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5]
江西省萍乡市2007-2008学年度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江西省萍乡市2007-2008学年度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拗口/执拗     重复/安土重迁 省悟/反躬自省
B.露脸/雨露     塞外/茅塞顿开 咀嚼/含英咀华
C.稽首/稽查     屏障/敛声屏气 气度/审时度势
D.徘徊/低徊     纤细/纤毫毕现 和诗/和衷共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秘诀    满堂彩    徇私舞弊    异曲同工
B.就犯    列提纲    貌合神离    一如继往
C.发仞    抓典型    相辅相承    两全齐美
D.诙谐    眼中钉    囚首垢面    开源截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上得到了传播。
B.电视剧《闯关东》得到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是演员在表演中发挥了创造性,各行其是,      出色地展示了老一辈山东人闯关东的血泪史。
C.这支股票自上市以来一路狂跌,势如破竹,近期股价虽有所反弹,但严峻的形势仍使股民备受煎熬。
D.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责无旁贷, 教师纵然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单独承担起      这一关乎民族未来的重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近日在台湾问题、伊朗核问题方面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美国军舰的靠港要求,取消了大部分与德国的会谈日程。
B. 虎照之真伪在经过鉴定、新闻发布、质疑、年画虎照现世、民间委托鉴定为假乃至国家林业局回应种种过程之后,该事件仍未尘埃落定。
C.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阶段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加快,无疑会对股市产生相应的影响,广大投资者应该根据目前的形势,适当调整投资战略。
D.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抗击冰雪灾害的勇士们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绝大部分受灾地区春节期间的电力供应。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                         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与波纹直交的浪痕,相互交错着。
① 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
② 有的尚未插秧
③ 田里面积水盈盈
④ 微风吹过,波纹如绉
⑤ 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
⑥ 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纺 车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


浏览完整试题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简单的纺坠和腰机。早期的纺坠多用兽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状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其工作原理为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将各种纤维纺捻成线,以增长其长度和增大其强度。腰机为一种原始织机,又称“踞织机”,腰束一带,席地而织,右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将纺线编织成布匹。因纺坠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故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但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被沿用了几千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些少数民族仍在用纺坠捻线、腰机织布。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织机等相继出现。纺车初为手摇,即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后发展为脚踏,即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这样将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比原始纺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纺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纺车自发明后,至汉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仍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早期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为二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宋元之际,逐渐产生了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并有数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还有利用畜力驱动者,使其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纺织效率(以纺麻为例)从一般纺车日纺纱三斤发展为一昼夜纺纱一百多斤。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技术领先于西方(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制作的水车纺机)四个多世纪。
     古代纺织技术的领先使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便举世闻名,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文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一时名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绢、绮、罗等大量丝织品为后世留下观瞻前人杰作的实物,尤其是被誉为国宝的“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实乃巧夺天工。 
                         (选自2007年第10期《书屋》,有改动)
   6.以下不能作为“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这种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鱼网”等纺织用品。
   7.以下关于纺坠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   )
   A.纺坠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出现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B.早期的纺坠大多是用兽骨制成的,但也有用石、陶、玉等材料制作的。
   C.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这就是早期纺坠纺线的工作原理。
   D.纺坠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是因为纺坠的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沿用了几千年的纺坠纺纱,主要是因为这种纺纱工具操作简便。
   B.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是纺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初为手摇, 后为脚踏。
   C.宋元之际出现的水力大纺车已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这种纺车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D.“齐阴之缣”“亢父之缣”和“素纱禅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纺织品文物,织造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叉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         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     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守且至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公之为郡,不减龚、黄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则甲直而乙曲            或百步而后止
  D.再寄耳目于他人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1.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        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      小民各私其身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3分)
                                                                        
(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3分)
                                                               
15.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第1题必做,2-5题任选3题)(8分)
(1)清朝初期,在中国大江南北各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戏曲家,一位是南方的洪昇,一位
是北方的             ,即《桃花扇》的作者;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
塑造了玛蒂尔德这样一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妇女形象。
(2)花径不曾缘客扫,              。              ,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3)窗外雨潺潺,          ,罗衾不耐五更寒。               ,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4)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冬夜月暖
禾源
    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的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我没有听到声响,许多人也没听到,但被那片叶子砸到的草和地听到了,而且就这轻轻的一声。草惊失色,地虚松散。一个冬季  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冬,一扎根,不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话的鸣虫,让它们睡在蜜月里,还在四处收刮着日下温暖。村里第一个醒悟的爷,一到重阳就声声告诫说:“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就这一句土的丢牙,写成文字还押不成韵的俚语,成了乡村世代与冬争暖的口令。
太阳如圆饼式的取暖器,高挂在空中,她的温暖随光落到大地。争暖的万物找着最好的位置,接纳着从天而降的温暖。乡村向阳的墙脚下,村头学校的操场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绝对要求全身暴光。乡村人在争暖中表现得最为随缘,争春时,早出晚归,说是争播抢种;争凉时,赤膊上阵,说是歇凉;争秋时,颗粒归仓,说是抢收;争暖时,松散散、懒洋洋,说是晒太阳。
这满是随缘的一个晒字,把福为天赐的信奉亮在太阳下,浸在阳光里。他们随日光滔滔,把自己当成了要腌制的萝卜、芥菜,要在太阳下脱去所有的水份,抱着一身温暖,好好过冬。
太阳一天释放着热量,大概温源渐竭,便急匆匆隐入西山给自己加温,让月亮接替当值。乡村的人凭着被太阳晒黑的教训,说:月光会把人晒绿,若是也象晒太阳一样,浸渍在月光下,人的眼会同狗眼、猫眼、山里的狐眼一样,会发出绿光,会看到阳光下看不见的东西。于是村里相传着“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民谣。满天的月华就被关在了村弄中。
多少年来,我抱着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门杠,把月亮温暖挡在了门外。直到那一年得到月华濯洗,才知晒月的温馨。
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声响,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展开余下试题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躺在月下的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
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
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人,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大衣里透出的泥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营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是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9辑,有删节)
16.“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                                                                      
                                                                              
17.文章写冬夜月暖,前半部分却用不少篇幅写冬日人们争暖晒太阳,有什么用意?(6分)
答:                                                                      
                                                                              
18.作者喜欢“晒月”的理由有哪些?(6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同样写冬至,前用“落”,后用“种”, 写出了初冬至隆冬的渐变过程。
B、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式的抒情散文,感情基调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相同。
C、第一自然段中,以相对来衬托绝对,落叶落地的声音绝对是很轻的,但它相对于草和大地都是巨大的变动。
D、文章引用了“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等等当地的家乡俗语,一方面使之更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家乡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萍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