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9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0]
安徽省徽州三中200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安徽省徽州三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yǔ)弊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zhǒng)。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婉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B.这些舶来品虽小,然而在她们身上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却不可小觑(qù),这也是世界文明相互传播中一个饶(ráo)有兴味的话题。
C.周家在年三十晚上赶走侍萍,强(qiáng)迫留下长子,让她带走刚出生三天而病得奄(yǎn)奄一息的次子。侍萍走头无路,跳河自尽。
D.你到那边的紫杉树底下直躺下来,把你的耳朵帖着中空的地面,地下挖了许多墓穴    (xuè),土是松的,要是有踉跄(qiàng)的脚步走到坟地上来,你准听得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我校成绩较为理想,        与上届持平。
②去       不去北京?我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
③今天在书店       发现了我寻找近半年的《悲惨世界》,真是喜出望外。
A.大致    还是    偶然     B.大致    或者    偶然
C.大概    还是    偶尔 D.大概    或者    偶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主题,使得金庸的小说具有大气、深沉。
B.新千年到来后,互发短信的沟通方式成了人际交流的新宠,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风行开来。
C.把孩子逐出校门,实质上等于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把他们变成社会的边缘人甚至可能一辈子进不了主流社会。
D.尽管我怎么发问,怎么催促他指出我可能存在的错误,可是他还是闭口不开。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浏览完整试题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干旱把男劳力都赶到山外打工去了,只剩下妇女们苦苦支撑着全部的生活重担——照顾老人、管教孩子、耕作田地。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6.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①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②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
    ④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⑤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
    ⑥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A.④①⑤②③⑥     B.③⑥④①②⑤     C.①②⑤③⑥④     D.⑥④⑤②③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魅力就是它的生命力。因为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能感动和影响人,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古典诗词包括格律诗词等我国传统诗歌,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成为民族文化宝藏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原因正在于此。
(二)格律诗词和其他古诗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来自民族语言。他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长处,具有鲜明的汉语特色。我们日常生活用语就很有韵味,有时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得抑扬顿挫,音韵铿锵,也可以说得佶屈聱牙。比如说“海南春早”,听起来非常悦耳;如果换成“春到宝岛早”,仅从声韵来说,就反映不出汉语的长处和特色。“海南春早”是四声四韵,两平两仄,而“春到宝岛早”是三声两韵,一平四仄,后四个不仅同一韵母,而且都是仄韵,缺乏音乐感和节奏感,与前者比就相去甚远了。
(三)汉语日常用语中稍加锤炼就具有诗意的例子是很多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诗人,又是语言大师。他的许多思想,就是运用汉语这一特点,高度概括成诗一样的语言而益加增添其光彩。比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都用极其精炼的韵语,表达了光辉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同民族语言的关系。可以说,诗词正是运用了汉语的这个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格律诗词和其他古诗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的第一二首就是民歌童谣。诗歌源于人民,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这是沈德潜都承认的。而且他认为“韵语”就是诗之源,或者说就是最早的诗。风雅、杨柳枝、竹枝以及山歌童谣,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成了古典诗歌产生发展的基础,成了诗人词客吸收营养的重要源泉。这又是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看不到这一点,对诗词的生命力就会估计不足,甚至抱不正确的态度。这对我国诗歌运动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毛泽东同志指出新诗要借鉴于古典诗词和民歌。
(五)格律诗词和其他古典诗词的强大生命力,还由于它经过前人精雕细琢,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而臻于上层。璞玉要经过高超的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无上珍品,诗词也如此。南朝梁氏沈约撰写了《四声谱》,使声韵学有了一个大发展。此后众多诗人把四声用到诗词上,并使之规范化。这样陈隋以前的古体诗便逐步向格律诗发展。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词,完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格律严谨,音韵锵锵,用字凝练,意味深长,成了艺术瑰宝。它不仅流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且超越国界,影响着亚洲东部,在世界诗坛也占有重要位置。
7.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它”字指代的是文学艺术形式。
B.第一段末划横线的“此”字指代的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能感动和影响人,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C.第二段鲜明的汉语特色指的是四声分明,抑扬顿挫,音韵铿锵。
D.从第二段可知,汉字有四声,并不意味着汉语就必然有音韵,还需要运用音韵知识加以组织。
8.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三段引用毛主席的话是为了证明汉语日常用语稍加锤炼就具有诗意,从而说明古典诗词是植根于汉民族语言特点的。
B.文段是从哲学方面、军事方面、经济方面、学术文艺方面引用毛主席的语言作例 子的,体现出举例的技巧。
C.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
D.第四段再次引用毛主席的话是为了证明:古典诗词和民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9.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隋以前的古体诗向格律诗发展的前提是包括四声在内的音韵学的发展,南朝梁氏沈约撰写的《四声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B.沈约撰写的《四声谱》,使声韵学有了一个大发展,并运用到诗词上,到唐朝终于创造了格律诗这种艺术形式。
C.格律诗是由古体诗发展而来的,所以格律诗比古体诗更高级,古体诗就逐渐退出了诗歌的形式。
D.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运字凝练,意味深长。
10.不属于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我国古典诗词来自民族语言,并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长处,具有鲜明的汉语特色。
B.我国古典诗词源于人民群众,它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C.我国古典诗词经过前人精雕细琢,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而臻于上层。
D.我国古典诗词源于人民,最早最大量的诗人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②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注:①木主:灵牌。②虞、夏:虞舜、夏朝。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与:帮助
B.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厌:厌恶
C.余甚惑焉              惑:疑惑
D.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徂:通“殂”,死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则群聚而笑之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吴之民方痛心焉
      及饿且死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手?
1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    )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夷、叔齐继帝位互让,不食周粟,崇尚神农、虞、夏都是“义”的思想表现。
B.作者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赞扬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C.作者以“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作类比,为伯夷、叔齐持义而饿死鸣不平。
D.本文“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与《窦娥冤》中“却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对“跖”的观点是相同的。
第II卷(共108分)
四、(19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3分)
翻译:                                                              
   (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3分)
翻译: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2分)
翻译:                                                              
1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玉 楼 春
(清)郑文焯
梅花过了仍风雨,著意伤春天不许。西园词酒去年同,别是一番惆怅处。
一枝照水浑无语,日见花飞随水去。断红还逐晚潮回,相映枝头红更苦。
(1)本词是一首惜春伤春之作,其中_________ 意象象征了摧残美好事物的破坏力量,而“一枝”意象则折射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相映枝头红更苦”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补写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共5分)
(1)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  ________________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_   ”,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   ”,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2)《促织》选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______  》,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21分)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展开余下试题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8.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答:                                                                      
19.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6分)
答:                                                                      
20.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6分)
答:                                                                           &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徽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