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8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河北省石家庄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  魏  平  复核人:刘希贤    2008年10月15日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炽热  不啻  鞭笞  摧山坼地      B.伫立  黜免  处世  怵目惊心
C.缱绻  遣返  谴责  黔驴技穷      D.邂逅  猥亵  解数  沆瀣一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追溯      风烛残年      目不遐接      万类霜天竟自由
B.悠闲      无可置喙      相辅相承      寥阔江天万里霜
C.宣泄      大材小用      宛然可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 
D.风致      闲情逸志      洗尽尘滓      落霞与孤鹜齐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全团官兵闻令而动,根据抢险预案,不到10分钟就全副武装      完毕。
②哈尔滨公安局特警支队      公安系统“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最高奖励。
③国务院作出部署,对“三鹿”立即      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
④演员能用一两个极      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A.集结   荣膺   启动   洗练        B.集合   荣获   启用   简练
C.集结   荣获   启动   简练        D.集合   荣膺   启用   洗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重新出现在大众眼前的4款经典小汽车,改弦更张,经过设计者的修饰,再次成为一种流行。
B.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C.翻译家许孟雄教授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蹴而就,文不加点,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D.由于互联网1.0时代,网民知识面不宽,上网依赖性强,于是,一批网址导航网站应运而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形象的核心,是为风和土地、河流和黎明不懈地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一只多情鸟。
B.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忍毅力的赞美。
C.正是这种了解自己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去做什么的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D.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恢复故态而不彻底变革是无济于事的原因造成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6.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7.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8.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9.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    B. 筐篚亘里许  亘:连续不断
C.敕有司营葬  敕:命令           D.久之,复夤缘再相  夤缘:攀附权贵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吾恃其文为家也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 ①闻见未之有也 ②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
C. ①夫人卒于京邸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D. ①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各组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移公帑金代行聘    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
B. 君何以知燕王      安在其不辱也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而诸侯敢救赵者
D. 而如姬最幸        而良人未知之也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鹅笼夫人见识高远的一组是
①吾恃其文为家也             ②夫人谓母曰:“总迟矣。”
③ 夫人常以礼规放佚          ④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⑤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   ⑥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腐化被赐死。
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一句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夫人的性格特点。
C.文章多处用了对比,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热闹非凡的迎娶场面与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安贫自守寡过,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第II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
译文:                                  
(2)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
译文: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字忆翁,南宋亡后隐居苏州。 以“本穴世界”命名自己的住所,取“本”字之“十”置于“穴”中,寓“大宋犹存我家”之意。每日背北面南而坐,自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本诗题目一作“画菊”。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作诗讲求“咏物重在写神”,你认为诗中哪句最为“传神”,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5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琴  声
在几座居民楼之间,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生长着平常但鲜艳的花草,还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它宛如盛开在钢筋森林中的一朵诱人的小蘑菇,对我们充满了诱惑。更主要的是,从去年夏季开始,如果没有雨或者恶风,每天傍晚这里都有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的小提琴的独奏音乐会,我和妻子每天都来这儿,我们习惯坐在弥漫着花香的花园里,让那悠扬柔和的琴声安抚我们疲惫的灵魂。
我惊讶于小女孩那富有表现力的琴声,闭上眼睛,我常误以为这是一个专业的小提琴手的演奏。她的天赋让我们微微嫉妒。小女孩非常漂亮,有一张精致完美的脸,她身上那种高贵气质已经开始显山露水。我们丝毫不会怀疑,几年之后,她将在某个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的舞台上,为台下的观众奉献她的艺术天才。
小女孩那充满灵性和质感的琴声像一只只轻盈优美的蝴蝶,在花园上空飞舞,她的周围渐渐站满了被她的琴声吸引的人们,他们的目光落在女孩身上,目光里闪烁着欣赏和感动。女孩的身边是她的母亲,这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刻,她脸上有不加掩饰的骄傲,眼里是无限的温柔和怜惜。每一次,我都会很容易地被这温情脉脉的一幕打动。妻说:“如果我们女儿也像她这么棒,我会幸福得睡不着觉!”
但去年十月,一场意外在女孩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无法挽回的疤痕,她天使一样的小脸却永远留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
小花园里那些飞舞的蝴蝶无影无踪了,我们怅然若失。那段时间,所有听过小女孩琴声的人都在轻叹和无奈地摇头。妻幽幽地说:“这是在用刀子割母亲的心啊!”
从医院回到家中,小女孩便再也没从家中走出来过。
我们在怅然的同时也隐约存着期待。我和妻仍常去花园坐坐。突然有一天,我们又听到了琴声,但拉琴的不是小女孩,而是她的母亲。她站在女孩曾经拉过琴的地方,用的是女儿的那把小提琴。她显然是笨拙的,琴声听上去粗糙且断断续续,她的脸上,没有我们想像中的悲愁,她镇定自若地用琴声和屋中的女儿对话,我相信此举蕴意深刻。
有好心人去宽慰她,她淡然一笑说:“没什么,脸不好了,并不意味着她不能成为小提琴家啊!”
两天,三天,一周,两周,每个黄昏,母亲都坚持着,用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方式,和女儿交流着,她是想用琴声唤起女儿美好的回忆,每次她朝着家的方向拉琴。偶尔,我会看到女孩蒙着脸,在阳台上探出头,只望了一眼母亲,便回屋了。
有一个醉鬼闯进了花园,他莫名其妙地朝母亲吼道:“拉个屁!难听死了!”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眼里有了愤怒,她脸涨得通红,一字一句地说:“我是拉给我女儿听的,如果你嫌难听,请捂上你的耳朵。”醉鬼讨了个没趣,便口出恶语,那些肮脏和刺人的语言让母亲眼泪欲滴。这时,女孩终于走到了人群之中,她从母亲手里接过小提琴,坦然地仰起她那张不再美丽的脸,她对那个醉鬼说:“我妈妈只为我一个人拉琴,我觉得她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手。”
女孩从容地向围在她身边的人奏出了那些熟悉的曲子。在她放下小提琴时,我们热烈地为她鼓掌。母亲上去搂住她,我们都听到了母亲大声地对她的女儿说:“孩子,我是想让你明白,你的脸和妈妈的琴声一样,不够美,但我们应该有勇气把它拿出出来见人!” 
那一刻我知道了母爱无敌。
18. 文中随着小女孩命运的变化,“我”对小女孩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结合全文概括说明。(4分)
答:由          到          ,再到          ,最后          。
19.第二段写到“她的天赋让我们微微嫉妒”,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20.文章的第三段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小女孩的琴声之美?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1.文中结尾作者为什么说“那一刻我知道了母爱无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六、(12分)
22.依照下面的例句,另选两种花卉或事物,写两个有一定寓意的句子。(6分)
例句:玫瑰——你娇艳美丽的花朵下面,却有着锋利的芒刺,是不是你也懂得:既要展示美丽,也要保护自己?
答:①                                                             
                                                                   
    ②                                                             
                                                                       
23.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从三个方面概括今年南方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不超出16字。(6分)
2008年,我国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实属历史罕见。灾害天气从1月10日以来,一直延续到2月15日,近一个月的时间。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灾害严重,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及农业都遭到了重大损失,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月31日,因灾造成60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28亿元。
答:                                                      
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被放逐后,在汨罗江与渔父有一番著名的对话: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请全面理解这段对话的内涵,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石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