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试卷

阅读:93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7]
杭七中2008年高三3月语文检测试题
  杭七中2008年高三3月语文检测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共42分)
一、语基选择题(18分)
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已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在飞舞的空竹里,在嗡嗡的旋律中,人们把对北京的热爱,把对2008奥运会的期盼与憧(chōng)憬(jǐng)表达得淋漓尽致。
B.中午,记者终于到达“嫦娥一号”的观测点,迅(xùn)速(shù)架起像机,一刻不停地瞄准远处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青藏铁路的海拔是世界上最高的,它攀爬到海拔5072米的最高点,横(héng)亘(gèng)白雪覆盖的青藏高原,火车的轰鸣声响澈世界屋脊。
D.国学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借助韵文,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的熏(xūn)陶(tāo)中成长,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这种教育不能急攻近利,要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台湾当局领导人只有彻底放弃“台独”理念,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才能_______台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
②地皮________,这是通达公司在市中心建造摩天大楼的重要原因。
③这几个犯罪嫌疑人虽拒不交待问题,但从他们的________看,心里有鬼还是可以肯定的。
A. 保障     紧缺    形迹        B.保证   紧俏    行迹
C. 保证    紧俏    形迹        D.保障   紧缺    行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短跑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儿童时代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当在林中、溪边、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水草,便有如获大发现时的激动感。                                    。


浏览完整试题①因此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这是源于对牛的心爱
②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
③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
④由此也想到园艺美的本源,特别是对美的反思
⑤野草是美的,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⑥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所以野草也是美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面的句子全都与原文相同的一组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偕行 !(《诗经•无衣》)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还。(刘禹锡《石头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C.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古来贤者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
汉学是什么
在一定意义上说,谈论汉学有如谈论我们的国学,即使方家宿儒也未必没有分歧。比如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吴宓先生称国学为中国学术的总体,钱穆先生则将中国文化概括为人统、事统和学统。然而无论国学是什么,无论国学的边界怎样模糊,它的内核始终是清晰的,它也必须成为汉学所关注的对象,并且与汉学相互激荡。 
那么汉学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如同我们对“国学”的认识一样:它的内核是清晰的,它的边界则是相对模糊的。据我涉猎所知,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据此则区域性的汉学历史已有700年;利玛窦于1582年入华,他所象征的传教士汉学亦有400余年;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开始,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将汉学扩展为中国建设的美国汉学兴起于二战之后,至今也有60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汉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汉学不是我本人的研究专业,但是从人文学术的角度看,对话精神应当是所有人文学科包括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所共同持守的内在品质,同时这也是人文学术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命意。
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而不同文化所包含的诸多相似元素,早已为今天的对话提供了基础。正如学者们曾经追索过的,孔夫子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许多文明中都可以找到共通的表述。
比如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有言:“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苛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
释迦牟尼同样“以己比人”,他说,“我如是,彼亦如是,彼如是,我亦如是;故不杀人,亦不使人杀人”。
基督教主张“爱邻如己”“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伊斯兰教也强调“你自己喜欢什么,你就该稀罕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你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一言以蔽之,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音,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不同的文明历千年而不泯,必有其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寓含其间的,是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
一个和谐的世界,可以表征于同嗜、同听、同美;而一个和谐的世界之所以然,却又恰恰是存在差异和不同,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不同产生和谐”之说,中国的先贤先哲们也有相同的论述。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孔夫子说的“和而不同”。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亦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不同”之“和”,还可以表述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总之在中国古代贤哲的眼中,失去了多样性的世界必将是死气沉沉。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人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进而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论述对象的本质规定在清晰中往往又带有某种模糊。但这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却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从不同导致的互补与和谐。
在当今世界上,和而不同的原则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任何一种惟我独尊的权力话语、或者任何一种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都已经无法描述文化共生中的多元品格。赫拉克里特的名言“不同产生和谐”与中国古人的思想息息相通,如果逐字翻译,也许可以说是“在不同之中有最美的和谐”。这与“和而不同”同样肯定了“差异”和“共识”的两极,也同样针对着消灭“差异”的霸权主义和拒绝“共识”的文化自闭。
“汉学”之为谓,本身就是以差异为前提,本身就启发着文化间的共识和对话。差异成全着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多样世界才可以和谐、共融、互动、相生,才可以通向普遍的价值理想。汉学如是,文化如是,世界亦当如是。
一个和谐的世界,还必须是一个对话畅通的世界。但是对话的前提是“让他者成为他者”,而不是强使他者作为我们所描述的对象。对话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应当是返诸己身,从文化间的对话导向文化内的对话,乃至在他种文化的眼中,更充分地揭示自己,从而相互丰富。
因此,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以此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知识学的对象和想像的他者,更是积极从事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同时,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他者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展开余下试题因此,汉学的意义既在于海外学界的长期努力,也在于中国学人的积极回应。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7.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8.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9.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10.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竹溪记(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至,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药,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搞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约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并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B.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胜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偃蹇:高傲
D.凡诸富人所酣嗜 酣嗜:饮酒嗜好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②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吾意其必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D.①甥其为我记之 //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恰当的一项是(   )
A.(京师人)或芟而去焉 B. 独此取诸(于)土之所有
C.是将不胜笑(之)也 D.(竹)不可以谐于俗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溪记》名为记,实际是一篇议论文。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点放在议论上。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怪现象作了针砭,也赞扬了任光禄孤高独立的人品。
C.第2段,作者引入俗语,说明世人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的。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唐顺之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能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的“竹溪记”体现了他的文风。
第Ⅱ卷(共108分)
四、(20分)
15.(1)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且 彼 京 师 人 亦 岂 能 知 而 贵 之 不 过 欲 以 此 斗 富 与 奇 花 石 等 尔 故 京 师 之贵 竹 与 江 南 人 之 不 贵 竹 其 为 不 知 竹 一 也。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使至塞上①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②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③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下兼任判官。②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③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④最后二句: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山名,东汉窦宪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3分)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在情景交融方面哪一联写得更出色?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填写出下面两段话中的空缺部分。(4分)
(1)辛弃疾,字      ,号稼轩,爱国词人,其词抒写爱国情怀,与苏轼共为        派的代表,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       ,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为讽刺喜剧《           》,长篇小说《死魂灵》。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18分)
生命,有一种硬度
邓康延
  80多岁的梅益先生有一次会见来访的俄国专家。
  专家说他两次纵览中国,言语中不乏自傲。
  噢,噢,梅老先生客气地应着,末了淡淡地说一句:我10次到过贵国。
  他们一直谈语言比较,谈风俗礼仪,谈世事变迁。才出校门的中国小翻译一直操着引以自豪的流畅俄语。
  梅老从“您好”到“再见”一直用中文。
  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
  有一次我乘飞机在贵阳中转时,与一位海外人士聊天。我微笑着问他是不是香港人,他头一昂大声道:“我是日本人!”我半晌无语,然后突然骂了他一句家乡土语,再笑着拍拍他的肩,用汉语一字一顿地说:“只要不来中国捣蛋,欢迎。”
  我一直感叹一件事,50年前苏联军队拒受一支德军的投降,因为他们杀害了苏联的好儿女卓娅和舒拉。我曾想日本战败时我们也是有理由不接受日本第六师团投降的:人类没有任何一次惨案比南京大屠杀更残暴血腥了。那是一支野兽之师。从道义上讲,败而伏爪的野兽也许会驯化;从情感上讲,他们的牙缝里塞满了30万无辜中国百姓的血骨碎肉。令人尤为悲愤的是,至今没有哪一届日本政府做过正式忏悔和道歉。
  在日本投降50周年前夕,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声震九霄的百架钢琴演奏,咆哮的《黄河》让人心激颤。然而一个微小的细节将我的情绪打乱了。我清清楚楚地看到首席钢琴是日本雅玛哈牌子——不是星海牌——日本钢琴的音色的确很亮。
  但,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难以言说。
  1984年我赴四川一座小煤矿搞地质科研,与地测科一位50多岁的技术员相识。他发稀话少,井下素描图却作得精细漂亮。
  我去他家做客,看到墙上一幅笔力遒劲的松竹梅,才得悉他曾是美院的高材生。他一生中最大的跟头摔在1957年。
  反右时,系书记让大家对一个敢说真话的班干部进行“活靶子”式的教育。众人顿时口诛笔伐。待问到他时,他半晌无语,他的同窗女友更是紧张得不敢看他。最后他像作写实画一样吐了心言。
  两个月后,他和那位“活靶子”一起被开除,分送到地图的最边缘去改造。女友没去送他。
  20多年后,他被平反,并被分到矿上。昔日的丹青手成了地质素描师。没有人太注意他的河流在哪里和哪里转过大弯。
  我问他:“若再选择一次,还会说真话吗?”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不过当时没说真话的许多同学在‘文革’中还是被说更多假话的人打倒了。”
   他转而反问我:“如果能让我选择一次,何不让上边也重新选择一次?”
  黑色命运的死结,不是常常被一颗颗红润的心缀紧的么?
  一位在美国读完硕士的朋友归国一年,历经一些不如意后,准备再渡重洋。
  “我还会回来的。”在送别聚会上他不住地对朋友喃喃,因为酒的缘故,他不连贯的语句还夹着一些英语:“……我研究了这10多年英美文学了。可看着顺眼的还是咱中文……我真他妈喜欢这方块汉字,有些字眼看着就叫人心动,比如苍天、永恒、悠悠……欢乐英雄、碧草白云。”
  我相信他一定会回来,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这般生动地表述出碧草白云。
  我想起湘籍海南作家韩少功先生描写世界和民族的一 段切肤之言:“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选择生命之源,即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和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中文,你的心灵之血。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的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幼稚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18.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生命,有一种硬度”的“硬度”指什么。(4分)
19.作者在讲述梅益与俄国专家的故事时,为什么要介绍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为什么这个介绍要放到故事的最后面而不是开始?(4分)
20.在谈到百架钢琴演奏《黄河》时,作者说有“一个微小的细节”将他的“情绪打乱了”。这个细节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细节会打乱作者的情绪?(4分)
21. “黑色命运的死结,不是常常被一颗颗红润的心缀紧的么?”这是紧接在反思“文革”后作者发的一番议论,请思考:“黑色的命运”指的是什么?“一颗颗红润的心”又是指什么?请联系故事的“文革”背景探讨整个句子的深刻内涵。( 6分)
六、语言运用与语言表达(10分)
22.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去世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给辜振甫先生的妻子严倬云女士发去唁电,深表哀悼。唁电全文如下:
辜严倬云女士如晤:
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
汪道涵    
2005年1月3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对联的基本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2分)
上联:辜汪数载执手谋大业
下联:        齐心      
23.①观察上图提供的主要信息,分条简述油价的变化情况。(要求:表述完整;答出2条即可。)(2分)
答:       &nb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相关:关于“杭七中2008”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