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4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6]
广西陆川县中学12月份考试题目
  陆川县中学高一年级12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 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答卷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原班座号填写清楚。
2、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请把第1——10小题的答案填入答题卡内,其他题目请在答题卷上规定的地方作答。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稽(kuài)     栖息(xī)      句无(gōu)        孺子(nú)   
   B 暴露(bào)     资絺(xī)       譬如(bì)        鸡豚(tún) 
   C公与之饩(xì)  放赦(shè)       疾疹(chèn)      贾人(gǔ)  
   D无不餔(pǔ)      东至于鄞(jīn) 败吴于囿(yòu)   强谏(qiá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海音乐厅门前一早就门庭若市,不少市民携老带幼,翘首等待即将到来的花船。
B.这群姑娘穿上这些时装,亭亭玉立,翩然若仙,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C.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
D.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3、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致橡树》中,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于阳刚的橡树倾诉自己内心的幻想。
B.《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著名诗人徐志摩写的。
C.诗人艾青自抗日战争以来,目睹祖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蒙受深重苦难的历史,在《我爱这土地》中喷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D.地坛将作者置于永恒与瞬间、无限与有限、伟大与渺小的双重境界中,启发作者冷静思索生活的道路和生命的价值。
4、阅读下面台湾作家张晓风散文《春之针丝》中的一段文字,画线部分的语序调整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衫子有许多美丽的花为锦绣,有许多奇异的香气为熏炉,但真正缝纫春天的,仍是那一针一缕最质朴的棉线。
   ①经冬的麦子,②鹭鸶足下恣意黄着的菜花,③ 初生的禾田,④风中偶起的鹭鸶,⑤菜花丛中扑朔迷离的黄蝶。⑥无处不生的草,⑦无时不吹的风,
    跟人一样,有的花是有名的,有价的,有谱可查的,但有的没有,那些没有品秩的花却纺织了真正的春天。赏春的人常去看盛名的花,但真正的行家却宁可细察春衫的针缕。
A③⑦①⑥②④⑤                      B ③①⑥⑦④②⑤ 


浏览完整试题C ①③⑦⑤④②⑥                     D ⑤③①⑦④⑥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发生城市化的诸种弊端不断出现。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资源的仓库。只有自然作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个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产生美感。
  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诸种弊端而苦恼,但农村也非天堂。城市与富裕、文明相联系,而农村与贫困、落后相伴随,人们还是不断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而流入城市。这样,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在社会进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为实践对象、认识对象,又培育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这不单纯是个哲学问题,而首先是个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自然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应该是使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当然,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不能离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独立得到完满的解决。
5、作者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关键是(        )
A. 抑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回归自然。       B. 不断壮大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
C. 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D. 消除工业污染,制止环境恶化。
6、 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导致乡村和城市矛盾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忽视自然的审美价值。
B. 保护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的要求,更是生命自身的要求。
C. 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
D. 社会发展产生农村的城市化,这是必然趋势,也是进步趋势,然而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7、根据本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自然有了审美的价值,那它就能成为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B. 只要自然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源,就能成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C. 城市中的人如果失去了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则无异于其它生物。
D. 人的审美能力丧失和生存危机的存在,都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王真](作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
8.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宇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9.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与例句“是助王息其民者也,”相同的一项是(3分)(b )
A何厌之有。         B王道之始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王之蔽甚矣!       E浴乎沂,风乎舞雩        F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G甚矣,汝之不惠。   H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0.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3分) (             )
①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着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②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③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④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⑤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都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展开余下试题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 ②③⑤
四、
11.翻译下面的语句。(10分)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3分)
译文:                                                                  
(2)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3分)
译文:                                                                   
(3)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一)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二)(1)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2)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                        。(《荷塘月色》)
(3)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
(4)令初下,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全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土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好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壤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展开余下试题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4、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⑴“我”为什么“笑了起来”?⑵“我”为什么感到“满足”?(4分)
答:                                                                                  
15、⑴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⑵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6分)
答:                                                                                
16、阅读全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一朵花微笑”使“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6分)
答:                                                                                  
17、第⑾段中,作者说:“我从草草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⑴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⑵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5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①们长期以来对本刊②的支持,进一步③地提高本刊④的质量,更好有满足大家⑤的阅读要求,现本刊⑥拟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意见⑦已附在本期中,⑧本刊希望广大读者认真⑨地填写读者意见,⑩并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nb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陆川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