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3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6]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练习卷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雾霭(ǎi)  饥馑(jǐn)   炫耀(xuàn)  沐猴而冠(guān) 
B.罗绮(qǐ)  倾圮(pǐ)    哂笑(shěn)  义愤填膺(yīng) 
C.休憩(qì)  强劲(jìn)   翘首(qiào)  蓊蓊郁郁(wěng) 
D.漪沦(yī)  谥号(yì)    铿锵(kēng)    杀一儆百(jǐ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亵渎        弥漫        寒喧        穿流不息 
B.佝偻        慰籍        证券        走头无路 
C.踟蹰        枷锁        羸弱        轻歌曼舞 
D.厮杀        毕竟        耗废        按部就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浏览完整试题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5.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6.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7.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展开余下试题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①“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送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2分) 
②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③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2分) 
                                                                          
                                                                      
13.在横线上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下句。(6分) 
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⑶令初下,群臣进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⑷我打江南走过,                                            。(郑愁予《错误》) 
⑸既东封郑,                    ,                      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7题 
夏感 
梁衡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升腾,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3)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展开余下试题14. 文章第1自然段是一段景物描写,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5分)
答:                                                                                (不超过20个字) 
15. 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5分) 
答:                                                                                        (不超过30个字) 
16. 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写道“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6分) 
答:                                                                
17. 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写道:“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呢?请你阐明理由。(6分) 
答:                                  
                                      
六、(四个小题,共16分,每题4分) 
18.下面是一首题为《门》的诗歌。请在横线上补写有关诗句。要求想象合理,或与相关句子一致。(4分)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①                                , 
②                                ,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勤劳把贫困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③                                  , 
④                                  。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          ,          ,          ,          。 
①活泼伶俐地在我的周围翩翩飞舞一阵 
②像一片小小的雪花 
③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④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 
A.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20.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高一语文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