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5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4]
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语文第二、三轮复习综合试卷
  2 0 0 8 年 高 考 语 文 模 拟 卷 (六)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病殁  抹墙   秣马厉兵   蓦然回首
B.牵累  羸顿   自吹自擂   护苗保蕾
C.粳米  矜持   襟怀坦荡   兢兢业业
D.烩饭  溃脓   不容置喙   脍炙人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丰功伟绩  倚马千言  栩栩如生  滥竽充数
B. 脍灸人口  混身是胆  卑恭屈膝  大多类同
C. 生死悠关  忧柔寡断  再接再厉  披星带月
D. 计日程功  墨守陈规  心劳日绌  掇字成文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航天专家吴季亦曾透露,嫦娥二号预计于2012年左右发射,届时中国的月球车将登陆月球,并进行抽取样本工作。但在哪里发射他却讳莫如深。 
B.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由于找准了产业的精神与灵魂,没有胶柱鼓瑟,因而支撑起自己的品牌,成为绝无仅有的“天下第一街”。 
C.米兰上轮主场输给恩波利,在低谷中为了挽回局面,他们在训练中饥餐渴饮,但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终于在本场比赛中挽回了一局。 
D.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回忆说,自己上学时阮囊羞涩,但国家给他资助,使他得以完成学业,“所以我要感谢这个社会”。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国土安全部最近发布联合公告警告称,恐怖分子仍在想方设法使用“改装过的鞋子来隐藏爆炸装置”。
 B.印度“世界事务杂志”社长兼总编辑卡帕尔认为,中俄印联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可以阻止美国发动对伊朗的战争。”
  C.《中华百科全书》各卷条目的选取,不是从纯理论的抽象概念的角度出发,而是以人类探知的客观对象——自然对象或人类对象作为标准。
  D.那些“气象女生”的奇思妙想让人叹为观止:歌声、相声、诗朗诵统统搬进天气预报里。有的选手撑着雨伞带着自制的小太阳面板;一位法学院女生扮起了童话中的小仙女;还有位姑娘学起了杨二车娜姆将一朵大花戴在了头上——播报风格让评委都大开眼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对侵权问题严重的几十家文化企业调查发现,这些企业每年获利应达十几亿元。
B.街头一些摊贩谩骂城管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执法干警,这实属是藐视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C.《江南都市报》将在元旦期间,隆重推出十篇文学性、可读性和反映临川一中校园生活的散文佳作。
D.巴勒斯坦一直将与以色列的冲突视为抵御外国侵略的行动,而且把释放巴勒斯坦囚徒和收回巴勒斯坦自治权作为具体诉求。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祖先的衣裳
树皮能够加工成布,制作衣裳,这门技艺确实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中国记忆》摄制组为此走进树皮衣裳的故乡——海南岛。学者们连缀起了一条数千年前以树皮为衣的文化迁徙路线,牵连出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的一段历史:以树皮为衣的古老技艺源于中国,然后从中国南方的沿海出发,到达东南亚诸岛,穿越太平洋直达中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


浏览完整试题  今天的海南岛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海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奇特的文物--树皮衣--可以作证。它呈深褐色,手感粗糙,质地较硬,很难让人把它与“布”联系起来。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介绍:在海南考古中发现一种极富特色的遗物——“石拍”,为消逝的树皮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就是说,海南树皮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他还给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10年前请人做的一件树皮衣,它用剧毒的“见血封喉”树皮加工制作而成。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鬼树”的汁液常常被古代猎手用来涂抹在箭头上射杀猎物。
  黎锦在黎语中称“吉贝”,是黎族传统的棉纺织手工艺品,它是在树皮布应用1000多年后进入黎家百姓日常生活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有一种说法:是树皮布开启了“吉贝”的制作智慧,使得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实际上直到元朝,黄道婆慕名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织技术引进中原,才改变了“吉贝”独占鳌头的局面。
  摄制组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位会用 “见血封喉”制作树皮布的老人。当我们提出请他加工树皮布时,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他把一块麻布片包裹在身上,说这是制作树皮衣的特殊装备。此外,还有一把砍刀和一个装砍刀的竹兜。显然,这些极为简陋的工具并不具备任何防毒功能。不过老人解释说,只要在砍树的过程中多加小心,身上又没有伤口,通常是不会中毒的。即使中毒,只要抢救及时,方法得当,也无大碍。老人说:“见血封喉”制成的树皮布经久耐洗,柔软白净,是制作树皮布最好的树种。但仅仅由于这样的原因,黎族先民就甘冒这么大的风险用它来制作树皮衣吗? 
  随行的专家告诉我们,黎族先民大多生活在偏远封闭的山区,毒虫随处可见。“见血封喉”树皮质地坚韧,更因为它毒性强,有良好的防虫功效,于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树种就这样成了护卫身体最好的衣裳。
  现在,“见血封喉”已经成为濒危树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只好取消了用它加工树皮布的计划。 
构树仅次于“见血封喉”,也是加工树皮布不错的树种。因为构树具有速生的特性,和“见血封喉”一样,构树皮的纤维很长,韧性极强。相传,蔡伦就是受黎族先民用构树皮制作树皮布的启发而发明造纸的。在后来的造纸工业中,构树也是主要原料之一。用来制作树皮布的构树,要求其树干粗大,表面光滑。
扒树皮是制作树皮布的第一道工序。首先在树干上量出制作树皮布所需要的长度,再按照需要在树干上下各横划一圈,然后就地砍来一根木棒拍打树干,通过拍打树干,使树皮与树干的结构松动,便于把一张树皮完整地扒下来。 
  接下来是“修整”。所谓“修整”,就是把刚扒下来的树皮压平,削掉疤节,进行第二次拍打,使表皮与树皮纤维结构松动。使树皮更易于在水中浸泡清洗,去掉树皮和树胶,只留下树皮纤维。漂洗好的树皮还要晒干水分。 然后再进行第三次拍打,如果树皮布不均匀,还要去厚补薄,使它均匀。至此,一块洁白的树皮布才制作完成。树皮布加工好后,缝制成一件衣服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通过观看树皮衣加工制作的全过程,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祖先的身影,他们在风雨中历经难以计数的岁月,在实践中磨砺出数不胜数的智慧,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一史前发明启迪了造纸业的发展,影响了大洋彼岸的文明进程。接受人们好奇与惊讶的赞叹。
                                             ------选自《走近科学》2007年第10期
6.根据文意,下列对树皮布制作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漂洗好的树皮还要晒干水分,然后再进行第三次拍打,如果树皮布不均匀,还要去厚补薄,使它均匀。
 B.首先在树干上量出制作树皮布所需要的长度,再按照需要在树干上下各横划一圈,然后就地砍来一根木棒拍打树干,通过拍打树干,使树皮与树干的结构松动。
 C.“见血封喉”制成的树皮布经久耐洗,柔软白净,是制作树皮布最好的树种,构树仅次于“见血封喉”,也是加工树皮布不错的树种,用来制作树皮布的构树,要求其树干粗大,表面光滑。
 D.“修整”就是把刚扒下来的树皮压平,削掉疤节,进行第二次拍打,使表皮与树皮纤维结构松动。拍打过的树皮更易于在水中浸泡清洗,去掉树皮和树胶,只留下树皮纤维。
7.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见血封喉”被当地人称为“鬼树”, “鬼树”的汁液常常被古代猎手用来涂抹在箭头上射杀猎物。虽然如此,老人把制作树皮衣的特殊装备——一块麻布片——包裹在身上,因此,只要砍树小心,不会中毒。
 B.世界上毒性最大的树种之所以成了护卫身体最好的衣裳,是因为它毒性强,有良好的防虫功效。
 C. 在后来的造纸工业中,构树也是主要原料之一, 是因为构树具有速生的特性,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一度比较广泛,并且构树皮的纤维很长,韧性极强。
 D. 海南树皮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 为此,学者们连缀起了一条数千年前以树皮为衣的文化迁徙路线,牵连出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的一段历史:以树皮为衣的古老技艺源于中国,然后从中国南方的沿海出发,到达东南亚诸岛,穿越太平洋直达中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伟民教授给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件10年前请人做的树皮衣,它是用剧毒的“见血封喉”树皮加工制作而成。以此可以证明:在古老的树皮布文化迁徙路线上,海南岛至今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
 B.华夏先民的智慧的确让人叹服,东汉蔡伦发明了用破鱼网、树皮造纸后,黎族先民就受此启发,用构树皮制作树布衣,令人惊讶与赞叹。
C.祖先用最原始的工具,把最司空见惯的材料——树皮——加工成衣服,在实践中磨砺出数不胜数的智慧,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并以此影响了大洋彼岸的文明进程。


展开余下试题 D.黎族先民能制作传统的棉纺织手工艺品,在元朝以前,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黄道婆将此技术引进中原后,局面才得以改变。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游东林山水记  
王 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濛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曲折,及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隶而从者:曰学童,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嘹亮激越,风露助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江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王质:1127—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祖籍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后徙兴国(今江西省兴国县)。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曾任太学正。宋孝宗即位后,频频撤换宰相,因上书反对,被解降官职。后一度充任南宋抗金大臣张俊的幕客。他博通经史,善属文,其文章以气节见重于世,深得著名词人张孝祥父子赏识。有《雪山集》、《雪山词》、《诗总闻》等著作行世。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支径:斜出的小路
 B.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            一舍:一幢房屋
 C.香气勃郁,冲怀罥袖                    罥:挂
 D.出没烟霏                              出没:此处意思为时隐时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并山北下                  家祭无忘告乃翁
 B.于冥濛中以意命之            余船以次俱进
 C.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子为之记                    宋何罪之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作者联想与想象的一组是(   )
①锐者如簪,缺者如玦                       ②迤者为溪,漫者为汇
③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   ④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
⑤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             ⑥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 
A.①④⑥       B.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作者描写山时,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有聚有散,有整有乱,各尽其态。多种状态使景象不致单一,显得丰赡。丰富的意象、丰满的描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翠、红、白,互为映照,色彩益发鲜丽动人。菱、莲又符合文章开始时“八月三日”的清秋季节特征。 
C.作者描写山水,切景切情,锤炼语言,虽然妙语如珠,却无不熨帖。文中全为全景鸟瞰。作者疏密繁简,安排得宜,四字结构的组合多取对举形式,显得灵动而不板滞,堪称是景中寓情、秀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D.全文三段,时分两日,各有侧重:第一天重在写山,却以水带之,游览方式是步行;第二天重在写水,却以山衬托之,游览方式是舟游,墨有浓淡轻重,却得山水相映之妙;最后,抒发了主体情感,交代了作记的缘由。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翻译、诗歌鉴赏及填空(共24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回曲宛转,嘹亮激越,风露助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曲的前半部分中“景语”所传达的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曲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第1题必做,2、3、4、5题任选其中3题,每空1分,共8分)
⑴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_______和美国的___________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⑵王勃在《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⑶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⑷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 唐 元稹)


展开余下试题②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唐 杜牧)
⑸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 惟觉时之枕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21分)
腊月,怀念一种花
郭文斌
①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 
  ②多年来我一直回味着那个大年三十晚上发生的情景,当我们父子第一次将一种幽闭多年的鲜花复活于窗格子里时,院子里一下子拥满了人,至今我仍难描绘人们被一种美惊吓的样子。 
  ③后来才知道,自家的窗花是很有些名气的,远近方圆包括陇上人都来我家“请”花样。一个“请”字包含着多少意味。 
  ④这些花样都是父亲凭记忆恢复出来的。 
  ⑤这一年之前,我的头脑中似乎没有窗花这个概念。那个晚上当父亲将几色纸认真地叠成方格,戴上老花镜,将剪刀插进纸里的时候,我还不知他要做什么。我只记得当一幅传神的《喜鹊啄梅》,在父亲手中脱胎时,父亲眼里含着泪花。父亲将喜鹊在窗格子里比划一下,我的小小的心里就格巴巴响了一声,我被一种搭配震惊了。 
  ⑥后来看油画展览,眼见那些笨拙的框子将一幅幅莫名其妙的意象框死,我总觉得不如窗花贴在窗格子里那么自然,那么美。农村的窗格子如同现在的格子田,老百姓通过它看山看水看风看雨,窗花贴上的时候山也好水也好风也好雨也好都是花。 
  ⑦父亲剪着剪着,剪刀不由停下来,好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无比地茫然。往往需要抽上几锅烟才能记起来。就这样父亲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一种美的平反工作,但是有几幅他最终没有记起来,他的神情中有一种认真的负债感。我说你为啥当时不偷偷藏下花样呢。父亲笑了笑,如同窗外的风。现在想来,父亲能做到这一步已是非凡。几十年的寒风苦雨居然没有将这些美的形式彻底从他的生命中清除出去。 
⑧因此那个大年三十晚上出现的场景就不难理解了。记得那晚我们常常将窗花贴反。父亲说,不要紧,贴反再倒过来。父亲极耐心地教我们如何小心地抹糨糊,如何搭配色彩,如何组织图案和意境。心中暗暗惊叹着美的生产过程竟是如此地富有学问富有秩序。贴完最后一格窗花,父亲将油灯挪到窗台说,你们出去看看。后来上美学课时老师讲过一个“审美紧张”的词用在这儿恐怕再也合适不过了。我们姐妹都被一种意外的梦里天国似的意境给震住了,以致忘记了天上纷纷扬扬落下的大雪,直到那个串门的表哥“啊”地叫了一声,才回过神来。不一会儿,院里就拥满了人。我的两腿开始发抖,嗓子发干,心灵经受着一种难言的情绪的袭击,我想仅仅用激动和感动是无法概括的。 
  ⑨现在想来,父亲不单单是挽救了一种美。但是,这种被父亲竭力挽救下来的产品在眼下的老家已经只有靠记忆来回味了。 
  ⑩小花格窗换成了大玻璃窗,白纸换成了大窗帘,不知是人们没有时间剪窗花,还是怕糨糊弄脏了玻璃,反正,我是好几年没有看见窗花了。然而父亲似乎并没有多少惋惜,只是在他的抽屉里锁着些花样,临到腊月常常翻出来给孙子说,知道吗,这就是窗花。 
16.联系全文,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17.如何理解“父亲不单单是挽救了一种美,但是,这种被父亲竭力挽救下来的产品在眼下的老家已经只有靠记忆来回味了。”这句话?(5分)
18.对第二段中的“复活”和第三段中的“请”作简要赏析。(6分)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我只记得当一幅传神的‘喜鹊啄梅’在父亲手中脱胎时,父亲眼里含着泪花。父亲将喜鹊在窗格子里比划一下,我的小小的心里就格巴巴响了一声,我被一种搭配震惊了。” 那是不能仅仅用激动和感动来概括的。什么叫美不胜收,什么叫叹为观止,我想,这便是。一种隐没了许久的美突然呈现出来,那是会令人心颤,令人感到猝不及防的。
B.窗花的这种美是会随着时间而流逝的。如果说之前的隐没还能复活,而在时代更迭中,窗格消失了,那种搭配不在了,人们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将窗花淡忘了。
C.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写,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我们依然可以理出作者基本的思路:在记忆中创作,在惊叹中粘贴,在惊吓中欣赏,再在现实中远去。生活的步伐不可阻挡,伴着生活的窗花——这种父亲竭力拯救下来的产品——也便成为渐远的记忆了。
D.作者笔端溢满对窗花的美的赞叹,而我们所思考的,仿佛该是另一回事,那便是,经历过生死劫的这种艺术,正在濒于遗失,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
E.窗花被“幽闭多年”,一幅“喜鹊啄梅”脱胎会惹来父亲的眼泪,对这种美的平反成为一种壮举。时间冲淡了历史的痕迹,但那苦涩的记忆却很难从父亲的心中抹去。于是,那如“窗外的风”的笑也便有了些凄楚。
六、(9分)
20.微型诗,短小精悍,饱含哲理,被人们尊为名言哲理式的警句。请仿照下面对微型诗的赏析,对给定的两首微型诗进行赏析。(每题3分,共6分)
例: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虽然出生于诗歌世家,但不幸得很,他正好碰上中国历史上“文革”时期,人生的各种磨难、痛苦、打击、挫折和不幸,诗人几乎都尝过,按一般常理说,这样的人生是很不幸的,是很有可能消沉、颓废,甚至于自暴自弃的,可是,诗人却不,他没有消沉、颓废,更没有自暴自弃,他仍然用一颗光明的心去拥抱生活,拥抱人生。这就是这首小诗的哲理所在,美感所在。
①影子 
 秋原 
   一万个影子也叠不起一毫米的高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狼和小羊 
  黄土如 
   狼搂着小羊说:“别怕,就吻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临川”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