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955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5]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训练卷
  第五单元训练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6分)
1.概据拼音写汉字。(8分)
jiǒng(  )异          huò(  )亮          吞shì(    )     步lǚ(  )
粗guǎng(    )      gèng(    )古        qiè(    )意     zā(    )道
答案:迥  豁  噬  履  犷  亘  惬  匝
2.下面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4分) (    )
A.亘古(远古)       启动(开始)           岖心沥血(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
B.宛如(仿佛)       白练(白绢)           喜形于色(形状、形貌)
C.视野(野外)       凯旋(返回、归来)     含辛茹苦(吃)
D.彻夜(通)         获悉(知道)           众目睽睽(形容注视)
答案:D
3.下列新闻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也要具备新闻的一般特征,即:及时性、真实性、用事实说话。
B.从细致描写这个角度看,通讯是记叙文,也是散文。
C.通讯的表达方式多样,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运用,而消息一般以叙述为主。
D.通讯的文艺性很强,一般是作家写,消息一般是新闻记者写。
答案:D
4.根据课文填空。(6分)
(1)____________,金石能开。
(2)____________,芙蓉向脸两边开。
(3)多谢浣纱人未折,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卷舒开合任天真。
(5)予独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精诚所至  (2)荷叶罗裙一色裁  (3)雨中留得盖鸳鸯  (4)惟有绿荷红菡苗  (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B.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C.今年以来,朝阳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专题文化活动。
D.《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我国姹紫嫣红的精神文明园地奉上了一枝鲜花,增添了一叶新绿。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3分) (    )
A.每当回忆起向王老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渐渐平静下来。
C.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的不懈努力。
D.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答案:D
7.给下列这则新闻选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    )
    据新华社电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几十米。因此“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浏览完整试题    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
A.“揭河底”出现了                    B.黄河上山现“揭河底”现象
C.黄河底淤积物被水流卷起              D.黄河出现奇观“揭河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新闻的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是对新闻内容鲜明而精炼的概括,是新闻的“眼睛”,是人们首先接触到的部分。它的作用有:一是揭示新闻的内容,传递新闻内容中的主要信息;二是可以引导人们理解新闻的主题;三有吸引人们阅读新闻的作用(还有美化版面的作用)。因此,概括提炼新闻的标题一定要符合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要求。即标题所含信息要准确无误,表现出的态度鲜明不含糊;文字既要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又要凝练明快,做到言简意赅。答案选D。它首先告诉人们“揭河底”这一现象发生的地点,又指出它不是一般的水冲淤积物,它是奇观,这样,必使人们产生欣赏这一奇观的想法,从而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8.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4分)
成语: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
答案: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  周瑜
二、语段阅读。(44分)
(一)阅读《导找贝多芬》,完成9—15题。(1S分)
    那是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在维也纳默默地寻找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3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
    在贝多芬的忌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5年的日记:“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达?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来”。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和自己的对话!多么神奇啊!我相信,他一定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L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个灵魂的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阳光落在他那样饱满的前额上,很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大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类的融合么!——贝多芬一跃而起,一路看着、听着、欣赏着,携带着他所创造的美丽欢乐的新世界,回到自己的住所。当晚他在谱纸上绘出了海伦娜山谷里的一个辉煌的白日梦——那就是伟大的《第九交响乐》。
9.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阖上(    )        (2)湍急(    )         (3)静谧(    )              (4)粗糙(    )
10.文中“□”处应填的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1)那所宅第就□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
(2)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化了。
(3)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鸣起来。
A.座  溶  啭               B.坐  融  转
C.座  溶  转               D.坐  融  啭
11.(1)贝多芬耳聋之后,仍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清问:文中大自然向贝多芬述说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贝多芬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几处用反复修辞,如“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试体会其表达的感情。(3分)
(1)“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圣啊!神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里所做的“辉煌的白日梦”,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14.作者在文中分阶段地揭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旋律的含义,共分为三个阶段,将其具体内容按要求写在空格内。(3分)
第一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第二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第三阶段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15.促使作者真正找到贝多芬的因素,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2分)    (    )
A.在贝多芬逝世纪念日那天去寻找贝多芬            B.维也纳森林的风光
C.峭壁上贝多芬的半身雕像                        D.一段春天的牧歌
E.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9.答案:(1)hé  (2)tuān (3)mì (4)cāo
10.答案:D
11.答案:(1)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2)因为大自然给人心灵的启迪。
12.答案:(1)强调遗憾之情。(2)突出贝多芬对森林的钟爱和相知,表达出欣喜、赞美之情。  (3)从反面强调听取大自然语言的重要。
13.答案:“欢乐和爱”或“人类的融合”。
14.答案:春天的牧歌  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欢乐和爱
15.答案:A  D  (A中“纪念日”仅仅点明作者寻找贝多芬的日期,D中“一段春天的牧歌”只是作者回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一点)
(二)阅读《浩然正气立世纪丰碑》,完成16—21题。(12分)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的夜,历史的舞台转到了坎坷的近代。丧权辱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黑白分明地写在画幕上,镇海炮台、致远战舰、虎门销烟、海底沉船、英雄丰碑,演绎了激荡人心的史实。第二场《世纪诗篇——正气丰碑》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
    依然是澳门竹湾。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动情的小提琴演奏,把人们带入对悲壮历史的追忆中。女记者坐在礁石上,在裂岸的惊涛和血色夕阳里,开始了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在第二空间,走来了镇海炮台上威武不屈的水师提督,走来了魂魄与中国海共存的战舰管带,走来了正气弥天、永垂青史的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他们似一颗颗明亮的流星,划过民族历史的上空,用短暂而绚烂的生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恒风采。100多年来,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一座历史丰碑,历史就是这样走来。1949年,毛主席在政协会议上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惊天动地!今天,中华儿女热血再次沸腾,他们借女记者之口告慰先辈:今夜,我们终于团圆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立起,揭示出“浩然正气,世纪丰碑”的主题。
    唱罢沧桑唱月明。动人的《七子之歌》在场内再次响起,“七子”之一的澳门回归祖国的梦圆在今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现了!澳门和内地的华夏子孙相约在今夜,感受新世纪的喷薄热情。“你和太阳一同升起,记载中国每次胜利。你和共和国携手奋进,共同迈向新的世纪,五星红旗,你让全世界中国人扬眉吐气。”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再现眼前,巨幅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们唱响国旗颂歌,跳起热情洋溢的《花神》舞,神奇美丽的孔雀像春天的雨燕,飞进首都人民也飞进12亿人民的心田,舞台上流动着花的溪流,花的队列。
16.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2分)
盎然____________  扬眉吐气____________
1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1)人如潮,歌如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罢沧桑唱月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要求填写相应语句。(2分)
(1)表明祖国大陆欢迎澳门回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美我国民族英雄精神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最后一段的大意如何概括?(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罢此文,你有何感想?(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案: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者得到舒展而快活、得意的神情。
17.答案:(1)指人群涌动,歌声荡漾的壮观场面。
(2)回顾完了久经沧桑的历史,再歌颂美好的现实。
18.答案:(1)澳门,祖国为你的归来铺上了大红地毯。  (2)他们似一颗颗明亮的流星,划过民族历史的上空,用短暂而绚烂的生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恒风采。
19.答案:展现今天美好生活,赞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0.答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1.答案:略。
(三)(2006•山东济宁)阅读《家园落日》,完成22—26题。(14分)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展开余下试题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2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答案:本文以“落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23.答案:文章写了五种情况下的落日,各自的特点是:①戈壁落日,一身鬼气;②云海落日,飘忽柔曼;③平原落日,一成不变,④大海落日,生分不遂意;⑤家园(田野、丘陵)落日,亲切温暖(温和、柔软)。
24:答案: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爱。
25:答案:要点:从全文看“落日”只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爱“家园落日”的根本用意在于爱“家园”,因而把描写重点放在了那些最能体现家园特色的景物上,这些景物更具体地体现了作者爱家园的情怀。
26.答案:答案要点: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这更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20分,包括写字分3分)
27.题目: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提示:“竖起大拇指”常用来表示鼓励、夸奖、赞美、自豪;也可以用来表示有决心、有信心、有志气。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略 (58.52.0.34)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 苏教版/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