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49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选修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98]
诗歌鉴赏(五)——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五)——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浏览完整试题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解题方法指导】
1. 学会知人论世
古人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对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品所反映的背景,要有比较明确的了解。这就是知人论世。
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言,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就作家的个人遭遇而言,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唐代有三位诗人写过咏蝉的诗,官场顺利、春风得意的虞世南闻蝉声而感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身陷囹圄的骆宾王闻蝉声而感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而仕途不顺的李商隐闻蝉声则低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三首诗都咏蝉喻己,托物言志,但由于作者地位、个人遭遇、气质的不同,所言之志就迥然不同。
另外,同一位诗人,处于不同的生活时期,他的思想感情亦是不同的。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前后,宋朝南渡前后,诗人的生活绝对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创作的诗歌也会迥然不同。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如《破阵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充分挖掘题面提供的信息
试卷可谓一字千金,每一个字都是有效信息,考生千万不能等闲视之。
①标题
诗题中可流露出不少信息,鉴赏诗歌不可忽视这个重要的“头”。如杜甫的咏物诗《孤雁》,细心的读者一看标题,就会明白作者托物言志,通过描绘一只孤苦漂泊,失去同伴,无人能解的孤雁,来表达自己孤苦无依,漂泊无所的痛苦。还有如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把诗人的感情表露无遗。
②作者
也即“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很难想像连作者都没有留心的考生怎么能准确作答。
③序、注
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细心阅读可以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3. 紧抓诗中的情感语言
①诗歌中有很多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紧紧抓住这些字词,有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展开余下试题
②有些诗歌常用议论、抒情句,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志愿。再如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4. 解读意象,品味意境
特别要注意景、物描写,弄清楚作者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什么样的意境。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在高考中以客观表述题出现,提问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变体: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某种情味,请作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第一步,先明确肯定表现了什么感情;第二步,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即说出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例: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1. 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律诗颔联和颈联常用对仗,如“野水与孤舟”、“渡与横”、“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等。
2.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变化,必须紧扣诗作的语言和意象。诗人登楼远望,本有怀远之意,只见平静的水面,因无人渡河而舟自斜横,远处又有荒村断霭,古寺流莺,一派宁静闲适,但想到自己身处异乡,便让作者心中陡然一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一情感变化扣住了诗题“怀归”二字。
3. 考查了对诗歌语言形象的理解与绘画艺术的联系,把文字形象转化成直观的画面。画面上只有船夫,且船夫放下竹笛,沉沉睡去,更显示出因“野渡无人”而致船夫“尽日”等待渡客的寂寞困倦。
参考答案
1. “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写出其任意一组即可。
2.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典型例题分析】
1. (2006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①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第一问是考查考生对诗歌结构的总体把握,第二问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首题画诗,前四句概写画的内容,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后四句是抒发自己的感想。
②题是鉴赏诗歌形象。大家开动思维机器,积极阅读,在脑海中充分想像出一幅“竹石牧牛图”:在荒郊野外,怪石峥嵘,翠竹环绕山石,一片幽静;一顽皮的小牧童,手执牛鞭,一条老牛觳觫颤抖。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田园风光图。
第二问难度较大,需要我们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诗的前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分咏石、竹、牛、牧童四种物象,后四句由看画发出感想。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厚于竹而薄于石”,说牛在石头上磨砺自己的角犹可,千万不要争斗,弄残了我的竹子。可是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作者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社会政治的观感。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对品节的珍视。作者明确地说“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然后再作退一步讲“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说明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参考答案:①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②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2. (2006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①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②“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主要是诗歌的结构。全诗紧扣“夜深归客”四个字构思,因为夜深,所以才要依筇行,再用冷燐、萤火虫进行渲染,极为凄凉;还因为夜深,才会见到昏月,才会见到从竹窗斜漏出的家人补衣的灯光,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因为是归客,远行疲惫,才要依竹杖而行;因为是归客,才会归家心切,冒雨在泥泞的田塍上艰难行走;因为是归客,远远看见家中的灯火才会倍感温暖。所以“夜归”二字统摄全诗。
②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远行人,在夜雨中急切归家,见到家里的灯火,那种欣喜和宽慰的温暖;二是家中人苦苦地等待,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远行人的归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冒雨夜归的行人竟然能见到妻子补衣等待的灯光,说明这不是偶然,而是妻子夜夜守候的必然。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答案:①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②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 (20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透析:本题考查内容较全面,涉及到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其中①题备选答案还涉及到历史文化常识。
①中D项“漏声断”中“断”的意思应该是“中断”、“中止”的意思。古人用“漏壶”计时,24小时到了,里面的水或沙便漏尽,于是滴漏的声音便中断,有成语“漏尽更深”和“漏尽更阑”。“漏声断”当然指夜很深的意思。
②中C项“以动衬静”说法错误,因为诗歌中没有“衬和被衬”的关系。
③从两首作品中的“自许”“衰鬓”可以看出作者所流露的都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的感伤。《夜游宫》词中“鬓虽残,心未死”突出的是作者壮心不已,而《书愤》诗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愤情怀。
参考答案:①D。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 (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①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①考查对诗作内容的理解,只要准确把握诗中的时间和写作对象就可以了。从“落日”“入暮”看,时间应为傍晚。从写作对象看,两首诗都写到了荷花和西风。
②题中前一问考查对诗作修辞手法的理解,后一问考查对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思想倾向的理解。抓住诗作中的“相倚恨”、“背西风”、“摇头”、“披襟”、“低面”可以看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景语皆情语,绿荷之恨又何尝不是作者之恨?绿荷“回首背西风”,莫不是作者内心的感伤不平?而后一首诗中荷花“低面”藏于绿叶中,是不胜凉风的娇羞,流露的是作者的爱怜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①傍晚 西风
②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 (20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考点透析:第①小题侧重考查边塞诗的常识,如果不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答题就会失去方向。此外,还要能够用诗句内容具体说明是如何体现出边塞诗的风格的。第②小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参考答案:①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
上一篇:
诗歌鉴赏(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下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测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选修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诗歌鉴赏(”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