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133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3]
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
语文必修④第二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4分7=28分)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珠玑jǐ 罗绮qí 叠巘yàn 千骑jì
B螺髻jì 堪脍kuài 搵泪wèn 乍暖zhà
C骤雨zòu 经年jīng 楚天cǔ 那堪nǎ
D纶巾lún 樯橹qiáng 华发fà 酹江月lèi
2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浪淘尽(冲刷) 千古(千年) 风流(有功绩有文采)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英俊奋发)
C樯橹灰飞烟灭(桅杆和摇船的工具)
D赢得仓皇北顾(向北回头看)
3下列表述不正确却的一项是( )
A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歌曲歌唱的民间小调,叫曲、杂曲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府或诗余等。词牌不等于题目。
B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叫阕。阕是音乐终了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单阕或多阕的。
C词起源于隋唐,从民间逐渐转为文人创作,全盛于宋代。词史上先后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
D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道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慢词指的就是长调。
4下列划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_是一种静谧和悠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从容和豁达。⑵她梦想着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_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⑶市电视台花巨资购进最先进的电视转播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_性。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陈设 实效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指头春意闹 陈列 时效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陈设 时效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指头春意闹 陈列 实效
5.下面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际花样滑冰大赛上,轮到中国选手出场了,大家屏住呼吸,赛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B他看到小刘这几天心情忧郁,开玩笑似地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私营经济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D退休没多久地老王经常向老板抱怨道:“以前当厂长的时候,门庭若市,可你看我才退休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6.下列各项中,对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是些愁绪的,其妙处是能将无形的“愁”写得形象生动。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人开篇从滚滚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流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为诗歌提供了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的是眼前之景,晓风习习吹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7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一句既写出了往昔英雄的气概,又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暗写出此人的远大志向。
浏览完整试题
7.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 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⑤封狼居胥
A诸葛亮 孙权 刘裕 张翰 刘义隆
B周瑜 曹操 刘裕 张翰 霍去病
C周瑜 曹操 刘义隆 张翰 霍去病
D诸葛亮 曹操 刘裕 张翰 刘义隆
二、阅读与鉴赏(32分)
(一)阅读下面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8、9两题
甲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乙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对下列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一个倒装句,即“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
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动句,用“被”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风”、“雨”。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金戈铁马”喻指精锐的部队。
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作者面对滚滚江水,感慨世事绵长,这是作者“有怀”的起始处。
9对比分析甲、乙两首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气魄宏大,意境雄浑,创作风格完全一致。
B都有哀叹壮志未酬的消极情绪。
C都写登上北固亭悼念古代英雄,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D都灵活自如地运用了典故。
(二)阅读下面词句,完成10、11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0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在水里淘沙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区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虚实结合。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且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赞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11对写景三句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穿”字突出了山崖“刺破青天锷为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声。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浪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浪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受。
12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寿辰的一联是(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三千株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唐宋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宋人词集题为乐府的,有贺铸的《东山寓声乐府》、康与之的《顺庵乐府》等。
但以前把词称为乐府,有的还有“词出于乐府”这样一种认识,如宋胡寅《向子湮<酒边集>序》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近人王国维《戏曲考源》也说:“诗余之兴,齐梁小乐府先之。”他们都认为词是从汉魏乐府或六朝乐府发展而来的。唐宋词和汉魏六朝乐府同是音乐之学,它们之间自然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唐宋词并不是直接渊源于汉魏六朝乐府,它所配合的音乐和合乐的方式跟前代的乐府诗都有很大不同。唐宋词配合的音乐是燕乐,燕乐的主要成分是北周、隋以来从西域传入的西北各民族的音乐,乐器是以琵琶为主。这在当时是全新的、外来的东西,和前代的乐府诗所配合的雅乐、清乐是不同的系统。而且唐宋词的音乐性是全部定型的,都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元稹《乐府古题序》中语),每个词调都有固定的句格、韵位和字声,在形式及格律上和“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的前代乐府诗也完全不同。燕乐的传入最早虽可追溯到北魏、北周(《魏书》卷六十二《李彪传》已有“设燕乐”“赐谯乐”的话),但它韵盛行是在隋唐。词是配合燕乐而产生的,因此说词的起源就不应该超过隋唐以前,说“词”出于“乐府”也就不合事实了。
宋人也有称词为“近体乐府”的,如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词三卷,题为“近体乐府”。在乐府上加上“近体”两字,这就表明了和古乐府的区别。
13.关于“乐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最初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时。
B.“乐府”是汉魏六朝时文人创作和民间流传的入乐的歌诗。
C.唐宋词人写的可以入乐的乐府诗也称为“乐府”。
D. 汉武帝之后一种可以入乐的诗体也叫“乐府”.
14.对前人把唐宋词称为“乐府’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词出于乐府,是乐府最后的表现形式。
B. 唐宋词是从汉魏或六朝乐府发展而来的。
C.唐宋词与乐府一样都是音乐文学。
D.唐宋词在形式上格律上,与乐府基本一致。
展开余下试题
15. 依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宋词配合的音乐是燕乐,是西北各民族的音乐,与乐府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B.根据文意, 唐宋词的音乐性是全部已经定型的,与乐府情况并不一样。
C.唐宋词与乐府虽有诸多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词”为“乐府”也无大碍。
D. 唐宋词的起源不会超过隋唐以前,历来有关“词”出于”乐府”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6、17题(5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6本次塑造了“弄潮儿”什么样的形象?(2分)(不超过40字)
17这首词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弄潮儿”形象的?(3分)
1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⑴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回首向来萧瑟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有谁堪摘。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暗香盈袖。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2题(15分)
宋词的的忧伤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拨。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谴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 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仕途坎坷的欧阳修为伊消得人憔悴;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19.第一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表达效果?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0.为什么“忧伤和哀愁”会成为“宋词的永恒主题”? (4分)
21. 结合相应语段,回答问题(4分)
⑴文章在用例上有何特点?请概括说明
⑵文中引用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该如何理解?
22.作者为什么要在文末说“感谢”?试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要求语言要简洁生动,耐人寻味。(3分)
五.表达与创新(10分).
23“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这是“太白酒”的广告宣传语。请按下面提示再拟两则关于“太白酒”的广告语。(4分)
⑴自我肯定:
⑵引导消费:
24《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是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新书,作者叶飞。请你为这部书些一段推荐阅读文字。要求:写出你对苏轼的个性评价,至少出现三句苏轼诗词,语言生动,不少于80字。 (6分)
六.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①,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③,此第三境也。
注:①此句意味登高望远,天地苍茫,不知路向何方。②此句意味苦思心仪之人而日渐消瘦憔悴。③此句意味千寻万觅,却突然发现心上人竟在近旁。
时至今日,王国维这段话对我们治学、创业、做人等方面仍很有启发。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选择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余下试题
语文必修④第二单元检测答案
(154分)
1B(A玑jī绮qǐ巘yǎn C骤zhòu楚chǔD纶guān )
2C(代指曹操的水军)
3D(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并不等同于长调)
4C(“疏影”句与“绿杨”句一静一动,陈设;摆设;陈列:摆出来展示。实效侧重实际效果,时效侧重时间)
5A(喻指音乐、文学作品达到的某种境界)
6C(非眼前景)
7B
8C(借代)
9B(“消极情绪”不对)
10C(较全面 )
11C (非拟人手法)
12B(A“花甲”不合题意C挽联D执教并不等于寿辰)
13C(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他认为唐宋词不属于乐府)
14D(无中生有)
15C(最后一句言外之意还是承认词是乐府,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
二(5分)16(2分)技艺精湛,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用于搏击风浪
17(3分)①下阕头两句白描,有声有色,富于动感。②以钱塘江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③结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潮涌仍频频如梦,用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
18(10分)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⑵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⑶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⑷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⑸ 东篱把酒黄昏后
19(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文笔简约却又意味深长。既通过“挂满”“网住”等词语形象可感地写出了“词”在宋朝的文学地位,同时领起下文,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20(4分)①客观上,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②主观上,是因为宋朝的词人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便将“小我”之愁、“大我”之愁融入到词作之中。
21(4分)⑴在用例上,文章选取了读者耳熟能详的典型词人,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安排。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现了这些代表性的词人的作品中那无尽的忧愁和哀伤。⑵宋词都是词人们为倾诉自己心中的哀愁和忧伤而写,并没有想到流传千古,而事实恰恰相反,宋词依然能为今人所接受并被其感染。
22(3分)⑴因为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⑵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的⑶徜徉其中,我们就不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让人时间只有粗野狂妄和冷漠。⑷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的
23(4分)⑴酒中太白,佳酿魁首(瑶池甘露千杯,难比太白一盏)⑵品味太白酒,健康伴君走(浅酌太白酒一杯,喝出健康好滋味)
24(6分)或许我们濡染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领略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也曾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深意重。但若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不妨读一读《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让它散逸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飘忽室外的醒世之音呼唤我们,去思考如何面对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218.65.3.245)
上一篇:
粤教版高三复习基础训练题
下一篇:
蒙城县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必修四第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