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22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4]
2009届高考一轮诗词鉴赏复习题
  2009届高考一轮诗词鉴赏复习题(教师版)
第一部分,了解主要的手法知识。
(一)赏析诗歌中涉及到的写作手法
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答案。本诗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作者在诗歌中用冰心玉壶来比喻和象征自己品格的冰清玉洁,清廉正直。形象生动,含蕴深沉。
2.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答案。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将雨后的青苔写活,仿佛要爬上人衣来,使雨后的青苔显得格外青翠活泼,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新奇之感和喜爱之情。
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答案。本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歌曲动寒川”两句夸张恰当,前一句充分表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后一句则写出了冶炼工人豪迈乐观的性格,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对冶炼工人的赞美和喜爱。
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 鸟 高 飞 尽,孤 云 独 去 闲。相 看 两 不 厌,只 有 敬 亭 山。
  [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答案。本诗运用了反衬和拟人的写法。前两句以飞衬尽,去衬闲,以动写静,描绘出一幅格外孤寂的画面,映衬出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寂寞,仿佛万事万物都厌弃了诗人。而后两句,将敬亭山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仿佛只有敬亭山才是诗人的知己。
(二)赏析诗歌中表现的意境及涉及到的写作手法
1.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答案。诗歌中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动写静的手法。前两句诗人运用了六个意象刻画了一幅幽暗静谧的画面。后两句以动写静,夜半钟声反衬出环境的更其幽静。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和失意之感。(所抒之情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2.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答案。诗歌运用了以动写静,借景抒情的写法。诗歌中的一、三两句刻画出了一幅幽静寂寥的秋景图,情景交融,映衬出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自身的孤寂。最后一句以“枯荷听雨”来反衬环境的幽静,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稍解心中思念,特别新颖巧妙,耐人寻味。


浏览完整试题(三)赏析诗歌中涉及到的写作手法
1.旅 夜 书 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本诗运用了以乐写哀的手法,颔联写景气象宏阔,异常壮美。而诗人的处境却是异常凄惶不安,无依无靠。这样写,使得诗人颠连无告,孤凄漂泊的心境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真可谓“倍增其哀。”
2.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答案。本诗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前两句写孝文帝虚心求教、求贤若渴。“可怜”一词由褒而贬,露出作者的本意,嘲讽孝文帝“虚前席”竟是为了“问鬼神”,而不是询求治国安民之道。欲抑先扬,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更加烘托出了贾生怀才不遇的苦痛。
3.江村即事 作者: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提示:此诗描写渔民的平静生活和劳动的快乐。
答案。本诗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通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一设想,来反衬出渔民生活的平静和劳动的快乐。
第二部分,复习诗歌的题材分类
(一)咏史怀古诗歌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1) 从前两联看,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叹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首前两联抒发了作者所感受到的物是人非,人世茫茫的沧桑感。第二首前两联抒发了作者所感受到的朝代更替,变化无常的沧桑感。
(2) 两首诗中都有“使人愁”三个字,指出两首诗歌中“愁”字的内容。
答案。崔诗中的愁是思乡之愁。李诗中的愁是不满奸邪障蔽贤良,使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
(二)咏物类诗歌
第一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作品: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薄宦,小官;梗犹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1.两首诗从题材上讲都是   咏物 诗, 分析诗歌中“蝉”的不同形象。
答案。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窘迫落拓,郁郁不得志的遭遇的愤愤不平。
第二题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开迟”即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12、1.C  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三)边塞诗歌
燕歌行高适


展开余下试题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说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答案)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富于形象感。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1.(东城A)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7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②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B.“风似刀”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秋风逼人的寒意,与平沙黄尘的环境协调一致。
C.诗人追思历史之后,“黄尘足今古”一句使景物与情思紧密联系,衔接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凄清、忧伤的意境。
③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两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3分)
思想感情相同之处:                                                         
表现手法不同之处:王诗                                                     
杜诗                                            
答案1.(7分)  ①C    ②D
③思想感情:都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同情、感慨。(1分,意思对即可。)
表现手法:王诗:通过对塞外古战场黄尘、白骨、蓬蒿等具体现实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使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自然。/……杜诗:“君不见”三字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青海古战场全景;“无人收”则直抒胸臆,渲泄出怨愤之情。/使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2分,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
5.(西城A)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7分)
望 蓟 门
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祖咏:唐代诗人。          ②三边:泛指边陲。          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
①下面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而“汉将营”则暗示其是己方阵营。
B.“三边曙色动危旌”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起。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典,“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典。
②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作者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着力进行刻画的战场。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壮背景。C.“海畔云山”刻画了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③结合原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3分)
答案5.(7分)
(1)B(危,高耸)      
(2)D(不是“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而是借对壮阔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自己渴望跃马疆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诗领起所见: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等物象,渲染了战斗场景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景与情自然交融,使作者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这种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
(四)南宋爱国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展开余下试题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     ]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五)山水田园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
得分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答案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六)其它题材的诗歌举例
(悼亡诗)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①~②题。(8分)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09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