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93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3]
二〇〇八学年第一学期上海奉贤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二〇〇八学年第一学期
奉贤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2008.12
命题教师 : 石志荣 徐 琼 孙赤婴
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14分)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之关键
①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体现着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并且,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西语folklore所指,为一种“落后”的“遗留物”。相反,较之以物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内容自然圆融的哲学指挥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②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相关普查、保存和申遗工作有序展开,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也陆续完成。但不能不看到,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照射日常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更充分的张大与发扬。其间,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特别是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尤其掩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汩没了其作为“人本文化”与“生存文化”的丰富内涵。而这显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此类文化须特别注意“情景要素”的呈现不相一致。
③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天的人也无从经由亲身的体验与了解,成为其自觉地传播者与践行者。可事实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要传承发展,其存续的关键恰恰取决于它能否融入大众生活,能否成为今人滋养精神丰富心灵的资源与准则。基于这样的事实,如何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解剖其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码(culturalcode)”,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掘其多重的价值,实在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④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而在人文感化价值这一方面则无形而有力,每个人都感受得到,尤可用为传承与推展的途径。因为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这种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气性的濡染与知识的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由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不断生发与完善,最终成为中国人历史延续感与情感认同感的持久来源,当然,也是这个地球上其他人认识与界定中国的鲜明标识。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还有北京寻常街巷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都不外在于这种文化,相反正根基于这种文化。它长大了这种文化的当代性,并很好地凸现了其乐利人群、和谐社会的美好品性。
浏览完整试题
⑤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大到有选择地使之进入社区技能培训与兴趣学习,进入新农村与新城镇的建设,小到落实于邮票等设计、原生态音乐秀的创意,还有年节文化的发掘与营造(当然,要注意避免盲目功利的胡乱开发和任意改篡),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以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远大的慧命。
⑥譬如中秋节,是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节,除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外,民间还有烧斗香、点塔灯等习俗。如就地域论,则河南浙江有赏菊与观潮之异;贵家平民又有结锦台榭与争占酒楼之别。古今异代,时地条件所限,今人自无须将这些一一复现无阙。但部分的演示与习熟,尤其是知识的了解与细节的体察却非常重要。有了具体的了解和体察,人就会在时光迁流中,体验到一种中国式的对生命聚散的珍惜,就会明白金风荐爽、银蟾光满的意象背后,原有着怎样丰富深厚的人文积聚。这样,它就不会像人所担心的,变成美食节或购物节。推而言之,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这样体贴周到的认知,切境入情的推展,它就能改变这种文化消亡严重、保护缺位、传承困难和技艺灭绝的窘境,从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既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凸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⑦当然,为达成这个目标,真正使传统与当下经由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展融为一体,还需要从其它方面作努力。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转播热心,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地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站略的高度。没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则一切的呼吁与强调,终将不能奏效。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 第②段中“提纯式”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就是指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巧、手工制作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较之经典文化,更具有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
C.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中国人历史延续感与情感认同感的持久来源。
D.认识与准确把握,做好传承工作,就能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远大的慧命。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当下保护与发扬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我们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与努力?请概括之。(3分)
① ② ③
4.根据文意,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5.根据第五段的阅读,请举一实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地传承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文中所用事例不要重复)(4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12题(23分)
故 乡 永 在
⑴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至今村里还未曾完全开化,还敬畏着两种东西:一官,二书。所以,有写书的我和当村长的他在,短期内,石碾是不会被“请”走的。
⑵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贫乏,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延续着我们的生命。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⑶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之所以用“挂”而不是用“口”,是因为它虽然叫钟,却没有钟的模样,只是一块完整的铸铁,悬挂着,一有硬物敲击,便传出钟的声响。
⑷但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
⑸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钟声一响,人们出工;从那一刻起,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就结束了,而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的“社会主义”劳动。
⑹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歉收,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所以,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此而敬重它,信任它。
展开余下试题
⑺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⑻钟是特定历史的见证。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⑼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⑽母亲虽然身在平原、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停留在过去,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⑾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⑿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所以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⒀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⒁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⒂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虽然我多么不希望失去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但我还是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的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⒃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⒄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⒅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
⒆是啊,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就是永在的故乡了啊!
(《羊城晚报》2006-10-13)
6.第⑽段中所说的“仲夏”是指农历 月。(1分)
7.第⑵段中划线句“承载着生命的记忆”指的是 。(2分)
8.作者说在故乡钟是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这是因为 。(3分)
9.第⑹段中,作者在回忆“那个时代”时,既有对 的肯定,又隐含了对 的鞭挞。(4分)
10.对本文理解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作者虽然感到物质贫乏,心里还是安稳充实。
B、那个时候,钟声就是下地工作的命令,因此人们就敬重它,信任它。
C、本文对母亲的描写生动传神,目的是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孝顺。
D、作者与村长的冲突源于对故乡内涵的理解差异,对村长做法不理解。
E、本文语言平实感人,运用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感情真挚深沉。
F、本文主要通过对故乡前后变化的对比,体悟到父母的坟茔就是故乡。
11.完成下列表格中对作者感情发展脉络的梳理。(3分)
感情发展脉络 内 容
①
② 忧 伤
③ 解 脱 认识到了“故乡永在”
12.结合你的生活阅历或阅读经验,说说乡愁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民族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请以正楷书写。]
13.(1) ,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
(2)万里归船弄长笛, 。 (黄庭坚《登快阁》)
(3)顺风而呼, , 。 (荀子《劝学》)
(4)醉里吴音相媚好,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悍吏之来吾乡, ,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6)君子之交淡如水, 。 (《庄子》)
(7)桃李不言, 。 (《史记•李将军列传》)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
【中吕】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 ① ,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 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 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4.“阿房舞殿翻罗袖”化用了杜牧的《 》中的句子。(1分)
15.下列关于以上两首元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吕”是这两首元代小令的宫调名,“卖花声”则是曲牌名。
B、“不堪”,是因为“物是人非”,繁华逝去,只剩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
C、“伤心”,是因为“生民涂炭”,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牺牲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展开余下试题
D、两首元曲都善用典故,对项羽、孔明等英雄人物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16.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划线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朱竹君先生传
①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③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论事,磨砺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④余南归数年,闻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传》,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时于其间属文( ) (2)所欲著书皆未就( )
(3)因昌平陈伯思 ( ) (4)皆高才耽酒( )
18.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称述人善,惟恐不至 (2)幽险皆至
(3)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4)先生以文名海内
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2)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20.文章第②段描写了朱竹君与亲朋友生的交往,体现了朱竹君 、 的性格特点。(2分)
21.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朱竹君先生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醒 心 亭 记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上一篇:
连云港市(苏北四市联考)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下一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二〇〇八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