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981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1]
鄂州高中2008年10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鄂州高中2008-2009学年度高二年级十月考试
语文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商贾(gǔ) 栏楯(dùn) 恬(tiǎn)然 敛容(liǎn)
B.摴(chū)蒱 个中三昧(mèi) 迁谪(zhé) 扉页(fēi)
C.傫(lěi)然 殷(yīn)红 迸(bèng)裂 惘(wǎng)然
D.悸动(jì) 京都(dōu) 徂(zǔ)徕 暮霭(ǎi)
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窈窕 城隅 信誓旦旦 肆无忌殚
B.豆蔻 踟蹰 事必躬亲 司马青衫
C.墙垣 耽溺 糜室劳矣 信手拈来
D.訇然 磐石 鸠占雀巢 陨身不恤
3.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安能屈豪杰之流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
④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⑤即泣之三日 ⑥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⑦人皆得以隶使之 ⑧斫其正,养其旁条
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⑤⑥/②④/③⑦/⑧
C.①⑥/②④⑦/③⑤/⑧ D.①⑤⑥/②⑦/③④/⑧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焚琴煮鹤的生活,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洒。
B.参加省抗洪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后,他更是夙兴夜寐,加倍努力工作。
C.在最近十多年里,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D.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明,因为他做过彭泽令。“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脱化而来的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诗品》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文心雕龙》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C.曹操,字孟德,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三国诗人,亲身经历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对这一动乱社会的反思,对建立社会的憧憬和热情,形成“慷慨而多气”的风格,后世文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他的《短歌行》同样表现这样的风格。
浏览完整试题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普通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
“楼兰”这个名字最初出现在《史记》上。“二十四史”最后对楼兰王国作了专门介绍的,是北朝之一的周朝的《周书》。也就是说,公元前2世纪楼兰这个神秘王国突然出现在汉代的典籍上,又在公元6世纪抽身退出史官的视野。
据正史《南齐书》说,楼兰已改名为鄯善,公元5-6世纪间,在北方民族大“换班”过程中,为丁零所破,“人民散尽”。在这之前《魏书》记裁,沮渠安周西渡流沙,进攻楼兰,楼兰国大乱,国王自己“率国人之半奔且末”,王子则率部分楼兰人归顺入侵者。敦煌石窟发现的唐朝古方志《沙州都督府图注》证明,楼兰亡国一个多世纪后,罗布泊岸边仍然居住着楼兰的遗民。清代的地方志一再提起罗布泊畔的土著居民,将他们看成自生自灭的野人。当年森林覆盖率达40%的楼兰绿洲早就养育不了那样多的人口,但它的遗民仍然固守河湖水域。最后一个有权威的罗布人酋长伯克昆期康去世于1898年,他死后,固守在罗布泊岸边的罗布人就失去了凝聚力,陆续融入近代社会,最终失去了特色。
乙
公元前77年,楼兰王子尉屠耆结束在长安的人质生涯,返回楼兰继承王位。汉帝下诏,派遣一名姓陈的司马并吏士40名,前往西域护驾屯垦。
屯垦地点定在伊循。陈司马没料到这地方如此肥美:那么多的河流,那么多的湖泊,还有大片大片的灌木。安营扎寨后就是造房,他们依照汉家城池造出一座土木结构的汉城。造屋筑墙几乎全是木料,高大笔直的胡杨放倒后解成厚板,横横竖竖地组合起来,就成了楼兰人看起来颇为奇怪的房子。造城毁掉了大片树林,但这对于浩茫的罗布泊而言微不足道。此后,砍伐加速,木料的用途越来越广。
活人用,死人也用,比如“太阳墓”。陈司马的一员爱将死于伊循,他便亲领部属伐木造坟,要求所用圆木长短粗细必须一致,一座墓用了500根圆木。此时天寒地冻,墓地四周架起火堆,狂风突起,引起一场大火,成片的林子化为灰烬。疯狂的“太阳墓”使成片成片的胡杨林倒下去,黄沙在冷笑。
随着屯垦队伍的不断扩充,需要修筑星罗棋布的水渠。修渠虽然暂时换来丰收,但代价是沉重的:连续十多年罗布泊地区没降一场雨,没下一场雪;罗布泊居然一年胜似一年地消退。楼兰人确实怕了,于是选择了逃亡。
6.对甲文中加线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楼兰人”就是楼兰王国的居民,和“国人”所指一致。
B.“土著居民”和“遗民”有一定联系,但不对等。
C.“罗布人”就是居住在罗布泊畔的“土著居民”。
D.“罗布人”也就是“楼兰人”。
7.对乙文里“这对于浩茫的罗布泊而言微不足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布泊如此广大,树木又那么多,毁这点林没妨害。
B.罗布泊的林木不是因砍伐而毁灭的。
C.罗布泊水土肥美,恢复起来并不困难。
D.仅就这一次行为来说并无大碍,其隐患在于开了滥伐的头。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楼兰的灭亡是战争所致,遗民的蜕变是环境原因和社会原因所致。
B.乙文认为楼兰的灭亡是环境恶化所致,结局是逃亡。
C.《南齐书》、《魏书》、《沙州都督府图注》都证明楼兰在5-6世纪间因战败而亡。
D.陈司马的滥伐源于讲排场的心理和对环境与生存关系的无知。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朝,楼兰王国才在西域出现,同样是汉朝给楼兰埋下了毁灭的祸根。
B.甲乙两文都认为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
C.甲文把着历史脉搏,追寻出楼兰亡国灭种必然性的一面。
D.楼兰在正史记载中,存在700年左右。这样短命,有国力弱小的原因,也有环境脆弱的原因。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展开余下试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
B.乃放纵诗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D.与刘宾客齐名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4分)
③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大林寺桃花 庆庵寺桃花
[唐]白居易 [南宋]谢枋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南宋亡后,仍坚持抗击元兵,兵败后隐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写于隐居期间。
(1)白诗“觅”和谢诗“寻”的对象分别是 , ;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 , 。(4分)
(2)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诗句从某一角度试作分析。(4分)
答:
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诗经•无衣》)
(2) ,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短歌行》)
(4)大弦嘈嘈如急雨, 。(《琵琶行》)
(5)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6)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五、(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6—19题。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展开余下试题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
上一篇:
杭14中2008年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下一篇: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鄂州高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