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89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1]
四川省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绵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毒奶事件过去一个月后,三聚氰胺再度惹祸。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又发现香港超市中的大连产“佳之选新鲜鸡蛋(特大装)”,验出超标88%的三聚氰胺。香港专家随即表示,鸡蛋内发现含有三聚氰胺极有可能是饲料被故意添加三聚氰胺所致。因为鸡不断进食含三聚氰胺的饲料,三聚氰胺会残留体内,甚至聚积在鸡蛋中,估计饲料中的三聚氰胺含量“绝不会低”。这一推断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动物营养专家的肯定。日前,广东饲料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三聚氰胺废渣变身后的假蛋白添加剂一一“蛋白精”,在饲料行业内生存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年,其覆盖的范围可能已经波及到部分养殖业。
国内动物营养学专家分析,三聚氰胺添加到动物饲料,与掺入奶粉中的目的相同。蛋白质含量高低是判断动物饲料营养性最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检测蛋白质含量通行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即测定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中氨基酸含氮量通常不到30%,但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因此,在饲料或食品中添加这种化学物质,其含氮量立即大幅上升,从而蛋白质含量虚高。事实上,三聚氰胺毫无营养价值。不仅如此,由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第三卷),对三聚氰胺有如下描述:“长期或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肾发生作用。” 
“蛋白精”在饲料行业中的作用,业内专业地称之为“调蛋白”。即在饲料或原料中蛋白含量低于标准时,通过加入“蛋白精”,提高虚假蛋白含量降低饲料成本。资料显示,2007年国内三聚氰胺有效产能76万吨。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化工废渣流入饲料行业作假,尤其是在近年鱼粉、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饲料生产企业和原料供应商纷纷寻找新的蛋白原料替代物,降低成本。三聚氰胺的废渣借此机会以“蛋白精”的身份混入各种原料中,提供虚假蛋白含量。
“不需要生产程序”,江苏某“蛋白精”供应商告诉记者,从化工厂流出的三聚氰胺废渣不需要添加任何成分,唯一的工序就是分装,然后换成“××生物蛋白精”的名字后,就可以非法地进入一些饲料厂的生产车间。该供应商介绍,“蛋白精”的供应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饲料行业,牛羊饲料、禽饲料、猪饲料和水产饲料都或多或少地混有“蛋白精”。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饲料成品中,通过豆粕蛋白源提高一个蛋白含量的成本大约在80—110元,1吨饲料中加入3.5公斤的“蛋白精”就可以提供一个虚假蛋白含量,其成本只有10—15元,1吨饲料中一个假蛋白就降低成本70—90元.
目前,我国仅有饲料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检测标准,但没有饲料中含有三聚氰胺的含量标准。直到2007年6月14日,农业部发布实施了《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测定》,该标准中规定了测定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两种方法,并对两种方法可检出三聚氰胺的最低定量作了认定,分别是2.0mg/kg和0.05mg/kg。据介绍,我国对饲料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标准也只是推荐性标准,意味着不需要作强制检测。目前,农业部正在紧急制订饲料的三聚氰胺含量标准。
5.从原文看,下列对三聚氰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毫无营养价值,长期或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肾发生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B.在饲料或食品中添加三聚氟胺,其含氮量会大幅上升,蛋白质含量虚高。
C.提高一个蛋白含量,添加三聚氰胺远比通过添加豆粕蛋白源的成本低。
D.所谓“蛋白精”实际就是三聚氰胺的废渣,这是一种假蛋白添加剂。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产自大连的鸡蛋在香港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后,多数专家怀疑是鸡饲料中被加入过量三聚氰胺。
B.业内人士称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的历史已有五年时间,覆盖的范围已经波及到部分养殖业。
C.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被业内认为主要来自于化工厂废渣,经过简单的生产程序流入饲料行业。
D.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国际通用的凯氏定氮法能更加有效地检测三聚氰胺含量。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添加到动物饲料,与掺入奶粉中的目的相同,即提高虚假蛋白含量,赚取更大的利润。
B.三聚氰胺惹祸的事件表明,国际上通行的凯氏定氮法作为检测产品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C.鱼粉、豆粕等饲料原料虽然价格昂贵,但作为蛋白源,它们能转化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蛋白质。
D.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凯氏定氮法三管齐下,可以有效地检测三聚氰胺含量。
二、(9分,每小题3分)
5.C(混淆概念。通过添加三聚氰胺并没有提高蛋白含量)
6.A(B.变推测为肯定,原文有“至少”“可能”字样;C.与原文“不需要生产程序”矛盾;D.无中生有,原文无据)
7.D(原文无据)
(四川省德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来自俄罗斯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使普通的劣质木材变得像石头甚至像钢材那样坚硬。 
    据沃罗涅什州政府工业、运输及技术革新管理总局副局长戈尔曼-舒金称,该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新年即将来临时向人们献上了一份厚礼。利用他们的这项新发明,我们可以将被人们一度看作是劣质材料而弃用的各种木材加工成为坚固耐久的现代化建筑材料。 
    舒金还对此项新发明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说明:首先将普通圆木在6个大气压条件下在一种特殊溶液中浸泡15分钟,这样会使这些圆木变得柔软而容易加工;然后对浸泡后的圆木同时进行烘干和模压。在经过上述程序后,这些圆木便根据需要被加工成形状各异的建筑材料,其强度和韧性远远超过珍贵的橡木。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商业潜力的生产秘密,发明者们并没有向外透露有关圆木浸泡溶液配方的任何消息。 
    据舒金表示,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已经通过实验成功获取了如石头般坚固的木料,下一步,科学家们还会将加工出强度和韧性胜过钢铁的木料。 
    另外,舒金并没有明确说明该院科学家们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但他同时指出:“我们向来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的木材(如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今后将不再受人冷落,我们的新发明能够使它们获得比其它贵重木料更加优质的性能”。
5.下列对“俄罗斯祆罗涅什林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的发明’的作用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使普通的劣质木材变得像石头甚至像钢材那样坚硬。
    B.是俄科学家在新年即将来临时向人们献上的一份厚礼。
    C.可将弃用的劣质木材加工成坚固耐久的现代化建筑材料。
    D.能让我们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等。
6.下列对新发明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先将普通圆木在6个大气压条件下的溶液中浸泡15分钟,以使其变得柔软而容易加工。
    B.对浸泡后的圆木进行烘干和模压之后,便将圆木根据需要加工成形状各异的建筑材
料。
    C.这项发明能使普通圆木的强度和韧性远远超过珍贵的橡木,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D.这项发明的关键是发现了圆木浸泡溶液的特殊配方,以及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条件。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项新发明能够代替钢材,将使普通木材和优质木材大大增值,将使钢铁企业受到威胁。
    B.由于巨大的商业利益,发明者们不可能向外透露国水浸泡溶液配方,其他人也无法获得配方。
    C.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已通过实验成功获取如石头般坚固的木料,今后将加工出强度和韧性胜过钢铁的木料。
    D.由于这项发明十分困难,舒金认为该院科学家们还未决定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了专利。
二、(9分,每小题3分)
5.C(A项,是作用,但不是本质上的作用;B项,”献上了一份厚礼”算不上是作用;D项,也不是本质上的作用)
6.A(缺少“特殊”这一关键限制语)
7.C(A项,无法推出“能够代替钢材”的结论,也没有“将使钢铁企业受到威胁”的信
息;B项错在“其他人也无法获得配方”。通过技术转让或自己发明均有可能获得配方;
D项,从原文“舒金并没有明确说明该院科学家们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了专利”推不出“该院科学家们还未决定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了专利”的结论)
(四川省成都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城市文脉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城市文脉就是他的基因。城市的文脉,指的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一切显性或隐性的东西。显性的东西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隐性的东西则是指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作为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一个城市的魂,一个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
    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文脉的集中体现。早在20世纪60一7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就在重申“场所精神”概念的同时引入了“时间维度”,提醒人们关注城市建筑的历史延续和人文价值。,在城市中,建筑形式转化为一个地点的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对事物的共同记忆,通过建筑语言的抽象化过程呈现出来,使记忆事件本身与都市建筑


展开余下试题一起构成了场所精神,并成为都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积淀成为需要后人加以善待的
历史文脉。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如果对于城市的文脉没有能够合理的继承与发展,就会出现
文脉的断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筑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失语”现象:忽略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反映;建筑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对
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精神的阐释。
    基于此,建筑设计应从诸如“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走出来,去关注建筑在城市中设计开始的本源,去关注城市文脉,站在更广泛的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寻找具有真正创意的、显现城市生命活力的建筑答案。有学者给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好建筑”的六条标准:秩序和统一、表达、完整性、平面和剖面、细节、整合。这六条
标准实际上就是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角度间接反映“文脉”。
    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本身也具有文脉,而它本身也是更大范围内的文脉的体现。城市文脉的传承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更是要使城市充满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造出高品位的、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要。我们看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独有的中国传统特色正悄然逝去,越来越多的历史遗存,正在被同质化、工具化、平庸化,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城市文脉的延续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                                                  (文章有删改)
    5.下列关于“城市文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及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留存的历史积淀,是
    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并区别于其他城市。
    B.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建筑,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传承历史或
    表现城市文化的角色。
    C.城市的景观、建筑形式甚至市民生活都与城市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
    是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
    D.秩序和统一、表达、完整性、平面和剖面、细节、整合,“好建筑”的这六条
    标准实际上就是城市文脉的内涵。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阿尔多罗西在提出“场所精神”概念的同时引入了“时间维度”,提醒人们对
    城市建筑的历史延续和人文价值予以关注。
    B.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的阐释,使得
    建筑失去了文脉,无法成为城市的灵魂。
    C.城市文脉的延续是必需和重要的,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脉
    的延续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
    D.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站在更广泛的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设计开始
    的本原,从“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摆脱出来。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脉的传承并不只是为了怀旧,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保护文脉更需要
    保持传统文化底蕴,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环境。
    B.建筑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是因为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对城市
    文化内涵的反映。
    C.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应当具备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延续和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
    精神需要的人性化空间。
    D.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底蕴,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却是当今
    飞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5.D(以偏概全。六条标准“是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角度间接反映‘文脉’”不是城市文脉的内涵
6.D(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重申‘场所精神’概念”,而不是“提出”。B曲解原文,“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而不是建筑是城市的灵魂;C“无法避免”违背文意。
7.B(强设因果。“忽略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反映”,是建筑失语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
(四川省自贡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热浪一阵比一阵热,飓风一场比一场猛,海平面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地球暖化对人类发出的警告。但科学家指出,地震频发也与地球变暖有关。 
据加拿大新闻社报道,加入全球暖化争论的最新科学学科是地质学。一些地质学家解释说,气候暖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这将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引发极端的地质事故,其中包括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一立方米冰的重量接近一吨,而一些冰层的厚度会超过1000米。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吴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种效果:他用拇指压着足球,当拇指抬起,对球的表面压力除去之后,足球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地球两极这些厚冰层像拇指按压地球一样,给地球带来大量的压力,压制住地震的发生,但在它们融化之后,便会引发地震。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下,就会形成海啸。当然,对地球来说,由于地壳非常坚硬,这个恢复原状的过程相当缓慢。比如,目前,加拿大东部偶然发生的地震,其实与一万多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河期的反弹有关。南极洲及格陵兰积雪的融化也会有相同的影响,但过程将因温室效应而加速。 
帕特里克•吴还表示,冰层融化后,重新液化的水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增加海底所承受的重量,而这也可能对地层深处的板块造成影响。 
地壳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敏感,之前已有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修建大坝后,大坝拦截而成的水库水量增加,引发地震。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火山专家阿兰•格拉比尼尔表示,当他发现加州海岸的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有关时,一开始还有些怀疑。可是,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的这种联系尤其明显。他说:“冰层融化,地壳的负载减轻,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的岩浆就更容易喷出来,这就是火山。” 
英国地质学家比尔•马奎尔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指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着地震、火山喷发和灾难性海底滑坡发生的频率。这种现象已经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而且证据显示,它正再度发生。”
5.下列各项中,对地震频发与地球变暖有关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气候暖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这将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引发极端的地质事故。
B.地球两极这些厚冰层像拇指按压地球一样,给地球带来大量的压力,压制住地震的发生,但在它们融化之后,便会引发地震。


展开余下试题C.冰层融化后,重新液化的水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增加海底所承受的重量,而这也可能对地层深处的板块造成影响。
D.修建大坝后,大坝拦截而成的水库水量增加,引发地震。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立方米冰的重量有一吨,而一些冰层的厚度会超过1000米。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
B.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吴用拇指按压足球的例子,生动解释了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从而引发地震的原理。
C.地壳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敏感、更脆弱,之前已有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D.有地质学家证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着地震、火山喷发和灾难性海底滑坡发生的频率。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学成为了加入全球变暖争论的最新科学学科,因为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从而将引发极端的地质事故。
B.科学家通过资料研究,发现了地中海地区的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的明显联系,这从一角度说明当前地震频发与全球变暖有关。
C.冰帽融化后,重新液化的水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增加海底所承受的重量,替代了冰帽压制地球的压力,因而兴支使地壳的负载减轻。
D.地球两极的冰层如果因地球暖而加剧融化,将引发空难性的后果,因此,当务之急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二、(9分,每小题3分)
5.D(修建大坝引发地震与地球变暖无关)
6.B(A“有一吨”错,原文是“接近一吨”;C“其实”错,原文是“可能”,“更脆弱”错,原文无此信息;D“证实”错,原文是“证据显示”)
7.C(原文无此信息,推论错误)
(四川省达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许多古建筑,何以能千年不遭雷击?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当今的科学界。相反,将古建筑装上避雷针,反而更易招来雷击。其实古建筑避雷,是风水理论和阴阳学说的巧妙结合,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的有机结合。
由建筑物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自然消雷,使建筑物周围大地与云层间雷电大量消失,雷电被吸引到周围的凸尖物体上;而绝缘避雷,则使建筑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来实现消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一个推论。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电击毁。自然消雷与雷击选择性,都是由于地面凸起物在雷电场中产生的电晕电流而存在。一般而言,自然消雷能力强,雷击选择也明显,但在保护古建筑不遭雷击上,都必须借助于古建筑良好的绝缘性。
基于雷电现象和摩擦起电的认识和探索,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也就是说,从对雷电现象的认识水平来看,中国古代实现绝缘避雷是可能的。
五台山古建筑,从使用材料看,主要有纯金属、木材和砖石三类。纯金属建筑,如铜殿、铜塔等,与自然融为一体,其防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木构和砖石建筑,从结构上讲,主要包括台基(地基部分)、墙体和顶三部分。台基是基础部分,所用材料有砖石、灰浆(成分为白灰、糯米、白矾等)、木材和小夯土灰等。从导电性能上说,这些材料都是绝缘和近似绝缘的。从构造上说,这种选料与制作十分讲究的基础工程都具有防潮、防腐、防震等功能,水更不易侵入。因此,整个地基部分就是一个良好的绝缘体。墙体的主要材料为木材、砖石、灰浆、油灰(成分为面粉、白灰、烟子、桐油等)、砖灰、麻、油漆等,都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从工艺和构造上讲,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并能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顶部的材料为木材、瓦、油漆、金属等,除金属外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另外,比较讲究的建筑物表面部分基本上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和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从整体上看,五台山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若不遭破坏,是不易着雷的。同时,五台山古建筑群有着良好的通风透气环境,使得古建筑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不遭破坏。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与所处环境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的相辅相成,使得五台山古建筑群不仅处于弱电场中,而且本身电阻较高近似于绝缘体或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绝缘体,使得雷击的主放电过程不会在建筑物上产生,从而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不过,绝缘避雷最典型的例证,当属太原双塔。太原双塔落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是明代砖构建筑的优秀之作。底平面八用形,内部空心式,各13层,高均在54.7米以上。塔身为全砖石结构,仅在各层角檐装有一根桃木。太原双塔地处太原高地,周围环境的自然消雷能力有限,本身也仅有高耸的尖顶及各层出檐具有一定的但又远不足以避雷的自然消雷能力,其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高地,地质干燥,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与五台山类似建筑一样或更甚,在雷雨天近似于绝缘体,耐雷水平很高,实际上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
-----选自《中国科技十二讲》
5、对五台山古建筑群能绝缘避雷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五台山古建筑的通风透气环境良好,使古建筑群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没有遭破坏,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B.五台山古建筑群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其顶部使用的材料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
C.五台山古建筑使用的材料有纯金属、木构和砖石三类,这些材料都是绝缘或近似绝缘的,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
D.五台山古建筑群建筑物的表面部分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或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6.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自然消雷,是由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它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从而来实现避雷的。
B.绝缘避雷,强调建筑物本身应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不过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击毁。
C.太原双塔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D.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来实现避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共同点。
7.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各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