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71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1]
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语 文 试 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B.旁逸(yì)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C.涸辙的鱼(hé):在水干了的车辙里的鱼。涸,水干了,枯竭。
D.难辞其咎(liù):难以推卸罪责。咎,罪过。 
2.下面句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等惊慌        之后,大家都        得像老虎似的,谩骂并        起熄灯的人来。
A.①平静②恼怒③追问                 B.①抚平②气愤③追赶
C.①平息②愤怒③追究                 D.①停息②生气③追随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③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④他身材很高大;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④③①②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杜工部的诗中,通过一个“赴”,把那里的山势写活了。
B、周庄正举办旅游节,是古镇一个盛大的节日。
C、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D、尽情的美的欣赏 ,已使我从虚无缥缈而隐隐约约的梦境中几乎彻底地解脱出来。
5.下面是陈毅为鲁迅先生逝世所写的挽联,其上联的次序打乱了,重新排列正确的是(      )
上联:①懂得进退攻守  ②要打叭儿落水狗  ③岂仅文坛闯将  ④临死也不宽恕
下联:莫作空头文学家    一生最恨帮闲      敢于嬉笑怒骂    不愧思想权威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B.《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C.《茶馆》选自《老舍文集》,全剧共三幕,我们所学为第一幕。
D.《一厘米》选自《毕淑敏自选精品集》,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二、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7——9题。
                                      不为什么而读
①你看到本文的题目也许会感到奇怪。大凡人读书,都是为了求知需要和感情上的满足,因此谈论读书的文章都教人读好书,提倡有目的地读书。这“不为什么而读”似乎不近情理,但这里说的也许不无道理。


浏览完整试题②知识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有触类旁通这样一种机制,行为心理学上叫做“突然诱发”或“偶然诱发”。甲 乙 他们都“不为什么而看”苹果落地、不滚的;但收到了比有心要看什么更大的效果,这和“不为什么而读”却能得到意外收获的机制相同。
③这是说日常生活中的触发,再说“不为什么而读”却从书中得到了益处的轶事。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拍摄过一部著名的影片《大独裁者》,是讽刺希特勒的,其中把希特勒变形为理发匠,希特勒耍动着地球仪,象征这个恶魔征服世界的野心,这些都是很富匠心的精彩场面。据卓别林自述,他一次在旅行中偶尔翻一本杂志,看到一篇讽刺小品,其中写一个理发匠因为技术不佳,用一个皮球在家里练习刮胡子,一边转动皮球,一边用刮刀在球上刮。这篇无意中读到的小文章给了他启发,在拍片时才有了上面这些精彩镜头的灵感。
④有句谚语叫做“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知识和智慧这玩艺,有时确实常在你并不存心追求它的时候进入你的记忆库,一旦碰上时机,突然触发,就能比你有心去找寻它们还管用。
⑤大部分时光,读书当然要讲求目的,要潜心于你所学的专业;但是,不等于读任何书都必须怀有功利目的。与本身业务无关的书也应该读,兴趣越广泛越好,不要在一棵树上拴死。有些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不读书就感到是苦事,有些人把读书当作疲劳工作中的一种休息,并不是读一本书就预先想定读它要派何种用场,即“不为什么而读”。但日积月累,确实可以长知识、广见闻、有收益的。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正是在为什么目的而读,为一个广义的人生目的而读。这大概就是“开卷有益”的话头吧!
7.同“‘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正是在为什么目的而读”原意不一致的是(        )
A、“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是为一个广义的人生目的而读。
B、“不为什么而读”其实是为长知识、广见闻、多积累而读。
C、“不为什么而读”往往会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D、“不为什么而读”是说不管读什么书都不必怀有功利目的。
8.文中甲、 乙两处填入哪两个句子才能使上下连贯(        )
①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
②牛顿看到苹果下坠,突然悟到了地心吸力,乃至发现了万有引力。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
④瓦特看到水沸腾冲动壶盖,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下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提出论述的内容,第②③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④⑤两段在②③两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B、文章用牛顿、瓦特、卓别林等事例证明“不为什么而读”却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
    C、文章引用谚语“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证明:凡是并不存心追求知识和智慧,一定能因“突然诱发”而得到意外的收获。
    D、“不要在一棵树上拴死”这一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读书越广泛越好。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0——12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B.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11.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本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第Ⅱ卷(共84分)
注意事项:答第Ⅱ卷时,用钢笔或圆珠笔将试题答案和作文全部做在答题卷上
四、(12分)
13.按要求默写填空。①②小题任选一题,③④⑤题必做。。(4分)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中“                         ,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出了情爱坚贞,至死不渝的爱情。


展开余下试题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反复叩问和思考之后的顿悟。
③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十则》)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一经:指依靠精通经书,通过考试及第后做官。起,做官。
B.干戈:古代两种兵器,这里泛指所有兵器。
C.零丁:孤苦的样子。
D. 丹心:赤诚的心。
②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首联写自己明经入仕,率兵勤王,写出了当时的国家局势和个人心境。(      )
B.颔联运用比喻先写个人成了亡国孤臣,无所依附,再写国家“破碎”的情势。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
C.颈联巧用地名写出了自己在惶恐滩头面对死亡的“惶恐”和“零丁”。(       )
D.尾联是千古名句,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
五、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19题。(19分)
黄山绝壁松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5、文章从哪两方面描写绝壁松生长的恶劣环境的?(4分)
                                                                           
                                                                           
16、哪些语句描写绝壁松的形态、情态的?用原文回答:(3分)
                                                                           


展开余下试题                                                                           
17、黄山绝壁松为什么能在石峰里生长?(4分)
                                                                           
                                                                           
18、根据语境,在第⑧段中“……”处续写两个比喻句。(4分)
                                                                           
19、为什么说“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4分)
                                                                           
六、(53分)作文:略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D    2、  C  3、  D  4、   C   5、   A   6、   A  
二、 (共9分,每小题3分)
7、   D   8、   D   9、   C  
三、(9分,每小题3分)
10、   C  11、   A   12、   D   
四、(12分)
13、 略
14、①      B     
②略
③ A、    √   B、    ×   C、    ×   D、   √    
五、(19分)
15、(1)没有土壤,缺少养料;(2)与风霜雨雪等恶劣的自然斗争。
16、形态: 如  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情态:如  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17、(1)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2)它具备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的强者品质。 
18、略
19、绝壁松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
六、略 (220.197.35.48)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九年级(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