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A. “神舟”六号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对飞船发射、飞行、返回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精心设计,准备了应对预案。 B. 面对着越来越多标榜自己是经典的作品的出现,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堪称经典? C. 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和希望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却常常迷失了自己。 D. 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6. 填在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的洼地上, 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 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 B. 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 C. 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 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放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小题。(每小题3分) 基因污染——新世纪的忧患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 第2页 共8页 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7. 下列对“基因污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基因污染是人类对环境的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 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人工重组的基因。 C. 基因污染是唯一可不断增殖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 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人工重组基因而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8. “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的实际含义是( ) A. 是指散播在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 物种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C. 人类从远古到今天,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致使所有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不同。 D.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 9. 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 A. 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 B.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 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 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10.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这已被广泛确认。 第3页 共8页 B. 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C. 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传统农业生物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 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每小题3分)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展开余下试题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被:传播 B.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 C. 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待:凭借 D.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势:兵家争胜的形势 12. 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第4页 共8页 A.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 B.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C.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令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B. 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C. 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D. 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 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 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 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四、(21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译文: , 。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译文: ? ?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译文: , , 。 16.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长安秋望 (唐)赵嘏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解】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嘏的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紫芝的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第5页 共8页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嘏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悠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紫芝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