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59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9]
泰和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2009.3.21
泰和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2009.3.21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组题:刘小斌 杨晓亮 审题:胡志斌
第I卷(30分)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通缉(jÍ) 咨嗟(jiē) 霜鬓(bìng) 霓裳(cháng)
B.拨弦(xián) 庠序(xiáng) 畜牧(chù) 省识(shěng)
C.字帖(tiè) 崔嵬(wéi) 吮血(shǔn) 抹墙(mò)
D.蛟龙(jiǎo) 狗彘 (zì) 治丧(sāng) 骐骥(j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峥嵘 影牒 霓虹灯 闲情逸致 渚青沙白鸟飞回
B.晶莹 万壑 一炷香 扪心自问 飞湍瀑流争喧豗
C.数罟 九洲 峨眉巅 默守陈规 呕哑嘲哳难为听
D.幅射 坐落 蛤蟆陵 陈词烂调 金就砺则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 )
①在本次服装节的模特表演赛中,她风光________,魅力四射。
②据美味思副食公司总裁________,他们准备诉诸法律,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并没有________渲染,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双方互访,促进了关系的 缓和并进而走向合作。
④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 衅, 是对台海地区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A.十足 泄漏 大肆 更/和 B.实足 透露 大事 也/乃至
C.实足 泄漏 大肆 更/和 D.十足 透露 大事 也/乃至
⒋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找工作的事嘛,目前还八字没一撇,你能不能让我再想想办法?我也不是不尽力呀!
B、这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经老师这么一讲,我们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C、“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为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等国计民生大问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D、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球炎黄子孙弹冠相庆。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怎样进行国学研究,怎样振兴国学,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拟定了一组《重振国学》的讨论题。
D、新中国的历史上无法抹去这些名字: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杨利伟……等等,他们伴随着我们走过泥泞,走过贫穷,走过幼稚,走过光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B.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C.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7-10题:(12分,每题3分)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浏览完整试题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释:①石敬塘(892-942):后唐节度使。后称帝,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②契丹:古代少数民族名,早居辽河一带。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各族,建契丹国,即辽国。③通事:官名,以通晓华俗华语的人充任,职掌外交方面的事务。④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太宗伐晋 从:跟随 B.至栾城崩 崩:指古代帝王死
C.翰数之曰 数:屡次 D.不可专杀 专:专擅,独断独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①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C.①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①宜以中国人治之 。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表现“张砺”刚直的一组是:( )
①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
②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
③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以是亡耳。”
④入汴,诸将……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虽得之亦将失之。”
⑤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⑥是夕,砺恚愤卒。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辽太宗非常器重张砺,当辽太宗了解了他想逃回后唐的原因后,杖罚高彦英并向张砺道歉。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让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谏。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在恒州时,仇家萧翰想杀他,而麻答却要保护张砺。
第Ⅱ卷(120分)
三.(24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3分)
②何及使失所而亡?(2分)
③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3分)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答: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答:
13.默写。(10分,每空1分。)
(1)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 ”之称。杜甫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被后人称为“ ”。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5)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9)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四.现代文阅读,甲、乙选做一篇。(24分)
甲文
回 家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展开余下试题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4.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15.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
(1)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乙文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4、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8分)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4分)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4分)
15、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16、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6分)
17、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五.语言应用题(12分)
展开余下试题
18.仿照下面句式,以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为内容,续写一段话。(4分)
春之清新,夏之火热,秋之丰硕,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19、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4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4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8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2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4分)
(1)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诸花,则________。
(2)苏州诸园,_______:网狮园清雅恬淡,神韵独超;留园秀色夺人,风姿自妙……
①唐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
③各具面目,各领风骚
④风骚各领,面目各具
七、作文(6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宋国国君宋襄公得知伯乐善于相马,就让伯乐寻觅了一匹日行千里的骏马。宋襄公得了千里马,经常骑着它打猎、出巡。但觉得这千里马不听话、难驾驭。一次宋襄公居然被马摔了下来。襄公大怒,就把千里马送去耕地、拉车、推磨,让伯乐再找良马。伯乐用心揣摩,也不知襄公想要怎样的马。这时,皇上选千里马的消息传到了正在拉磨的驴子的耳朵里。于是驴子就去找伯乐,送上了一锭大大的金子,并请伯乐大吃了一顿。伯乐就把驴当作千里马推荐给了宋襄公。宋襄公很喜欢温驯的驴子,驴子也真善解人意,驮着宋襄公吃遍了茶楼酒肆,逗得宋襄公心花怒放,连连称好。
• 一日,宋襄公与驴子在树林里遇上了老虎。宋襄公大惊,跨上驴背想逃。可是那驴子哪里还走得动?老虎扑来时,宋襄公才想起不该让千里马去耕地、拉车、推磨。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选C。(A.通缉jī 霜鬓bìn B.畜牧xù 省识xǐng D.蛟龙jiāo狗彘 zhì)
2.选B。(A.影碟 渚清沙白鸟飞回
C.九州 墨守成规 D.辐射 陈词滥调)
3.选D。十足――纯净的,十分充足之意,常跟信心、干劲、神气等;实足――确实足数的,实实在在的,侧重于没有虚假,常跟年龄、分量及数目等。泄漏――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透露――泄漏或显露,常跟消息、意思等。大肆――毫无顾忌,多指做坏事;大事――大力从事。更:表示程度上又加深了—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也:表示并列;和:连词,意为“跟”“与’;乃至:甚至,表示更进一层。
4.答案:A(A、“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B“心里觉得”与“恍然大悟”语意重复。C、“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地效果。专指领导对群众,上级对上级的行为 ,不能用于互相讨论。D、“弹冠相庆”贬词褒用,感情色彩不对。
5.答案:B(A“他说”后冒号改为逗号;C《重振国学》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D、省略号和“等等”重复,应选其一。)
6.C(A项“第一部”与“处女作”重复;B项D项优劣高下应对应两方面;D项搭配不当,“健全”不能与“共识”搭配。)
7、A 数:指责
8、B.(A:到;对于。:B:均为介词.用。C:被;动词、变成D:代词、代中国;定语后置的标志)
9、C
10、D(非要保护张砺,只是认为张砺是大臣,不能随便杀戮)
11. ①张砺遇到事情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完全表达出来,没有什么要顾忌的(情况),太宗(因此)更加器重他。(3分)
②怎么会到让他无法生活而逃跑的地步呢?(2分)
③倘若政令出现差错,那么人心就会不服,即使是得到了中原之地也将会失去它。(3分)
12.(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13.
(1)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被后人称为“诗史”。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现代文阅读
甲文:
14.(1)回家已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心理上的需求、满足,心灵上的慰藉)(3分) (2)看望家乡的亲人(2分)
15.因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意思对即可)(3分)
16.(1)分四层:思念家乡-回到家乡-回家又巴望离开家乡-离开后又开始思念家乡。(4分) (2)逐层深入,前后呼应。(2分)
17.B D
乙文:
14.【解析】 1前后两句话,两层意思:一是克服困难是真正人生;二是人的精神不败. 2孩子对老人的亲热举动表示深深钦佩老人的不屈精神,并重回老人身边.
【答案】 1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
上一篇:
福建高考文学名著专题六十题
下一篇:
2009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句式转换专项训练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泰和中学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