,谁也不会把它当成一株水稻的。说心里话,我当了二十几年的农民,都觉得它不太像是一株水稻了。  
但是仔细看看,它确实又是水稻,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跑到这儿来的。当时,我就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猜想和推测。  
一是这个楼上可能住着一位早期的农民,他在进城之后,由于想念田野和庄稼,就在那个楼道口那儿种植了一株水稻。第二种情形可能是一位以前在这儿建造这座大楼的民工种下的。他之所以种下这一株水稻,一是因为思乡,二是因为好久没有种田了,手有一点儿痒痒,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位很会享受的农民。第三情形则可能是被一辆不负责任的花车误运到了这里。后来,一位花农发现了这个既不是花也不是草的家伙,就一扬手,把它扔到了那个楼道里。于是,这株水稻就像我一样远离了自己的故土,委屈求全地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来了。  
我见那株水稻在摇着身子一个劲地跟我打招呼,我就激动得不行。我赶紧走过去,蹲在它的身边,声音有些发颤地说:“稻啊,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你看你现在长得有多瘦,你这个样子要是让俺爹看见了,他不难过死才怪呢!”我说:“稻啊,既然你今天遇到我了,那你就放心好了,从今往后,我会天天来这儿守着你的,直到你结了穗为止。”说完,我就蹲在那株水稻的旁边哭了。因为只有我才知道,那株水稻现在该是多么的寂寞和孤独啊!  


展开余下试题自从见到了那株水稻以后,我就天天跑过来看它。后来,我还为此去偷了一位菜农的一小袋化肥,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一般地照料着它。  
也许是我天天都在那个楼道口转来转去的不太像是一位正经人,所以有一天,那儿的一位楼道管理员就把我给拦住了。当时,我手里正抓着一把湿土,准备去培一下那株水稻呢。楼道管理员用一双十分锐利的眼睛盯着我说:“喂,你是干什么的?”因为当时,我最怕听到的就是这种声音了,所以,那位楼道管理员刚一说出这句话,我就想拔腿逃掉。但是谁知这时,那位楼道管理员却一把就抓住了我的手臂。他说:“哪里走,你这个坏蛋!”  
见逃脱不掉,我就小声地申辩道:“我不是什么坏蛋,我是一位农民。”  
那位楼道管理员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一位城市人,你还以为你是谁啊!”他说,你说吧,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说,这个楼道口有一株水稻,我想给它培一点儿土。  
那位楼道管理员立刻就捂着嘴嘻嘻地笑了起来。他说:“我看你八成是出来的久了,想水稻想得都快发疯了,所以你才会将一棵野草当成了一株水稻!”  
我说,不,它确实是一株水稻,不信,我可以带你去看看。  
楼道管理员仔细观察了一下,神色就显得有些惊奇起来。他说:“这怎么可能呢,这儿怎么可能会长出了一株水稻呢?”他说,或许,这儿以前是一片稻田吧。  
这时,我就发现楼道管理员的样子显得有一点儿伤感和恍惚,他声音有些颤抖地对我说,那你就忙吧,我不再打搅你了。  
我望着楼道管理员渐渐远去的背影,就突然觉得他以前可能也是一位农民。  
后来,在我的悉心照料之下,那株水稻终于开始抽穗,并呈现出了金黄的颜色。  
收割的前一天,我特地去商店里买来了一把镰刀。尽管我只须用手轻轻地一扯,就可以把那株水稻连根拔起了。但是,我却不想这么做。因为那样,无疑是对水稻的一种亵渎和伤害啊!尽管,那只是一株水稻,一株长得并不怎么优良的水稻,但是作为农民的我,我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地善待它啊!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而且也是对水稻以及农民自身的一种尊重啊。那天,当我准备收割那一株水稻时,我就像收割无数的水稻一样,神情显得庄严而又虔诚。我小心翼翼地用镰刀割倒了那株水稻,把它捧在手里,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淌了下来。                  
(选自《感动中学生微型小说全集》九州出版社)
16.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4分)
17.简述小说中叙述楼道管理员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5分)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门市2008”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