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名句默写填空专题训练

阅读:457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名句默写填空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73]
高考情景式默写训练
  高考情景式默写训练之一
1、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使判断下列书屋名称取意于哪些名句。
(1)“十驾斋”取意于                   (2)“鍥斋”取意于                              
(3)“人镜庐”取意于                   
2、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成语“煎烛西窗”源自唐代诗人       《夜雨寄北》中的               ,                   。
(2)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                 ,                 ”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诗意。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3、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2)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                     ,                       。”
(3)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都经历了“             ,                。”的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才成为今天优秀的航天员的。(用《孟子》中的话回答。)
4、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中的句子来成就自己的佳作。请根据题意完成这些有关联的诗句。
(1)《管子.形势解》中有“                    ,                ;              ,              ”
曹操借用之成就了《短歌行》中“山不在高,海不厌深”的诗句。
(2)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说:“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而曹操用点化的手法在《观沧海》里说:“              ,            ;              ,            。”星汉的形象,加上对山岛、秋风、洪涛的描写,内容更丰富,色彩更鲜明,构成了崭新大的意境。就比司马相如的话更加具体生动了。


浏览完整试题(3)《宋书.宗传》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在李白的《行路难》中演化为“                    ,  
                     !”
5、古今文人常用古诗文名句来励志勤学,修身养性。请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大鹏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他在《上李邑》一诗中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                         。”
(3)《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               ,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里则用对比的手法说明了这个道理:“              ,   
              。”
(4)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要诚实守信,正如《墨子》中所说:“志不强者智不达,                   。”
6、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唐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杜牧《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             ,             ,             ,            ”。杜牧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议论、抒情、描写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过华清宫》中的“             ,            ”即为一例。
(2)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孟子的“              ,              ”更深刻、更生动、更凝练、更富有诗意,因而也就更加响亮而有名。诗文里点化与模仿、因袭不同,它具有“点铁成金”之妙。
(3)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咏梅名句“                ,                 ”,只是把江为咏竹、桂的句子,改了两个字,便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而王勃的名句“                  ,                   ”,也来源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7、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的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一文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诗句是:            ,            。”
(4)古代阳关,位于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如今,由于经济的开发,人口稠密,交通发达,那里再也不是王维在《渭城曲》里所描写的“                  ,                ”的景象了。
(5)我国古代有句名言:“                    ,                    。”这句话是说坏事虽小,也不能因为小就去做,做多了就会变成大坏事;好事虽小,也不要因为它小就不去做,再大的好事也是从点滴开始的。
8、根据题意,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男女思念之情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如宋代词人        写的《         》中表达男女情感不受时空限制的词句:“                 ,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           》中表达他对女友一往情深的诗句是:“                     ,为伊消得人憔悴。”
(2)好的文学作品常常善于把抽象化的感觉形象化,如         《             》中的“                ?


展开余下试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                  ”。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9、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各句空缺处的内容。
 “                ,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唐代诗人            笔下的秋,写秋却让人体会不到萧瑟与凄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则是          笔下的秋,笔触虽明媚,却总有几分落寞。多情的文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感情为景物染色。
高考情景式默写训练之二
1、“月亮”在古诗词中已不是一个普遍的星体,而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在诗人笔下它却是一种情感载体。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的隐逸情趣;李白《月夜独酌》中“          ,           ”的飘逸心性;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            ”的思乡之情;苏轼《水调歌头》中“           ,           ”的放达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古诗词中,一轮圆月能透尽人心思。如李商隐《一剪梅》中的情境可用“云中谁寄锦书来?                ,                。”又如杜牧的“                ,玉人何处教吹箫。”其中描写的情境与姜夔《扬州慢》中“              ,               ,              ”极为相似。如柳永《雨霖铃》中“              ,             ,             ”更是借月来抒发离别情怀的。
3、中国古诗词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其中不少成了千古名句。如东汉末年的文人诗作《古诗十九首》中有“                ,脉脉不得语”之句,“                ,坐看牵牛织女星”两句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                ”之句;李白《梦游天姥咏留别》中有“云青青兮欲雨,            ”之句;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              ”之句。
4、打开唐宋诗词,到处都可以听到风吹雨落声。雨中多情,雨中多愁。写“喜雨”的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把雨写得那么细腻、匀称、滑爽而又滋润。还有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写“苦雨”的如李煜《浪淘沙》的“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             ,           。”温庭筠《更漏子》中的“           ,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           。”
5、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它一身清香,一身傲骨。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诗人以菊花来象征自己品德之高尚与纯洁。元稹《菊花》中写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的“                ,何曾吹落百花中”无疑把菊花当作了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
6、“梅兰竹菊”常被人尊称为四君子。梅花怒放严冬,却冰清玉洁,品质高尚,历来受诗人敬仰与赞歌。王安石的“                ,                ”含蓄地写出了梅花色香俱佳的特点;陆游的名词《咏梅》中“                ,                ”两句借梅花来写自己的境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中的“                ,                ”也写出了梅花的质地。
7、“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岳阳楼》中“            ,           ”和《旅夜抒怀》中的“            ,             ”都形象地反映了他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8、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然而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只要尽力了,也就没有什么后悔的啦。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                ,可以无悔矣”一样。


展开余下试题9、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比比皆是。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开头几句“               ,               ,               ,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肃杀的景象;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也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             ,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而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却写出了清秋之夜的静谧;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却写出了秋天景象的阔美。
10、“莲”与“怜”字同音,在古诗中人们常用“莲”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写出了采莲女情窦初开的心思。周敦颐《爱莲说》中 “                ,                ,                ,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名句默写填空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考情景式”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