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82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2]
2008北京各区模拟应用文阅读汇总
  2008北京各区模拟应用文阅读
宣武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围棋与东方智慧
围棋的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子是圆的,所谓“天圆而动”;棋盘是方的,所谓“地方而静”。围棋棋盘有361个交叉点,表示农历的361天。棋盘分为四部分,就是四季;每一个部分都有90个交叉点,代表一个季度三个月的90天。棋盘的中央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围棋的这些形式都有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围棋别名很多,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和智慧。古代称围棋作“弈”,现在下围棋还叫对弈。人们还根据围棋的形态给它起了个方圆的别名。根据棋子的颜色,围棋还叫黑白、鹭乌。鹭鸶是白颜色的鸟,乌鸦是黑颜色的鸟,这样的名字很文雅。下围棋还叫手谈——通过手来交流来沟通,而非用语言交流,这层次就更高了。围棋也叫坐隐,这是特别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名字——住在深山老林作隐士,寄居棋局之中。围棋又叫忘忧,下棋可以忘怀忧虑。围棋还叫烂柯,这是个神话故事:东晋的时候,有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回家路上看见两个童子在下围棋,于是樵夫就在旁边观看。当樵夫想离开的时候,他身旁砍柴斧子的木柄都烂掉了。等樵夫回到家,已过了很多代。围棋还叫木野狐,仿佛是木头的野狐狸,人一旦迷住就逃不了了。
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老将”杀死,把“帝王”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目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中国唐代把琴棋书画看作“四艺”,围棋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必然有虚幻、模糊、抽象的内容,体现出中国的审美。有的画家说围棋的黑白交融就像一幅水墨画。
我想,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大家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我想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早晚也把它们发明出来。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围棋。 
围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黑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围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上的经纬线,都很朴素简单。围棋尽管变化最复杂,但是规则反而最简单。把棋子放在交叉点上,四个子围一个子,就可以下起来了,比赛中裁判也不用解决什么技术纠纷。围棋又最能体现自由和平等。其他棋类项目的棋子都有大小之分,围棋的每个子都是平等的,只有放下去时才一指千钧,妙手臭棋立显。围棋遇到一个局势,棋手最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361个交叉点下出一个最理想的天地来。这里没有骑士,没有将帅,子子平等,最能发挥个性
围棋很容易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所以围棋又是世界的。
(取材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  有删节)
14.以下对围棋是有“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围棋棋盘和棋子的形状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动静相映的内涵。
B.围棋棋盘巧妙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农历历法的特点。
C.围棋棋子的黑白颜色表达了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D.作为“四艺”之一的围棋,可以表现水墨画的虚幻和模糊。


浏览完整试题15.对围棋“别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方圆”和“黑白”“鹭乌”是从外形和颜色特点上为围棋起的别名。
B.变语言交流为更高层次的以“手”来交流沟通,使围棋有了别名“手谈”。
C.“坐稳”等是从围棋具有文化底蕴的角度产生出的称谓。
D.“烂柯”和“木野狐”体现了围棋能带给人们的无限想象力。
16.根据文意填空。(2分)
围棋的胜负在                  、                两个层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谐、中庸的思想”。
17.文章认为“围棋很容易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为什么?(用序号分条说明,每点理由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答: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4.D(原文为“围棋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必然有虚幻、模糊、抽象的内容”“有的画家说围棋的黑白交融就像一幅水墨画。”并不能推论水墨画虚幻和模糊,更不能说围棋“可以表现水墨画的虚幻和模糊”。)
15.D(围棋的“烂柯”和“木狸狐”两个别称,主要体现了围棋带给人的无限魅力(吸引力)。)
16.①不斩尽杀绝   ②能和平共处或[不是杀死(消灭)最重要敌人(棋子)](或①不是把统帅杀死②不是把敌人(棋子)斩尽杀绝;①不是消灭对方主要敌人②不是消灭对方全部敌人)1空1分
17.①没有文字的障碍;②棋盘结构简单(答“棋盘有横竖十几条线”“棋盘横竖线像地球仪上经纬线”不得分);③规则简单(答:“裁判不用解决技术纠纷”得分);④体现自由平等的理念(答“体现自由和平等”得分);⑤便于棋手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答“子子平等,最能发挥个性”不得分)。
(答出5点得4分,答出4点得3分,答出3点得2分,答出2点以下不得分)
东城期末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21世纪中国的人文研究,必将面临诸多挑战。今日中国的人文学界,已经不再将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尝试视为“雕虫小枝”,而是切实感觉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阅读以及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
电子版图书的大量出以及数据库的迅速扩张,使得原先需要耗费极大精力才能实现的“占有大量资料”,不再是研究中的最大障碍。因此“博闻强记”不再是成为第一流学者的主要条件。这一新局面的形成,可能会导致一些学者记忆力的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少等现象发生,而独立思者、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研究者认为,人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处,在于其对学者个人的意志、慧心、悟性、情感以及想象力有较大的依赖。而在这方面,很难说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永远只能是辅助工具,而非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后过来,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
过去,当人们谈及某学者博闻强记,经史子集脱口而出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而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只需“举手之劳”。有人质疑,不想沉潜把玩,只是快速浏览,那还能叫“读书人”吗?作为人文学根基的“含英咀华”,正受到“快速浏览”的强有力挑战。表面上看,“快速浏览”工作效率的确大为提高。可“读书”和“查书”,感觉就是不一样。假如古人所追求的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
由“读书卷书,行万里路”,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方便是方便了,可“寻寻觅觅”的感觉却丢失了,“快速浏览”造成“虚拟的博学”,其结果很可能是“博雅”易得,而“君子”难求,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时是生机与危机并存。作为新世纪的人文学者,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网络文化,但必须牢记老祖宗的;“是药三分毒”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关键在于知其利也察其异,才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获得。
(取材于陈平原《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的人文学界对借助电脑或网络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与先前有所不同。
B.电子版图书及数据库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博闻强记”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C.电脑的普及与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文学者而言,他们是最大的获益者。
D.对于中国的人文研究而言,“过程”很可能比“结果”更值得人们重视。
15.根据文意填空。(3分)
    文章说“由于电脑及网络的诱惑实在太大,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诸多陷阱”,这里的“诸多陷阱”是指              ,               ,                    。
16.文章认为,“假如古人所追求沉潜把玩,含英咀华,完全被吹着口哨地随意浏览所取代,那绝对不是好消息。”为什么?(3分)
                                                                                
                                                                                 


展开余下试题 17.文章最后一段说:“电脑及网络给人文学者所带来的,同样是生机与危机并存”,谈谈你对这句话中“生机与危机”的理解。(3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4.(3分)C(对人文学者而言,有利也在弊)
15.(3分)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少。(每空1分)
16.(3分)由于检索工具大为改进,意志不太坚定者,很容易养成偷散的习惯。或:由于快 速浏览给研究带来方便,人们不能像先前那样,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和研究。(原因:1分,结果2分)。
17.(3分)要点:生机;技术进步给人们的研究事业来方便和快捷;危机:对电脑及网络过分依赖造成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意思对即可,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2个3分)
                                                                    
 丰台区第一学期期末
四、(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蔽已与自蔽
①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很值得一读。读本书不仅总结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成就,而且对学风问题谈了一些很有益的见解。他谈到戴震时,对戴震提出的做学问要坚持“不要以人蔽已,不以己自蔽”的原则非常赞赏。
②一个人刚刚开始搞研究,很容易“为人蔽”。因为读书不多,所懂的太少太粗太浅,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读张三,觉得张三有理;读李四,觉得李四对头。发现不出他们之间的矛盾,或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又仍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于是,无所发现,无所发明,所写出的东西,不是来自张三,就是来自李四,或者是把张三李四捏合成一个矛盾百出的“体系”,这就叫做“为人蔽”。
③难得的是在研究一开始就坚持一种独立思考、对一切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怀疑一切”的精神。附带说一句,“怀疑一切”并非是个坏字眼。马克思也说过的。它同“文革”时那种胡思乱想并非一回事,而一种严格的治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严格的分析批评态度,才可能有创造性。
④不为前人所蔽,敢于超过,敢于突破,确非易事。有的人搞了一辈子学问,搞来搞去无非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原理就是那几条,不过变个把例子而已。而有了一点成就之后,要做到不为自己所蔽,看来更不容易。
⑤所谓不自蔽,首先应当是敢于否定自己某些已被证明不对的结论,然后才有可能继续前进。梁启超介绍清代的学风,指出他们之所以有成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敢于否定自己。“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弃之”,就是大胆地坚决地否定自己。这就是不自蔽的前提。
⑥这一条,看无能为力似 乎简单,其实好些人硬是过不去这一关。清代学术界毛奇龄,梁启超认为是“清学界最初之革命者”。但是,他这个人在这方面就有比较严重的毛病。全祖望批评他:“其所著书,有造为典故以欺人者,有造为师承以示人有本者,有不考古而妄言者……”毛奇龄这些毛病,当然已经不仅仅主自蔽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了。但是,就自蔽而言,除了极个别人故意为出名而坚持错误观点的骗术外,同老觉得自己对老是想维护自己那种本来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结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⑦不以人蔽己和不以己自蔽的原则,是做学问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原则。
14.对第②段中“为人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为人蔽”的现象常常出现在一个人刚开始搞学术研究的时候。
B.“为人蔽”者,往往是因为读书不多,又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C.“为人蔽”者,不能发现或分析判断观点不同的学者著作之间的矛盾或异同。
D.“为人蔽”者写出的东西都是杂合的矛盾百出的体系。
1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代学术概论》之所以值得一读,是因为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清代学术研究的成就,而且能使我们获得关于学风问题的一些益见解。
B.文革时也曾经有过“怀疑一切”的征象,但那只是胡思乱想,同本文提倡的“怀疑一切”的不“为人蔽”的治学精神并非一回事。
C.“清学界最初革命者”毛奇龄之所以受到全祖望的毫不客气的批评,就因为他未能做到“不自蔽”,导致所著书内容的错漏百出。
D.不人云亦去,不随波逐流,不居功自傲,不故步自封,这些做人的原则,其实也是符合“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原则的。
16.克服本文所说的“不自蔽”的前提是什么?(3分)
答:                                                                       
17.请概括本文阐释的“不以人蔽己”与“不以己自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四、
14.D(以偏概全,见第②段后两行)。
15.C(以偏概全,见第⑥段第四行)
16.敢于否定自己(意思对即可,共3分)。
17.区别:“不以人蔽己”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怀疑并超越他人;“不以己自蔽”则突出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否定并超越自己。(2分,每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联系:两者都是做学问和和做人的一种原则。(2分,“做学问”与“做人”,答出一点得1分)。
宣武第一学期期末
四、(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家鸡的起源
家鸡的祖先,现今一般人都认为是原鸡。因为二者在体形、羽毛和叫声等方面,都极相似。而且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这些地区也与人类在初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活动的地点相近。
在新石器时代,在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三门峡庙底沟的居民点遣址中,已发掘有鸡骨,但未能肯定是原鸡还是家鸡。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屈家岭遗址,曾发掘有陶鸡,估计是依照家鸡仿制的,而且还可推断当时饲养家鸡已相当普遍,才能被利用作为艺术的对象。约公元前1600—1100年的甲骨文里已有“鸡”字,而《诗经》里讲到鸡不只一处,战国时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可见,鸡的驯化在我国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
目前一般“家禽学”的书籍里关于家鸡的起源,都说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而后再从我国传入日本及欧洲。不但我国《家禽学》教科书中这样说,而且各国同类型的书籍中也都这样说——达尔文先提出此说,后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写道:“在印度,鸡的被家养,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年《玛奴法典》完成的时候,不过也有人认为只在公元前800年。”在这本书的另一处,他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说道:“鸡是西方的动物,是在分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的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的。”他所根据的《中国百科全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并未讲明白,仅说是在1609年印出的;而在另一个地方,又说是在1596年出版的。据查,《本草纲目》是在1596年出生的,而在1609年发表的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只有《三才图会》。
查《本草纲目》,其中并无上述记载。至于《三才图会》,在其第13函第1卷第10页上有一段关于鸡的记载:“鸡有蜀鲁荆越诸种。越鸡小,蜀鸡大,鲁鸡又其大者,旧说日中有鸡。鸡西方之物,大明生于东,故鸡之入。”这里所说的“西方”,显然是指“蜀”“荆”等地,就是中国的西部。旧说“日中有鸡,月中有兔”,“大明”指的是“日”,日与月对说,故鸡之入。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牵强附会之说,当然不足引以为据。
看来,达尔文是根据《三才图会》中上面所提到的一段毫无科学根据的话,来解释鸡是中国以西的地区——印度的产物,并在公元前1400年引进东方——中国的,这显然是误解,不足为凭。
14.下列表述,不能成为“家鸡起源于原鸡”依据的一项是(3分) (    )
A.家鸡在体形、羽毛和叫者等方面与原鸡极其相似。
B.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印度的北部等地区。
C.原鸡生活地点与人类初期动物驯养活动地点相近。
D.龙山文化的三门峡庙底沟居民遗址中发掘有鸡骨。
15.填空: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之说,见于            和           等书籍中。(填具体的书名)(2分)

16.作者并不认同“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观点,原因是什么?请分条陈述。(4分)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史前文化发掘出来的动物遗物来看,我国很早就有了家鸡。
B.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对鸡的记载不晚于印度的《玛奴法典》。
C.从战国所设“鸡人官”可证我国家鸡的驯化是和印度同时的。
D.159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属于当时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
四、(12分)
14.(3分)D。[不能肯定鸡骨是原鸡还是家鸡。]
15.我国的《家禽学》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空1分。]
16.①证明这一观点的《三才图会》,有牵强附会之说,缺乏科学根据;②达尔文对《三才图会中的“西方”一词的理解有误。[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条2分。]
17.(3分)C[“与印度同时”原文无据,“鸡人官”与“同时”也无因果关系。文章只是否定了“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旧说。]
崇文第一学期期末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分。
宇宙中“第五种力”之争
早在17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枷利略,曾以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挑战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信条。他在高高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08北京各”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