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910
标签:
沪教版
九年级
上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0]
启秀2008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测
启秀2008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30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分)
2、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闻亭记》)(3分)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3分)
4、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3分)
5、“寻向所志”中的“向”,与《捕蛇者说》中的“ ”一句中“向”的解释一样。(3分)
6、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萧疏 sū 偃卧 yǎn 一泓深潭hóng 平添 pín
B.璀璨 cuǐcàn 俊俏jùn 溶为一体 róng 虬枝qíu
C.皴裂 cūn 睿智 ruì 冉冉不绝 rǎn 忧悒 yì
D.徜徉 chányáng 沧桑cāng 一山傍水yì 遐迩 xíaěr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再次发生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那样的惨剧,美国宇航局展开了针对事故的全面调查。
B.通过一番断章取义,我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了,主旨的归纳概括也更加准确了。
C.老王这一辈子就这样普普通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光彩照人的荣耀,有的只是恪尽职守的40年教师生涯。
D.画家如此费尽心机地创作,不是仅仅为要画好一节圣经故事,它要通过犹大的叛变与正义人们的精神反应来隐喻人间的善恶斗争。
8、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差不多先生》选自《胡适随想录:实用人生》。
B.《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晋朝的陶渊明。
C.《捕蛇者说》一文的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
D.《竞选州长》是英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 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 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 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
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 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 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10、综合性学习(3分)
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
①.组织者给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你提笔欣然写道:(2分)② 活动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1分)
浏览完整试题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共24分)
㈠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完成第11题——第12题(5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3分)
㈡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第15题(10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3、本文作者 是 代的文学家。(2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杂然而前陈者( )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15、用现代汉语解释画线的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6、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第20题(9分)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7、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18、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
19、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0、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3分)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共40分)
㈠阅读下文,完成第21题——第24题(17分)
拒绝句号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扬子晚报》2004年3月10日,作者:冯骥才)
21.“拒绝句号”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的一种观点。请根据文意,阐释这一观点。(4分)
22.用简略的词语或句子,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两上“句号”的不同含义。(4分)
当然,这样的句号①我也喜欢。
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②。
23.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十分强调“自我”这一内因的关键作用。请你认真阅读三至五段,分条加以整理。(4分)
展开余下试题
2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这句话的理解。(5分)
㈡阅读《母亲的鼾歌》,完成25-29题。(23分)
母亲的鼾歌
○1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
○2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tóngyáo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áoyóu.
○3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4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详。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
○5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嗯。”我垂下头来。
○6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7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8当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9“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波,浮上了母亲的嘴角眉梢。
○10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特别是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11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12只可惜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13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我夜间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14 “妈妈,您怎么还没睡?”“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15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16“妈妈,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
○17“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18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结束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终于回到了北京,从那一天起她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宽敞的房子里,我也常常在深夜里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19说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作者:丛维熙 选文有删改)
25.阅读引文第②节画线句,根据拼音写出汉字:tóngyáo 、áoyóu (4分)
26.选文第○1段写道:“她(母亲)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请你阅读○3—○18段,用简洁的语言补出下面的内容。(4分)
(1) ,母亲从不打鼾;
(2)我努力求学,学有所成,母亲开始打鼾;
(3)我遭遇人生的坎坷磨难,母亲没有了鼾声;
(4) ,母亲鼾声又起。
27.第○2段在讲述母亲为“我”哼唱tóngyáo时为何还要描写屋外尖锐凄厉的风声?(4分)
28.第○10段和第○18段都写到“我”因听到母亲的鼾歌而落泪,请简要分析“我”这两次落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9.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0字左右)(7分)
第四部分 写作(共60分)
30、题目:脚印
要求: (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3)写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初三语文参考答案
6.C 7.B 8 .D 9.B
10、①如:传承节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关注节日文化,就是关注生活;为了节日文化的繁荣,我们牵起手来等
②如:年轻人对节日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我心中的中西节日;节日文化对家庭的影响等
1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2、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3、欧阳修、宋(北宋)
14、(1)摆放(2)离开 15判断句(1),字通意顺(1)
15、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16、D 17、B 19、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20、略
21.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中止自己奋斗的步伐。
22.①指“成功”,“完成”,“收获”等;②指“停止、终结”。
23.从两方面回答:①句号大多数是自己画上的。②拒绝句号要靠自己与句号作斗争,要与自己的惰性和保守作斗争。
24.略
25.童谣、遨游
26. (1)我少不更事,不努力学习 (4)我结束苦难,回到北京
27用母亲哼唱的摇篮曲与屋外尖锐凄厉的风声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歌声给我内心带来的温馨与安全之感,也表现出母亲的坚强慈爱
28. 第一次:为自己不懂事让母亲承受内心的煎熬而内疚悔恨;
29. 第二次:为年老的母亲独自承受苦难而心痛,(也为母亲现在的安然而欣慰)。
29、答案略。(本题7分。能围绕母亲的坚强、宽容、爱子情深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正确即可。特点正确3分;结合内容分析恰当4分) (218.78.247.44)
上一篇: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下一篇: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抽样测试
标签:
沪教版
九年级
上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启秀2008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