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07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7]
江苏省黄桥中学2008年高三语文测试卷
  江苏省黄桥中学2008年高三语文测试卷
                                                 2008年5月23日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页,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四、五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选历史的考生要做加试题,共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
3.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薄弱/薄片   重逢/慎重    攒动/积攒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B、磨蹭/赠送   调动/调拨     和谐/应和     将错就错/将功折罪
C、差别/差劲   砧板/破绽     解囊/解甲     光明磊落/落落大方
D、参拜/参差   可恶/厌恶     辍学/阔绰     强词夺理/强颜欢笑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的瑰宝,很多参观者交口称赞,感慨相见恨晚。
B、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了。
C、四川大地震后,如何帮助生还的人们摆脱灾难的心理阴影;如何清理废墟、收拾满目疮痍的山河……种种通往未来的课题,还在等待着我们一一破解。
D、“要想坐在堂上,就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上”,这是共产党人的位置观,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牢不可破的执政道理。
3、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黄桥烧饼节”经过多年的积累,黄桥已从单一的旅游美食到集歌舞、经贸、文化交流于一体,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节庆活动。
B.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祥地,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
C.最近几年,高新企业涌现出了与职能式组织结构截然相反的、紧紧围绕以高新项目为中心进行科研的组织结构。
D、这项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公众对肺癌的实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公众对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关注和了解程度偏低。
4、请筛选下段文字的信息,给大脑中的“杏仁核”作一个恰当的阐释。(4分)
    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会受到惊吓?这得从大脑中的“杏仁核”说起。“杏仁核”位于前脑,即眼睛的正后方。它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是产生“恐惧”等重要性情的物理性源头。
    在一次实验中,美国神经学专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先给大鼠放出一个声响。之后再给一次微弱电击。反复多次后,当只给声响时,大鼠同样会产生恐惧。他向大鼠脑中注射了可以映射脑部各个连接部分的染料,并发现听觉丘脑(即脑子通过耳朵接收信号的部分)直接与杏仁核相连。随后他把大鼠脑中连接听觉丘脑与杏仁棱的路径切 断,再重复播放声响,发现大鼠不再害怕了。


浏览完整试题    杏仁核以某种方式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一旦“恐惧记忆”识别出这一可怕的信息,它将优先于所有其它脑部活动。
    研究表明,当恐惧来袭,你脑子的“思考”部分本能地服从于杏仁核。你的恐惧先于你的思考,并启动你的行为。他表示,消除人类的深层恐惧是有可能的,所要做的就是将产生恐惧的相关记忆消除。
   “杏仁核”是                        ▲                                            
5.阅读下面两则新闻,回答后面问题。(5分)
[《文新传媒》4.29]4月28日4时38分,由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济南铁路局管内胶济下行线王村至周村东间一个拐弯处,因超速行驶,机后9至17位车辆脱轨,并侵入上行线。4时41分,由烟台开往徐州的5034次旅客列车运行至胶济上行线290公里850米处,与侵入限界的T195次列车第15、16位间发生冲突,造成5034次列车机车及机后1至5位车辆脱轨。事故导致71人死亡,416人受伤。
[人民网4.29]昨天,广铁集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线路维护专家说,列车脱线要么是轨道问题要么是列车问题。具体而言,铁路线路的质量不好可致脱轨。若要通过时速250公里的列车,轨道的水平误差不能超过正负2毫米。另外,铁路线路上有障碍物也会迫使列车骤然偏离轨道。再就是列车本身的问题,诸如车轮、车轴出现故障,也会导致此类事故。
T195次列车脱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广铁集团专家在谈话中有没有准确地说明T195次列车脱轨的主要原因?请作简要说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 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 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 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 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 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 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 耶,抑未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 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入世之面 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也,百年而后,予登岭 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 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德威慨然任之 任:担负承担          B.谱汝诸孙中      谱:列入家谱
C.被执至南门     执:拘捕押送        D.皆托忠烈之名      托:依托凭借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忠烈公“忠烈”的句子是(3分) (   )
①吾誓与城为殉      ②忠烈大呼“德威”       ③我史阁部也
④忠烈大骂而死      ⑤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⑥无不泪下如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选材典型,精心叙写了史可法城陷前后的三件事,环环相扣,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中彰显人物英雄本色。
B.抗清将领孙兆奎与降臣洪承畴的对话,看似与忠烈关系不大,实则以洪的卖国求荣来反衬史的临难不苟慷慨赴死。
C.在叙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及影响后,作者将其与颜太师、文少保并列,高度赞扬其浩然正气及永垂不朽的精神。
D.文章结尾叙写史可程夫人不堪受辱、断然自裁之事,意在阐明史可法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后人的激励。
9.翻译(9分)
 (1)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展开余下试题                            ▲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                                         
(3)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
                            ▲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4分)
(2))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从“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4分)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      ▲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无题》)
⑵其声呜呜然,      ▲      ,如泣如诉。        ▲       ,不绝如缕。(苏东坡《赤壁赋》)
⑶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4)     ▲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5)苟利国家生死以,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江上风清
杜 鸿
①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
②张飞庙就是一种。
③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既然是粗人,丢三拉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我心里很奇怪,怎么竟给张飞建了一座庙。而且建在江边上,还刻写着“江上风清”如此清秀的字眼。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
④英雄多悲风,张飞也不例外。明代文人陈文烛写的“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传说头颅曾葬此,可知肝胆更谁怜!”给人绝对是一种悲怆感。古木、悬崖与暮烟,何曾不是那种怜悯到了历史深处的悲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再来审视张飞,我觉得张飞性格有着深刻细腻的一面,而且是那种产生文化凝聚力的细腻。回想起来,张飞的细腻在一部《三国演义》里,有着很多的细节。而这种性格,在民间传说和人们对张飞文化的推崇中,可以见到许多亮丽的斑点。张飞庙的助风阁又是一证。
⑤张飞庙的主要建筑有正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得月亭。这里翠竹绿棕,古藤攀崖,横添的山泉滴悬,与庙前大江的功利和浮躁相映成趣。一静一动一寂一喧之间,让人体味到冷暖阴阳人仙的界限,倒使整个庙宇落得一派幽静安详之态。
⑥助风阁据说是埋葬张飞头颅的地方。有一天,心归蜀地的张飞的灵魂长出了一双大脚,站在庙台上,看着急流直下,帆影点点,全是靠人肩贴地而行地拉纤。细腻的张飞灵魂生了同情之心,于是他暗暗吹动顺风,助那艰难的船,一行三十里,使船夫免除了拉纤的重力之苦。船工们很感激张飞,便凑钱修了这助风阁,以便他助风助累了的时候,得以歇息。这是一种生人与死人在爱的精神领域里的沟通。其实,中国人最容易与死去的人沟通,而且每个生人,都会把他最爱的死人当成他生命中的神进行祈祷和供奉,即使他在与死者生时并一定很亲密。这种心灵的挨靠感是绝无仅有的,更何况张飞这种人物。这就是两片爱心,是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人们心里何止装了一个张飞,而是装着整个一部三国,甚至是一部三国演义。因为这种盛装,便生了风,生了助阁的灵魂,生了江上的风清。
⑦与张飞庙对应的,是庙侧的江心那块黑色的龙脊石。它形如游龙,头朝东尾朝西,脊梁露在水面。白天它在波浪里时隐时现,变幻无常。夜里,黑色的江涛在巨石上,哗哗作响,彻夜不停,形成动人心魂的龙脊夜涛。夜涛的风味,想必就是那真正的千堆雪。“沙滩石甲分鳞次,水激龙头听夜吟。”人们常常春游龙脊,以鸡卜岁凶,并在龙脊上饮酒高歌,吟诗作赋,聊发狂放情怀。“讲武愧无良将略,题诗谁是谪仙才?石间歌舞难为罢,习习和风到酒杯”就是当时的豪放情景。现在,龙脊石上仍有北宋元佑三年以来的石刻题记100多处,古人的狂放无意成了今人研究文化与水文的珍贵资料。
⑧和古人比,今人的身影是不是太拘谨了一点呢?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12.阅读文章的①-③段,简要概括“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这句话的含义。 
                               ▲                  。(4分)
13文章一开篇就写张飞是个粗人,这有何用意?(4分)
                              ▲                                            
14.文章③段中问道:“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请你结合全篇分条回答张飞“魅力”之所在。(6分)


展开余下试题                      ▲                                       。
15.谈谈本文以“江上风清”为题的好处。(6分)
                      ▲                                       。
请从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短信文化的流行原因
短信这种民俗文化,可以看作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又一次反抗。 
社会个体对现代程式化社会的不满催生了短信文化的流行。现代社会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逐渐被异化。在这样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社会中,人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欲望受到了压抑。流水性作业、科层制结构都使得生活越发无趣。于是人们从短信中寻找到了乐趣。人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些恶的念头,幽默(整人)短信便应运而生,甚至人的丰富的情感也是通过短信来得到表达。短信是以人为本的,是对社会理性化趋势的一种反动。 
短信文化与模仿时尚和时尚形成的从众压力分不开。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具有特殊情趣的全新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短信文化还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短信文化盛行取代了传统沟通媒介成为新的沟通媒介,它整合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短信文化契合了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的本质。短信永远比铃声大作的电话更有分寸更为礼貌。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在收到短信以后,可以立即回复也可以思考一段时间再回复,甚至可以不回复,短信比电话更为善解人意,更符合东方文化的本质。
短信文化可以说一些在电话里不便说的话。中国人很讲究面子,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譬如说一些情话或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短信文化在语言形式上也更适宜东方文化。汉字表达具有多意性,没有单词的间隔,显得更为紧凑,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特点。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手机短信的收发方便、快捷。手机是随身携带的,因此收发短信随时都可进行;一个短信笑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给成千上万的手机用户。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与网络沟通相比,短信沟通无疑具有技术优势。
短信沟通比其他沟通方式更为便宜。尽管目前手机用户数已有大幅上升,但高昂的手机花费却让许多手机用户打不起手机,尤其是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打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 
短信沟通还有一个技术优势,即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通话沟通。 
16.文中将“短信沟通”与“电话(含手机通话)沟通”进行了多次对比,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短信沟通优势的一项是:(   )(3分)
A.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
B.一些在电话里不便说的话,通过短信来传达,能兼顾收发双方人的“面子”。
C.手机是随身携带的,收发短信可随时进行,这比通话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D.不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会到达对方,其“到达的无限制性”,通话沟通不具备。
1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短信在当今是一种时尚,也造成了一种“从众压力”效应。
B.只要加入了短信沟通行列,就不会落伍和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C.短信在语言形式上短小精悍,在内容上有画面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黄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