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998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8]
上海交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没沪教版,只能标人教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终试卷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1——4题:(10分)
为奥运福娃寻根
①奥运福娃脱胎于惠山泥人阿福吧?从阿福的憨厚,到福娃的活泼,能看出时代的变迁。艺术造型虽然大不相同,在审美的文化心理方面(说白了就是爱娃娃),二者之间却显现出一脉相承。所谓传统,这就是了。所谓推陈出新,这就是了。
②福娃而有五个,何也?妙哉,正好扣着五福。五福之说,出自商朝贤人箕子,载于距今三千年前《尚书•洪范》篇末。哪五福?箕子说,一是寿福,能享高龄;二是富福,能享宽裕;三是康宁福,能享平安;四是攸好德福,能享善报;五是考终命福,能享天年。以上五福,古今中外圆颅方趾之人,除极少数咬姜喝醋的矫情者而外,莫不歆羡。
③同时五个福娃还对应着奥运五环,又语言化为“北京欢迎你”这五个字,就更妙了。较之落选的张牙舞爪的龙,和濒临灭绝的熊猫,实属胜远,值得捧场。我更看重奥运福娃所表征的五福观念,正是华夏先民对和平和幸福的憧憬。今日国人应该大声宣告,我们歆羡并追求这五福。
④想起五十年前,读杨朔写朝鲜战争的一部小说《三千里江山》。那上面有个细节深深感动我。团长武震在北朝鲜山间一座老宅院内,仰脸发现屋梁写有汉文对联一副:“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武团长悟到朝鲜的先辈也追求和平与幸福。我想五福观念能够远播朝鲜,或许与箕子封于朝鲜有关系吧。五福观念传三千年而不衰绝,远播邻国,深沁民间,真是文化奇迹。
⑤尤可异者,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战国墓出土的一方铜印,印文上半部中心是开明族徽;下半部有两人携手的图像,相携的两手化为刻有三星图案的玉版。两人的肢体构成门框,三星在门楣上,而壶(“福”的谐音)在门洞中。春秋战国之际,蜀国仍属于“西南夷”,然已向慕《诗》、《书》文化,有此铜印作证。后人以蝠易壶,蜀中大户人家门上有绘蝙蝠五只的,也是“五福临门”的图语。从战国蜀王铜印算起,迄今已积二千五百年了。
⑥不过福娃以及惠山泥人阿福的历史却要短得多,恐怕溯其源也只有千年。虽然古今人情不远,我们祖先同样喜爱娃娃,但是他们最忌制作逗人爱的芭比娃娃,因为他们迷信,害怕娃娃偶像摆在家中,会摄取自家小孩的魂气,使之夭殇。只有殉葬才用到偶像,学名曰俑,非吉祥物。我国到宋代才出现第一个吉祥的芭比娃娃,名叫摩睺(hóu)罗,是个“洋娃娃”,佛教传来的。佛教被称为像教,因为它造像。造像改变了我们祖先对偶像的禁忌,所以北宋时人家过七夕,新兴起买供摩睺罗孩儿的民俗。每年七月初七那天,汴京城的繁华街市叫卖摩睺罗泥孩儿。有制作精致者,以木雕嵌象牙,小巧逗人喜爱,穿彩衣,缀珠翠,值千金。
⑦后世民俗改易,佛寺菩萨有新添的“送子观音”,殿上一年四季发卖泥孩儿给求子妇人,带回家中摆供。《阅微草堂笔记》载怪事一则。作者少时询问其母:“记得童年一群小孩天天陪我游玩,他们是哪家的?怎么后来都不见了?”母答:“生你以前,庙里请回泥孩儿十几个。怀了你后,都深埋后院了。”作者想暗示自己“前生”是泥孩儿之一,才这样“创作”吧?大文豪总是有来头。求子泥孩儿制作粗糙,谈不上审美。但它是从摩睺罗演变而来,其后又演变为惠山泥人阿福,殆无疑义。
浏览完整试题
⑧到我小时候,洋风取代了土俗,已流行“洋娃娃”,距今日的芭比娃娃已很近了。如今一跃而为奥运福娃,综合泥人阿福与“洋娃娃”的因素,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所以值得捧场。
1.第③段中作者分别用了“张牙舞爪”、“濒临灭绝”这两个不含褒义色彩的词语来修饰“落选”的龙和熊猫,其用意是 。(2分)
2.第④⑤段写到《三千里江山》的一个细节和四川新都出土的一方铜印,是为了说明
。(3分)
3.本文题为“为奥运福娃寻根”,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看,奥运福娃的“根”是:(4分)
⑴
⑵
4.奥运福娃综合了泥人阿福与“洋娃娃”的因素,是“洋风”和“土俗”巧妙结合的范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另举一例,并加以说明。(5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5——9题:(15分)
敦煌
①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问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一具干尸,几块朽木,一堆残砖残瓦,更不用说那些丝绸,那些停在表带上的乐曲,那些飘逸舞动了一千年依旧楚楚动人的肢体,还有那填塞大地问的平静和安详……
②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③我从南方来,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敦煌”二字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我最认可的是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
④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吹拂的风,沙丘的弧面线,大地与人身的起伏,全都来到这里,来到这些衣带舞动的飞天身上。是飞天把人间带到了天上。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表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一个民族竟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⑤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那一条小河汩汩淙淙一直流到干涸,养蚕的桑树繁茂了一个个春夏之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些绸带一直在洞壁上飘飞。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这以后,似乎再也没有人这样舞过,这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久违了的舞蹈!
⑥一处残存的壁画,两条奔逐的后腿和一副臀尾。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连同供给它奔跑的胃,连同它曾经啃食过的草地。只有臀腿还留在这里。表达着大地上曾经有过的风驰。这是怎样一种奔驰哟!两条腿完全腾空,仿佛要把它们刚刚踩踏过的地面一脚踏出去。踏它个十万八千里。光亮而厚实的臀部表明它有着足够的膂力――它一奔跑起来。大地也跟着旋转。
⑦一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的。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人间的事情,来到神的身上。真让人难以置信,这竟是在佛教的殿堂。或许,洋溢生命,让人活得幸福自在,这就是至极的经义?
⑧我想起那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
⑨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
⑩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展开余下试题
○11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代接一代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大——敦哉煌也!
○12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相对比之下,现代人似乎没有什么来生好期待,也用不着去关心灵魂上的事情,只有把目光投向现世。现世的声光充满太多的诱感,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来来去去,将生命分散到许多琐碎的事物上。是啊,这个世界有着那么多闪亮的东西。怎么能把它们割舍?
○13可是,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仑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面前的洞壁上飞扬起来,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站立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14从洞窟中出来,突然间,我觉得所有的沙丘都在涌动,整个世界举着阳光一齐涌来。那些被一座座沙丘连绵牵举的沙脊线,就像风中的绸带,在飞。在游弋,在飘舞……
○15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也在朝我们的臀腿发出鸣响。
5.第②段“另一种写法”指的是: 。(2分)
6.第④⑤段除了描绘飞天色彩与线条的美,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⑴ ⑵ (4分)
7.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神像□□的特点。(2分)
8.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全文共有四部分,作品的主旨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对石窟艺术生动传神的描述之中。
B.第③段中的“小脚婆姨”、“阉割了的宦官”反衬出敦煌文化的宏大自由和蓬勃生命力。
C.第⑧段承上启下,由描绘洞窟艺术转入对“至极的”“真正的经义”的诠释和阐发。
D.第○12○13段运用对比手法,批判了现代人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而丧失精神追求的现象。
E.第○14段“从洞窟中出来”照应第一部分“走进敦煌”,表达了游览敦煌石窟的鲜活印象。
9.第○11段“敦哉煌也!”巧妙地将标题“敦煌’化为一个感叹句,成了文章的精彩之笔。请结合全文,说说“敦哉煌也!”的丰富内涵。(3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题)。(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题,按前5题顺序评分]
10.
⑴.师者, 。(韩愈《师说》)
⑵.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⑶.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⑷.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⑹. , ,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⑺.大石侧立千尺, , 。(苏轼《石钟山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1——13题:(8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 此词为南唐破国后所作,词作者当时作为“违命侯”被囚于汴京。 11.词中的“锁”用得十分传神,请写出其中寓意。(2分)
⑴ ⑵
1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具体指: 。(2分)
13.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展开想象,写一段能体现这首词意境的描述性文字。(60字以内)(4分)
展开余下试题
(五)、阅读下文,回答14——19题:(12分)
(甲)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乙)
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14.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乙文篇名为《辨石钟山记》,作者是__________。(2分)
15.解释加点字。(4分)
⑴.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⑵.南声函胡( )
⑶.聊刊前谬( ) ⑷.遂跻崖穿洞( )
16.指出下面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是说也 则安能产兹奇石乎
B.得双石于潭上 而大声发于水上
C.而此独以钟名 扣而聆之
D.皆可以斯名贯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17. 写出甲文中与下列语句意思相同的句子。(2分)
⑴枹止响腾徐歇
⑵善长之论
18.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乙文中“聊刊前谬”的“谬”,即指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20——23题:(10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上一篇:
秦皇岛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下一篇:
泰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交大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