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077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下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7]
青州实验中学2008年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
青州实验中学2008年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
组稿人:冀常海
2008、4、28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撄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
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
B每当宴集过客
当其为私所障时
C四蒙以辟,西面凿牖
悉取西南牖之
D倚几以临即湖山
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支流之别出者
次而为之记
B亦往往寓庖于此
将以共于人也
C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
而后向之所云诸景
D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
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
3下列选项中全属于“豁然堂”变化的一项是(3分)
(1) 当湖山环会处(2)规制无法(3)四蒙以辟(4)悉取西南牖之(5)客座东而西向(6)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7)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A(4)(5)(7)B(1)(3)(4)C(5)(6)(7)D(2)(4)(5)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楼台亭阁之类的记文,多叙述其建立的缘由、经过,杂以写景、抒情之笔。到了宋人,则喜欢以小见大地引申出一番道理来。徐渭此文颇有宋人的风格。
B改建后的“豁然堂”完全避免了原来的人景隔绝的缺失,堂内堂外连成一片,人在堂内坐,如在画中游。
C作者由“豁然堂”改建引出一个颇为深刻的道理: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我们观察事物的深入细致与否。
浏览完整试题
D文章论述的道理是复杂而深刻的,但由于文章前半部分的叙述、写景,是后半部分的极为贴切、生动的比喻,所以,作者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就把它说清楚了。
5断句和翻译(9分)
(1)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其 间 林 莽 田 隰 之 布 错 人 禽 宫 室 之 亏 蔽 稻 黍 菱 蒲 莲 芡 之产 畊 渔 犁 楫 之 具 纷 披 于 坻 洼 烟 云 雪 月 之 变 倏 忽 于 昏 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② 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答案
1B2C3A4C
5(1)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
(2)
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但是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几乎全维系在这上面了。
【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象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象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象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象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象当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座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象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象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象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但是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几乎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展开余下试题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参考答案: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C项,从语境看,该句是曾国藩批评“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中“辞多俪语”的不良文风。根据与前句的结构分析,可知本句与前句中的“缀”当同属动词,此处可译为“间杂” “夹杂”“穿插”等,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B项的两个“以”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都可以理解为“用”“拿”等。A项的两个“乎”字,前者为介词,表时间,可译为“到”;后者为语气词,相当于“呢”。C项的两个“而”字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后者表并列关系,可不译。D项的两个“与”字,前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后者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先要准确理解各个例句的意思,并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进行判断选择。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而A、B、C三项都来自文中第二段,都是为了论证本段首句的论点,只有D项选自第三段,意在强调湖南文化的源流,说明《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之文所取法,故其不符合题目要求。
4.[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5、(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译文]
我的朋友湖南湘潭人罗研生先生,拿他编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给我看,而且嘱托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序。我非常浅薄,年纪又大了,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
我听说古人的文章,最初没有什么章法。《易》《书》《诗》《仪礼》《春秋》各种经书,他们的体势(结构和笔势)声色,没有一个字是沿袭而来的。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各自成为一体。拿这类文章来衡量其它文章,像金玉和卉木相比是不同类一样非常分明,这怎么说有“章法”呢?后来人本不会写文章,强迫自己拿出古人的文章来摹拟,于是有的模拟得像,有的模拟得不像;模拟得像就说合“章法”,模拟得不像就说不合“章法”。如果他们不是等着摹拟,他们就能发于心而为自然之文,大概有两个方面:说理,抒情。这两个方面是人人所固有的,就我所知道的道理,把它写成文字传给世人,符合我的爱与恶、悲与愉的情感的,就连缀成文把它表达出来,就像剖开肺肝来陈述文献典籍,这都是自然之文。性情敦厚的,大概能写出来的。至于浅或深,工或拙,就相差很远,未曾动笔就有很大差别。除了各种经书以外,百家的著述,大概都有自己的偏好。以说理取胜的,多是阐明幽深的道理达到极致的语言,可是它弊病是言辞激昂放纵不很恰当;以抒情取胜的,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文人秀士(德才优异的人),大概不仅阐明自己的思想,而且言辞多有俪语,就是议大政,考大礼,也常常用排比句子连缀成文,用变化的句式夹杂其间,经历唐代也没有改变……
湖南作为古代诸侯国的封地,北边靠近大江,南边接近五岭,西边连接黔蜀,是群苗聚集之地,大概也是山国荒僻之地。可是周朝末年,屈原在此地诞生,《离骚》各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推崇。到了宋朝,周敦颐又在此地诞生,他写的《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推崇。两位贤者,都没有效法某一流派,却写成好文。上与《诗经》《周易》相比有同样的影响,后来的代代逸才(有杰出才能的人),要列举出来没有超过他们这些人的范围,更何况湖湘后辈深受前辈留下来的好风尚的影响呢?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且骈体文也有选择地录用,不说章法而章法不曾有乱。只是考据方面的文章搜集太少,前哲的倡导没有发言,后世的欣慕也少见。罗研生作学问,考核《说文》以求达到训诂,注解《禹贡》以求明白地志,他本来也很通晓考据家的学说。而谈论文章只推崇切实简要,不推崇繁称博引,取己之长而不沉溺自己的偏好,这仍是君子谨慎选择术攻的道理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展开余下试题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 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未闻命而卒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
C. 至是首问焉
青麻头伏焉
D. 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A.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3)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参考答案:
1.A(过:造访。)
2.D(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4.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5、(1)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
(2)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直言回答,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3)陈师道认为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直言回答,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
上一篇: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模块测评卷
下一篇:
高一专题--诗歌鉴赏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下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青州实验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