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07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2]
华冲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08.4.5
  华冲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2008.4.5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由必考内容、选考内容、写作三部分组成。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题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密封线内。
3. 请用0.5毫米黑色铅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第一部分   必考内容(7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涟漪( yī )     鹰隼( sǔn )    生机盎然( àng )     茕茕孑立( jiě )
B.烙印( lào )    簇新( zú )     一蹴而就( cù )      销声匿迹( nì )
C.角质( jiǎo )   逡巡( qūn )    玲珑剔透( tī )       无稽之谈( jī )
D.瑰丽( guī )   咆哮( páo )    高呼长啸( xiào )    层峦叠嶂( zhāng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NBA赛场上出色的表现已成为年轻人的美谈,大家弹冠相庆,希望他能再接再厉。
B.蒋坤先生终于在市“破案现场会”上领到了自己丢失达半年之久的“千里马”轿车,面对完璧归赵的爱车他激动不已。
C.回顾中华历史,我们发现大多数汉奸在洋人面前都是唯命是从、噤若寒蝉的,而在百姓面前则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D.去年广州某山庄举办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画展,廖静文女士主持了开幕式,她敝帚自珍地向观众一一介绍了展馆内的画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B.能源危机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途径。
C.某些药品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有些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属于病症,从而促使人们相信一些在生活困境中产生的心灵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
D.全世界“环境难民”的队伍正在迅速扩大。造成“环境难民”的原因,是土地干旱、荒漠化扩大、水灾、森林毁坏及海平面上升等引起的。
4.阅读下面的文段,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顾钱江 白旭) 正在举行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党内外专家指出,中共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


浏览完整试题他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主要内容:                                                              。
5.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句子。(6分)
   依据下面语句,仿写两句,要求三句话语意互相关联。
种子如果害怕遭遇泥土埋没,就可能永远难以体味嫩芽破土而出时的那一种惊心动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行李之往来                      ⑥君之所知也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将焉取之
⑨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⑤/③⑥/⑧⑨/⑦          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C.②④⑦⑧/③⑥/①⑤/⑨          D.②③⑥/⑦⑧/①④⑤/⑨
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挂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译文: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译文: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译文:                                                                     
10.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展开余下试题①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②                            ,吾将上下而求索。(同上)
③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⑤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⑥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礼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江 南 蓑 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2.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1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5分)                                                                      
14.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5分)                                                                    
15.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这些修辞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5分)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2)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部分   选考内容(18分)
“选考内容”分别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请从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于丹式解读”:传播文化经典引起学界关注
近一段时间,于丹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一边是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先是《于丹<论语>心得》畅销,紧接着,《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动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另一边是人们对于丹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衰一是。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签售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以示抗议。3月2日,中山大学博士徐晋如联合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几位学生在天涯网上,发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面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这些学生联名表态“要将于丹抵制到底”,回帖者众多。拨开现象看本质,深究其本,所有纷争都指向一个焦点:传统经典应如何解读?
现在有“大话”经典、“水煮”经典、经典“心得”、“品”经典,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只要它的立意有可取之处,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就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于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另一方面,经典的意义也是双面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或被保守主义者加以利用。个性化的、非学术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长期从事文献传播学研究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认为,于丹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主流媒体解读经典文本,既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更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即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呢?周庆山提出,通过大众媒体对一种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同时,媒体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可以用“信、达、雅”三个传播原则来概括:要准确把握经典的基本精髓,要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要有较高审美价值。他觉得这也是今后类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周庆山表示,经典传播的理想生态环境应该是在严谨把握经典文本基本精髓的基础上,采取诸如电视、电影、戏剧、多媒体甚至漫画等多种方式加以传播,传播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本质意义上还是要避免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无论如何,作为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中国来说,有很多的传播资源可以发掘,而发掘时要当心别把它弄得支离破碎。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甚至火爆起来,再一次反映了传统经典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人们希望从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也呼唤着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走向民间,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这对文化传播者来说既是商机,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历史责任。“于丹式解读”再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16.“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个性化解读只要立意可取,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个性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华冲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