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00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6]
赛德国际学校学校2008年秋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赛德国际学校2008年秋中期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将答案填写在答案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恤(xù)  攒射(cuán ) 伶俜(pīng)  夙兴夜寐(sù)
B 踟蹰(chú) 喋血(dié)   机杼(zhù)   桀骜不驯 (ào) 
C 偌大(ruò) 菲薄(fěi)   磐石(pán )  长歌当哭 (dàng)
D 采掇(duō) 穴罅 (xià)    铿锵(kēn)   如椽大笔(yuán)
2 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寥落  幽暗  和霭  言笑宴宴
B 慷慨  彷徨  贿赂  断壁残垣
C 黯然  落寞  譬如  信誓旦旦
D 偕同  陨落  浸渍  鼓瑟吹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    
B.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闻过则喜,不然,他会跟你翻脸。    
C.他是学雷锋的老模范了,十几年来,光在路边信手拈来的螺丝钉就有三大筐。    
D.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殿堂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B.黄河在东进的路上造成了广阔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平原,给黄皮肤的中国人留下了栖身之地。
C.手机天天随身备用,使用频率很高,使用过程中难免不进水,不摔落,因此该多懂些维修知识,如遇不测,可减轻损失。
D.宁夏“五一”旅游黄金周不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上,由于加进了有益的公益活动,赋予旅游以崭新的意义。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6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浏览完整试题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5.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6.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文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9分,每小题3分)
武昌九曲亭记①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之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秦名鄂县。三国吴主孙权曾迁都于此,改名为武昌。   ②陂阤:起伏不平的样子。③褰:提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                迁:迁居
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幅巾:用幅巾裹头
C.然将适西山                  适:到、往
D.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好客而喜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行于松柏之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有废亭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B.予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第II卷(120分)
四.(27分)
11.翻译(10分)
(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5分)
(2)把下列课文文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分)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分)
12.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作者:吴融)


展开余下试题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作者: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填空。(9分,每空一分)
(1)爱而不见,             。   (2)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 
(3)腰若流纨素,______。  (4)               ,池鱼思故渊。
(5)___,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6)         ,可以无悔矣。
(7)忧劳可以兴国,                  。
(8)苏洵是      (朝)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有作品集《      》行世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一夜昙花   (作者:张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魂,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沉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花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立,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只一个。过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周围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的夜里,它的笑容已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中的无法回转与挽留。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知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晚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梦幻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4.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作者为什么感到心满意足?(4分)
15. “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的含义是什么?(4分)
16.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六.(15分)语言表达
18.根据要求,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景物描写。(不少于50个字)(5分)
   杏花    春雨    江南
19.“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请你仿照这两句诗另写两句,要求语意明确,有一定的哲理。(4分)
20.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湖中,轻波柔浪,那是水在流动。②山上林木葱茏,四季常绿,山在流动之中,将浓浓的绿色向湖中倾泻。③岸上,峰峦起伏,那是山在流动。④湖中千岛错落,水环岛转,水在流动之中,又将浓浓的绿色拥上岛峰。⑤于是,你会觉得那流动的既是山、是水,更是弥漫在山水之间的绿色。⑥走进微山湖风景区,你会强烈地感到你进入了一个流动的世界。
21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近日, 中国楼市异常低迷,各省市政府出手欲激活楼市,根据漫画概括其寓意(3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小盒子捕捉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里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能插进猴子的前爪,只要猴子抓住坚果不放,其爪子就抽不出来。这样,它要么放下果子,继续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抓紧果子,等着被收拾。
请你根据对上述材料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赛德国际学校2008年秋中期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第Ⅰ卷(一、二、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II卷(120分)
四.(27分)
11.翻译(10分)
(1)                                             
                                               (5分)
(2)①                      (2分)②                         (3分)
12.(1)                                                                   
                                                                        
                                                    (4分)


展开余下试题(2)                                                                                     
                                                                           
                                                   (4分)
13.填空。(9分,每空1分)
(1)                        (2)__       ____
(3)__   _     __     (4)                      
(5)____       __     (6)                    
(7)                          (8)       《       》
 五.14.                                   
                         (4分)
15.                                  
                         (4分)
16.                                   
                               
                         (6分)                                                                                             
17.                                   
                         (4分)
六.18.                                   
                               
                                                            
                                                (5分)
19.                       (4分)
20.                       (3分)
21.                      (3分)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赛德国际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