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277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7]
高一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
(一) 宋词鉴赏(共10分)
1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1) 两首词分别表现了梅怎样的特点?(4分)
答:
(2)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6分)
答:
14. ①第一首表现梅的寂寞,愁苦,孤高,坚贞自守的品质。(2分)
第二首 表现梅的坚强的傲骨(上片)(共2分)
表现梅清高的傲气(下片)
②相同a(2分)都以梅自喻托物言志。
第一首借梅写出作者寂寞愁苦的心情和孤高、坚贞的人生追求。
第二首借梅写出作者坚强与清高。
b.(2分) 用了烘托手法。
陆词用环境烘“愁”,萧词用“千霜万雪”写梅生活的典型环境,烘托梅的性格。
c.(2分)都用了拟人修辞。
浏览完整试题
陆词用“愁”“无意”赋予梅人的情感,“妒”表现“群芳”的心理。
萧词突出了“月”与“梅”的“知心”。万籁俱寂,只有一轮素月与梅互相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
12. 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前六句画出了桐树的特点,流露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赏析: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注]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要经过汩罗江。
1、有关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是说边塞已刮起了秋风,君子,指李白。
B、颔联中的“鸿雁”代指信使,古时传说鸿雁能传书。
C、颈联中的“魑魅”喻指奸邪小人,“喜人过”的意思是说喜欢人们犯错误。
D、尾句想象李白与屈原叙谈并作诗投赠。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秋风起兴,使全诗因而笼罩在一层悲愁之中。
B、颔联委婉地表达了愿李白早日从流放地归来,莫流连于山水的希望。
C、“憎”、“喜”在议论中饱含了情韵和哲理,意味深长。
D、诗由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感情强烈,但表达上决非一泻千里,而是低回婉转,富有感染力。
12. (1)同意。本诗前六句画出了孤桐的特点: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生命力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2)用典。引用的一种。援引前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由此联想到帝舜鼓琴而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抒发词人为民解困的愿望,运用人们熟知以解的典故,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3.C(此句的意思是:山精水怪等人经过,以便吞食。注释的作用不可忽视)
B(盼望好友的消息,又担心远隔万里,阻隔重重,鸿雁难以飞来)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分)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3分)
参考答案:(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
(2)闲适恬静。
解析:《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此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王维诗作诗画结合的特点。
二.(20分)
阅读一首唐诗完成16—17题(8分)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6.对下面一首唐诗评析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16题处) A.首句点染远景。其中“隔”与“隐隐”相配合,创造出一种朦胧,深远的意境。
B.二句勾勒近景,画面清幽明丽。“问渔船”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对桃源仙境的心驰神往。
C.三四句有趣的一问一答,表达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D.这首诗把眼前景与符合此景的桃花源故事水乳交融地写在一起,诗笔活泼,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1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隐隐飞桥隔野烟”在写作技巧上的动静结合的妙处。(5分)
16. C(见赏析)
张旭《桃花溪》赏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展开余下试题
17,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1分):野烟使桥化静为动(1分);桥使野烟化动为静(1分)。感到一种朦胧美(1分)。“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1分)。
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36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枝繁叶茂,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无私奉献
37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二)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8-30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8.该诗写的是 (季节)的情景。
29.第二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兰溪水的 。
30.三、四句写的是 的场面。
28、春天梅雨季节 29、借喻,平静与清澈 30、兰溪江连续下了三天的雨,水量逐增,水中的鲁鱼因水压增大喘不过气,纷纷在半夜露出水面透气的那种欢快跳跃
1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①—②小题。(8分)
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麻姑是古代传说中的女仙,曾自称在短时间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①“触景生情”是诗人创作的直接原因。从这首诗的内容上看,这“景”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欲就麻姑买沧海”可谓想象奇崛,但又自有其思维逻辑,试对此进行鉴赏分析。(6分)
答:
16.阅读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完成后面的题(6分)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⑴简要说明诗歌中画线词语的象征意义(每条答案不超出8个字,每空2分)
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可以爬过”意味着什么?(不超出12字。2分)
答: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3分——诗人登山远望,见夕阳西下、水去云回之景。②6分——要点:由日落想到以绳系日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由水去云回而生出对时间无情流逝 的怅恨;由水流想到百川最终都汇集于大海,于是想象“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倘若如此,那么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联想到麻姑三见沧海桑田的传说,认定沧海当归麻姑,于是大胆想象向麻姑买下沧海,买下沧海便拥有了所有的时间;这想象大胆天真到近乎童话,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以上四点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变化。前三点意思说清楚得5分;只说清前两点,说不清第三点,得2分;第四点占1分。)
16.⑴篱笆:象征着阻隔、距离、限制、障碍等;草莓: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追求。⑵可以爬过:意味着有追求到美好事物的愿望、能力。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词,试与课本中郑愁予的《错误》作比较,分析两者在内容与写作手法上的异同。(4分)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21.答:
。
21.相同点:内容上都是写思妇等待归人而不至的失望心情,且二者等待的时间都很漫长。都为闺怨诗。
不同点:两首诗的抒情视角不同,《错误》是从客观角度观照,温诗为直写思妇的行动和心理。《错误》中思妇没有直接抒情,而温词中则有“肠断白蘋洲”的直接抒情。在修辞上,此诗用了多个比喻,意象选择上,温词较为单一,而此诗较为丰富。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②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8分)①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② 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答12-14题。
[甲词]《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词]《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展开余下试题
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D. 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13.比较两首词的相同点,不当的一项是( )
A.题材相同 B.形式一样 C.都是赞美梅花不争春 D.都是托物咏怀
14.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
B. 毛泽东的词从梅花在冰雪里的“俏”写到在花丛中的“笑”,可见梅花是胜利者,词中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陆游是在极力主张北伐中原,收回国土而遭到投降派排挤打击之后托物咏怀的,词中“只有香如故”并非孤芳自赏,而是表现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笔下的梅花,虽然所处环境恶劣,但梅花开放
在悬崖峭壁之上,表现了梅花傲寒斗雪的坚强性格。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思二首(其一)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此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2)结合诗歌形象简析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5分)
答:
15.
(1)(3分)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5分)反衬,用前两句反衬后两句,用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反衬诗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恨;或以乐景写哀情。 (60.10.98.135)
上一篇:
高一第一册语文基础知识检测
下一篇:
高一语文上册专项试卷文言文课内选择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高一语文试”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