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967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7]
福建省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福建2008年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20分,答案做在答卷纸上。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7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词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妖娆(ráo)苗圃(pǔ) 成吉思汗(hàn) 韩傀(kuī)
B:喑哑(yīn) 留滞(zhì)鸿鹄(hú)   甲胄(zhòu)
C:栖息(qī)  沉浸(jìn) 徒跣(xiǎn)   存恤(xǜ)
D:怅恨(chàng) 鞭笞(chī) 嗟乎(jiē)平冈(gāng)
2、下列各组加点字词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禁锢   疲弊   斟酌   吴下啊蒙
B:襁褓   社稷   猖獗    咨诹善道
C:蓑笠   遐想   倾颓    妄自诽薄
D:洗礼   静谧   夷越    猥自妄屈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2分)
A:足球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B: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评头论足。
C:宋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学习成绩良萎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D:“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
4、选词填空。(2分)
(1)油麻地底最       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A:结实    B:厚实    C:朴实    D:踏实
(2)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     
A:恐慌    B:胆怯    C:恐惧    D:害怕
5、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计4分)
(1)人们常引用《爱莲说》中的名句                    ,                  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2)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请你写出你最喜欢的有关苏轼作品中的连续的两句                  ,                     。
(3)我国古今诗文中有许多关于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两句:
①                  ,                  。
    ②                  ,                  。
6、仿写句子(2分)
例句:因为有了阳光, 天空和大地联通;
因为有了朝霞, 黑夜和白昼联通;
仿写:                                   。


浏览完整试题7、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A:这是一首记叙夜泊枫桥的春天景象和感受的诗。
B:“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C:“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诗人到半夜没睡着,睡不着的原因是因为漂泊在外羁旅之愁满怀。
D:此诗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在诗人眼里都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8、同学们,你一定读过许多文学名著吧。请任选一个下面提供的情节填空。(5分)
A:智取生辰纲  B:范进中举 C:香菱学诗 D:祥子拉车
①出自哪一部著作              
②该书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                    
③用一句话来评议一下这个人物                      
④用一句话简介该书中另一个重要情节                
⑤阅读本书你受到什么启发?有何收获?
答:                                           
9、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4分)
①梦境与睡眠深浅程度有关。②朦胧入睡时,大脑皮层里的抑制程度比较浅,梦境就更加相近现实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③甚至有时自己也觉察到在做梦,所以不能主动地控制,只能听其自然发展。④睡眠稍深一些,梦境则有明显的虚幻性和荒诞性,一时在东,一时在西,或者与死去已久的亲人在一起,而自己毫无判断辨别的能力。⑤这就是大脑里抑制程度更深       。⑥比如,白天深思一道数学题,梦里也可能在做数学;白天搞技术发明,梦里也可能搞同样的工作。
  (1)第②句画线部分搭配不当的词语是      ,应改为      。
  (2)第③句画线部分使用不当的关联词是      ;应改为      。
  (3)第⑤句画线部分应补出的词语是      ;应放在      。
  (4)第⑥句位置不当,应放在第    句的后面。
10、综合性学习:假若你是手抄报的编辑, 请你为你的报纸下面引用的两段材料加上几句精当的 “编后语”。(2分)
A: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引自《中学生知识画报》)
B: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 挥蹄致意。(引自《中国国防报》)
答:                                           
二、阅读训练。(53分)
(一)(18分)心灯如月(谢新源)
晚饭后散布回来,我、儿子和妻一如既往地达成默契:我写作、儿看书、妻弹琴。我们各自关严了门,沉浸在各自所钟情的天地里去。电就是在这时停的,房间里顿时漆黑如罩,琴声戛然而止。也不过片刻,妻摸索出了那只陈旧的蜡烛,“嚓”的一声响,客厅里先亮起一束毛笔尖似的烛光。
蜡烛燃烧得静极,火苗儿纹丝不动,柔柔的光款款地投向四壁,屋里多起隐隐约约的黑影。妻和独生子不习惯这样的暗淡,轻掩房门到院中纳凉去了。我无奈地搁下笔,借此点了支烟,静坐桌前,目光落在了烛焰上。屋里是少有的静,烛光下青翠文竹和墙上的字画条幅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烛光的芳香淡淡弥漫。烛,营造出满屋的馨香和温情。
我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静如处子的烛焰。凝望它,它就幻化成了一盏油灯,蓦地点燃凝固于我心头已有十数个年头的思绪。油灯对于我来说记忆尤为深刻。抑或,我所有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因为要升初中,我们晚上开始上自习课。那时,故乡偏僻尚未通电,30多位同学端着油灯汇集到教室里来,一俟点燃亮光如柱,立即四壁生辉。第一次处在几十盏灯同时点燃的辉泽里,我们原本就十分活泼的童心越发地激动不安,素来宁静的教室搬桌挪椅,呼应嬉笑,难得安宁。有调皮者趁人不备,扑地吹灭同桌亮着的灯,那正在看书的同学先是一愣,继而就要动手揪人,揪不着便扑地也将对方的灯吹灭……
这个晚上正值隆冬,有米粒大的雪花飘然摇落。间或就有一股北风透过窗棂缺了玻璃的豁口吹进教室来,齐刷刷一片的火苗儿先是被吹得卷缩了身子倾向一边,陡然变暗,未待挺直恢复先前的亮,便纷纷地熄灭,大家就又一陈惊呼。惟角落里剩下一二盏孤灯,成了“火源”。众人一窝蜂拥去,争着要先点亮自己这盏,接着就听到油灯坠地的脆响。整个冬季,每晚自习总会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样的嬉戏,简陋窄小的教室里温馨平添,多了份浪漫,少了份凝重,我们负重的童心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初中大家都考上了,或许是年长了,或许是课程骤然增多,或许是有了两年之后要考高中的压力,我们从入学这天起便开始上晚自习。灯还是过去的灯,人还是过去的人,而教室里却是再也看不到先前众人笑闹的情景了,个个面孔紧绷,神无旁及,火苗儿袅袅而燃。肃穆的教室里更加沉寂,心里泯灭已久的那种压抑和负重感又悄悄地萌发……
上高中是在十几里地外的公社,没有想到晚上会是在电灯下看书的。虽然吊在屋梁上的只是普通白炽灯,但与过去的油灯相比,那就是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了。电是校办工厂发的,尽管一到夜晚柴油发电机的响声会打破校园的宁静,却丝毫不会使人觉得吵杂,仿佛那突突的响声是夜的伴奏曲,夜因为有这样节奏分明的轰鸣而变得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不过,油灯是未敢抛弃的,那时柴油价贱,供不应求,学校常因缺油而停电,所以,从初中带来的油灯始终在抽屉里占有它的位置。而1978年的夏天,每个晚上的自习我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油灯下熬过的。


展开余下试题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初夏,数以百计的补习生、插班生涌入校园,同我们应届生一起迎接高考。教室里异常闷热,能静下心来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每到夜晚,所有的课桌都被我们各自搬到教室旁一溜儿排开的几个篮球场上,或三五合并,或独处一隅,然后点亮油灯。这是一个庞大的灯阵,数百盏油灯,灿然的火焰,在夜的空间跳动,星点相连,忽闪摇曳,若星河般绚烂,圣火降临般壮丽……
晶亮的月升起来,能够看到月光下油灯淡蓝色的烟雾随夜的气息飘逸缭绕,翻动书页的响声悉窣窣,笔尖与纸的磨擦声窸窸窣窣,隐伏着繁忙与竞争。桌左前方那盏油灯是在我目光里跳动数次之后熄灭的,接着听到灯下传出无奈的叹息声。我注视着那片暗淡,久久地,那盏灯却是再也没有亮起来。我忍不住走过去。
“没油了,买不起油,我用的是爹娘吃的棉籽油,他们一个多月没吃油了。”那是个补习生,他说。
我知道他是初中毕业后因父母双双患病而辍学的。恢复高考,他被浇灭的继续求学的希望得以复苏。他曾是全公社所有的初中生中的尖子,所以他想创造初中生考大学的奇迹。我把我的油灯连同桌子移过去,我知道他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缺少点燃智慧的光亮。他瞪着惊奇的眼睛盯着我,嘴唇翕动不语。感激是不需要语言的。月升到了中天的位置,清辉如许,月光下的油灯的火焰更妩媚、洒脱、灵光鼓荡。
这年的秋天他创造了想要创造的奇迹,而我却落榜了。他在大学里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月放清辉的晚上,你是我心中的灯。”我回信说“你也是我心中灯。你创造的奇迹,使我们这些以黄土地为生的人看到了希望。”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
11、文章开头先写停电,对此,妻和儿子有怎样的感觉?这样写目的何在?(2分)
答:                                               
12、第三段中写到:“我所有的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答:                                               
13、第四段作者写到了正值隆冬的某个晚上,自己和同学们上晚自习的情景,如果是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请联系实际谈一谈。(2分)
答:                                               
14、在文中找出描写恢复高考第一年,莘莘学子们秉烛夜读壮观场面的语句,对此你有什么感受。(2分)
语句:                                          
感受:                                         
15、文中倒数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他所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缺少点燃智慧的光亮”联系上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答:                                               
16、仔细琢磨文章结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怎样理解“他”在大学里给我的来信中所说的“你是我心中的灯?”(2分)
答:                                               
(2)我为什么又在回信中说“你也是我心中的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答:                                               
17、文中的“我”和“他”都有着极为可贵的品质,那么你认为“我”或“他”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是什么?说明理由。(2分)
答:                                               
18、面临中考的挑战,你可能如文中的“他”一样创造奇迹,也可能如“我”一样名落孙山,对此,你怎样看?请谈谈你的真实想法。(2分)
答:                                               
(二)(9分)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
我们知道,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结合成为气体,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光化学作用下造成 。臭氧处于地球上空约10至50公里平流面内。其浓度最大处在离地面约20-25公里处,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厚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臭氧层。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没”掉90%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避免了紫外线对人体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
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观察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家们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减少速率约为1%。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7%,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出现了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到相当于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科学家们还发现,目前甚至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
影响大气中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即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可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生活、机动车辆等所排放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地被分解成氧分子,也可使臭氧含量减少。不久前美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各地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各种化学品,排放各种有毒化学气体,21世纪臭氧层还将被消耗16.5%。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 ,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其危害主要有:1.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其发生率增长近20%,将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臭氧层被破坏,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而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3.臭氧含量减少会给整个地球气候带来变化,可使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块的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大片海滨地区有被淹没的危险。
面对臭氧层变化的趋势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发出呼吁: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加强合作,刻不容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工农业生产、生活废气的排放,尽量不使用各种化学品,以至完全停止使用氟化碳及各种化学用品,加速开发各种氟化碳的替代物,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臭氧层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


展开余下试题19、请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1分)
答:                                               
20、第2段文字中的划线语句改为精确的数字说明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21、第3段文字最后,作者运用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资料说明了什么?(1分)
 答:                                               
22、概括回答臭氧层被破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 主要威胁。(三个答案均不得超过15个字)(3分)
①                                    
②                                   
③                                    
23、阅读这篇文章,你得到的启发是什么?(2分)
答:                                              
(三)(10分)人类探索的有垠与无垠(田地)
①谦虚所产生的巨大的美德力量可以从牛顿的一段话中反映出来。当人们赞誉他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时,他回答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顽童,无意中捡到了几个漂亮的贝壳,而人类未知的知识和事物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正等待着我们去努力探索。从牛顿的话自然引出一个话题:尽管人类的未知世界是如此之大,但人类的探索有没有禁区?有垠还是无垠?
②说实话,这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永远的悖论。实事求是地说,人类的无知永远都大于有知,因为人类是不可能全知的,由此可以看做人类探索和认知的有垠。正因为如此,如果人类一点都不参与到自然界中,有时事情还更好办一些,因为说不清是人类的有知还是无知对地球和自然的损害更大,比如对地球的污染。从某种程度讲,没有人类的参与反而损伤不了地球一根汗毛,它会以自己的方式和规律运行,而且会运转得更好。如此看来,这也是人类探索和认识的禁区,即人类完全没有必要去进行所谓的探索和干预自然。
③古希腊古罗马神话虽然幼稚,但它毕竟是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来看待世界的,因此古人对世界的看法或学问提供了科学探索的认知有无禁区的基础。
④与潘多拉的魔盒相似的另一个神话──所罗门的宝瓶被打开了──说的也是相同的意思:那个并不信禁区的人非要把所罗门所禁锢的宝瓶打开,结果妖魔真的出来了。只是开瓶之人总算还有智慧,又把妖魔诓回了瓶中,并发誓要告诉全世界的人,永远也不能打开这个宝瓶。这些神话理所当然地把科学和认知,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分成了有害与有益。前者就是禁区,后者则无禁区,违背了前者就可能受到报复,灾难便降临人间。
⑤从以神话解释世界发展到理性看待世界时,以人类功利和自然逻辑看问题就产生了伦理学,发展到今天人类总结出了科学探索的四条原则:一是行善,造福人类;二是自主,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三是不伤害,不能对试验者和他人造成伤害;四是公正,包括资源分配、利益分享和风险承担的三种公正。当然,这种伦理原则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还没有考虑到如果伤害自然怎么办。如果再加上与动物和自然和平相处,实际上人类探索就不仅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2008”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