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试卷

阅读:1115  
标签: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5]
2005广东语文高考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逐题详解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奇数 通缉 豆萁 放荡不羁 犄角之势
B.商榷 雀跃 宫阙 声名鹊起 生性怯懦
C.茁壮 琢磨 浑浊 着手成春 擢发难数
D.谚语 笑靥 砚台 狼吞虎咽 雁过拔毛
详解:答案:C。A..豆萁,读qí;其余读jī。B.生性怯懦,读qiè,其余què。C.都读zhuó。D.笑靥,读yè,其余yàn 。
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镇 辩证法 入不敷出 循私舞弊
B.帐篷 金刚钻 计日程功 夸夸其谈
C.翱翔 烟幕弹 唇枪舌箭 前倨后恭
D.沉缅 暴发户 甘拜下风 举棋不定
详解:A.辩证法应为辩证法,这是形同音同而误。辨证是辨明是非,改正错误的意思,辩有辩论之意。循私舞弊应为徇私舞弊,这是音同义近而误。徇是曲从之意,徇私就是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的事。而循是遵守、沿袭等意思。C.唇枪舌箭应为唇枪舌剑,这是音同而误。枪、剑在这里形容言辞的锋利,而箭作比喻意的时候,常作快速之意。D.沉湎应为沉湎,这是音同形近而误。沉湎有沉溺之意,而缅为遥远的意思,如缅怀、缅想等。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富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我们不要被眼前这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D.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详解:A.莘莘学子:众多学子,与语境完全相符。B.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所以错了。C.毕其功于一役:把本来要分期分批做的事一下子就做完。这个熟语常用在具有否定或批评、指责意味的语境对象中,如: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别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也用于有期盼、想望意味的语境对象中,如:深圳队如果打败辽宁队,会毕其功于一役,提前三轮夺冠。他不能用在既成事实或既定的条件的语境和对象中,像C项。D.释怀:某种情感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句中难以改为不能就对了。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C.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
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
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详解:A.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180是只限定医院,还是各自包括了后面三个单位,还是三个单位总共180家?这属于修辞语与被修饰的并列词语之间因限定不明确而造成语意不明的错误,如果说成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180多家单位就可以避免这种错误。B.语序不当。如此独特不应该放在生态环境的前面。D.二个错误,一是话题转换,随意省略主语,在既的前面应加上这种小刀,如不加主语就是蒙古族同胞了。第二个错误肉烧热了不是既可以包括的对象,应删除,或者把他放到作的后面,改成又可以用他作肉烧熟了的餐具。答案:C。


浏览完整试题5.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
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纹身、鱼兽的混种、牛芋的肢体……幻觉的、写实
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
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④沸腾后的冷却使容液成为-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式各样的图像
⑤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的硬度增加
A.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详解:这是一道连贯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鼎及其图案的制作过程,应该先有配方,再制作过程,然后形成崭新的图案,最后总结。逻辑顺序中含有时间顺序。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
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
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
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
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o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6.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详解: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自然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答案:D。
7.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
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
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详解。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信息点在2段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C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B项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又把时间弄错了。D.相关句子为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错成了得知……过程后。答案:C。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详解:A.其推断与文章最后一段文意完全吻合。 B.王安石和阿克塞尔,一个是文学家代表,一个是科学代表,并不能得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这种啼笑皆非的结论,根本没有因果关系。C.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强加因果。D.根本没有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答案: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展开余下试题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详解:B.候,拜访。前面有动词往,明显看出候作等候不恰当。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B. 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将要;连词,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答案: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直接表现的。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
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
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
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而不是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答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3)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创之处,他都被人弹动。
【附 文言文翻译】
朱晖字文季,南阳郡宛城人。朱晖幼年丧父,朱晖13岁时,王莽政变失败,天下大乱,朱晖和母亲及其亲属从乡间逃入宛城。路上碰到一群强盗,强盗们拿着刀挟持众多妇人,掠夺她们的衣服等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朱晖拔出剑走上去说: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强盗们看他年幼,佩服他的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于是放弃了掠夺离开了。当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一起在长安求学,有故交之情。等到光武帝即位,寻问朱岑的时候,朱岑已死,于是就召来朱晖授予他郎中职位。不久朱晖因病离开官位,在太学府完成学业。朱晖性情端庄严肃,行为举止讲究礼仪,各位儒生都称赞他有高尚品德。
永平初年,显宗帝的舅舅新阳候阴就羡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拜访他,朱晖躲避不见;阴就又派家臣带着礼物去求见,朱晖躲在家里不接纳他们。家臣回去禀报,阴就叹息说:真是志士啊,我们不要辱没了他的气节。后来朱晖在郡里任职,太守阮况曾经想买下朱晖的奴婢,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后,朱晖就厚赠给了他家。有人为此讥讽朱晖,朱晖说:以前阮大人有求于我,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要求,是告戒自己,不要玷辱了大人的美好名声。现在送奴婢给他家,是要表明自己当初那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吝啬。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了朱晖的事迹,就想征召他,平时对他非常恭敬有礼。正月初一的早晨,苍去朱晖家庆贺新年。旧例,少府要给予出行官宝璧。当时阴就做府卿,显贵骄纵,他手下小吏们也傲慢不守法。苍坐在朝堂上,更漏快要燃尽,可还没得到宝璧,回头对佐治官吏说:这件事怎么办?朱晖看见少府的主簿拿着璧,就走上去;骗他说:我经常听说宝璧但未曾看到过,请让我看看。主簿就把它交给了朱晖,朱晖回头招来令史拿走了璧。主簿大惊,马上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阴就。阴就说:朱先生是义士,不要再找那璧了。苍也就罢手了,召来朱晖对他说:你是个属官,你和蔺相如比怎么样?显宗帝佩服朱晖的胆略,任命朱晖做了卫士令。后来又封为临淮太守。过了几年,朱晖因为犯了法而被免职。
朱晖做官吏的时候刚正不阿,常被上面官员嫉恨,担任官职时大多被人弹劾。自从去了临淮,闭门居于乡间,穿粗布衣服,吃粗杂粮食,不与乡里人来往,乡里人讥讽他耿介。建初年间,南阳发生饥荒,朱晖把家里的千多石粮食和家中财物,拿来分给同宗亲友、故旧之交和贫穷老弱的人,乡里人都心向着他了。后来朱晖被任命为尚书令,在年老体病的时候离职回家了。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
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 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 (王实甫《西厢记》)
(3)众芳播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林逋《山园小梅》)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答案:
(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2):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3):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
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1997年第12期,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o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分)
详解:本题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问,落脚点则是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中国的水到黄
河再到壶口的黄河,是把壶口黄河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观照。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题干入手,很易找出答案。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再围绕侧面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常识,结合本段表现的情感,答案就出来了。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
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第6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7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凡联系全文作答的题,都要梳理全文,分条作答,从本题分值看,应该答出至少3个要点。做这样的题必须先对全文进行层次划分,结构层次清楚了,答案也就清晰了。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
标签: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相关:关于“2005广东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