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竞赛试卷

阅读:1284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竞赛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4]
八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八年级语文竞赛考试试题  (2008  12 )
(一 二 三 五单元)   命题人:谢树仁
一 二 三(一) 三(二) 四 总分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40分)
1.完成下列成语(4分)(用楷体将所填写的字书写在括号内)
颠(  )流离    声名狼(  )   独占(  )头   不(  )一顾



   




             
2.选出加点字拼音全对的一项 (2分)
A. 寒噤 jìn    拂晓 fó     瑰宝 guì    重峦叠嶂 dié
B. 推崇cóng   要塞 sài    河堤dī     阴差阳错chā
C. 荒谬niù    愧怍 zuò    模样mú     锐不可当dāng
D. 呵斥hē    着眼zhuó    轩榭xuān   惟妙惟肖xiào
3.我国有很多民间传统节日,请你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古代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4分)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②                 
③                            ④                 
4.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人物。(4分) 
示例:潇湘馆 丫环紫鹃 葬花 《红楼梦》  人物:林黛玉  
① 曾在一天内参加过十七次冲锋,攻下敌人占领的城市;也曾因伤病困扰想到过自杀;但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用盲文写下自己没有虚度年华的人生历程。
  《                          》人物:           
②她霸道泼辣,心理变态,却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她敢作敢为,甚至不惜与有钱的父亲决裂与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她用自己的私房钱为丈夫买了“洋车”,可当她难产而死后,丈夫又只好把车卖掉为她安葬。她可鄙而又可怜的命运让人感叹不已。
《                             》 人物: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安抚、平定。这里有控制镇压的意思)
 B.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的意思)


浏览完整试题 C.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间,孩子们也没停下来。(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D.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丰收的业绩)
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北京奥运会的圣火跨越了千山万水,传遍了五洲四海。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哪种信仰的人们,都会从奥运圣火的传递中,感受到它彰显的进取精神,领悟到它承载的友谊信息,体会到它倡导的和平宗旨。“圣火”的传递,__________
A.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B.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C.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D.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7.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2分)
A.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每逢节假日,中央大街两旁的店铺,就会顾客盈门,生意葱茏。
   D.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8.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两个语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把改正后的语句写在相应的横线处。
    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我校语文组举行了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有优秀书籍推介,有学生作品展览,有生活剧表演等等。②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道理。(4分)
    语句①应改为:                                                         
    语句②应改为:                                                        
9.默写:(10分,①-⑥每空1分,⑦小题选做题,全对奖2分)
①百川东到海,                 ?                ,老大徒伤悲。
②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浮云游子意,                        。                      ,萧萧班马鸣。
④成语“户不夜闭”源自《大道之行也》,原句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⑤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成语“柳暗花明”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这个成语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原句是:“                      ,                       。”
⑥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
⑦选做题:俗语说“站得高,看得远”,古人用形象优美的诗句也同样表达过这个道理,如王之焕在《登鹳鹊楼》中说:                         ,                           ;
杜甫在《望岳》中吟诵:                         ,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参照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为任长霞写的颁奖词,为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的谭千秋老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紧扣材料,语言凝练,富有文采,不超过100字。(4分)
5月13日23时50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对德阳市东汽中学坍塌的教学楼进行搜救,当救援人员挪开一块断裂的预制板时,他们看到了头发花白、后脑内凹、被砸得血肉模糊的谭千秋老师,他伸开双臂护住 一张已被砸得变形的课桌,而课桌下,是4个已经昏迷、尚有生命迹象的学生。他们连忙将孩子救出,迅速送往临时医院抢救。
任长霞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谭千秋老师颁奖词:
                                      
                                      
                                      
11.下面是一则新闻(有删减),读后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0字以内)(3分)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今后3年,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按照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三年解决74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上目前已解决的住房困难的20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全国100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展开余下试题  廉租住房的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将拉动建筑业的发展,可以提供200多万个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使得更多低收入的家庭,特别是低保家庭能够得到实物配租,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标题:                                                          
二.文言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2—15题 
林尽水源,便有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翻译下面的句了(4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无论魏晋(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便要还家(          )
1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试想问了些什么?(提示:从提供的句子中捕捉关键信息,提三个符合情理的问话)(3分) 
①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 避秦时乱                                                          
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5.用原文填空回答问题:桃花源极富神秘感,一是很难发现,在“              ”处“          ”的小山口内;二是找不到,明明“                              ”,却“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词语权变之妙》回答16—21题(13分)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                     ”的箴言。真是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展开余下试题……                                                        (作者:马挺生)
16.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2分)                        
17. 文章使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请用横线标出表示总领的句子;用曲线标出提示分说的句子(2分)
18.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2分)
                                                                                     
19.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求墨者调整后的词语顺序是:
“                        ”(2分)
20.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3分) 
                                                                                        
                                                                                       
21.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不留徐文长。)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根据两人的意思,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用标点断句。(2分)
    朋友的意思是: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徐文长的曲解之意是: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二)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完成22 --25 题.( 12 分)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竞赛试卷
相关:关于“八年级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