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365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5]
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测试
“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
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绳 zhòng 槁暴 pù 輮以为轮 róu 金就砺则利 lì
B.参省乎己 xīng 给(jǐ)予 跂而望 qí 靛青 dìng
C.跬步 guī 蓼蓝 liǎo 狭隘(yì) 骐骥 jì
D.锲而不舍 qiè 慰藉(jí) 金石可镂 lǒu 蛟龙 ji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进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C.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D.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
C.“经典”应该是与普通民众的素朴之心息息相通的,所谓“润物细无声”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得以实现。
D.这篇题为《难得糊涂》的杂文,不仅牢骚太盛,而且把早已成了笑料的“格言”奉为经典,实为不刊之论。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于德国,后入瑞士国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其四大悲剧包括《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
C.世界名著《神曲》、《双城记》、《基度山伯爵》、《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依次是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大仲马和苏联的肖洛霍夫。
D.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B.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C.他的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D.我年轻时初读歌德的《亲和力》,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
6.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浏览完整试题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7、下列各句中的“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而耻学于师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⑦青,取之于蓝 ⑧而青于蓝 ⑨善假于物也 ⑩受制于人
A、③⑦ B、④⑧⑨ C、①②⑨ D、⑤⑥⑩
8.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 文化常识与名句默写。
1. 《劝学》节选自《 •劝学》。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 。
2.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 六种经书。孔子曾提出过“六艺”的说法,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 。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6.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9.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 )
A.常备不懈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E.求全责备
2.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⑤黑质而白章 ⑥吾恂恂而起 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④⑤⑦ D.③⑥⑦
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备选答案:A.数词表示名量。 B.数词表示动量。 C.形容词,专一。
(1)骐骥一跃( ) (2)不能十步( )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4)蟹六跪而二螯( )
4.这段文言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 。
5.把这段文言文分为三层(在文中用“ ”标示),归纳每层的大意,并把第三层的译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层大意:
第二层大意:
第三层大意:
6.翻译第三层第一句话: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一)1.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且、者、即、夫)。
2.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展开余下试题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
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竹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
烈的责备和讽刺。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9.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2.不拘于时,学于余.
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①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②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③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无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15.划线句子①语意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
答:
16.划线句子②中“它”为什么完全会成了另一本书?
答:
17.你认为“同一个目标”指的是什么?
答:
附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A 7、A 8、D 9、B 10、C
三、语段一、
1.C 2. C 3. (1) B (2) A (3) C (4)A
4.比喻、对比
5.分三层……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第一层大意:学习要长期逐渐积累。 第二层大意:学习要持之以恒。 第三层大意:学习要专心致志。
6.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吃上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语段二、
(一)1.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2.C 3.A 4.B
(二)、5、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
6、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代词,那些)
7、C.(师道:从师的风尚; 则: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 所以:……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 惑: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
8、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9、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分)
10.不通晓句读,不解除迷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注意这两句的句式特点:宾语前置 )
11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注意两个“于”的用法,一个表被动,一个是介词“向”。) 12.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判断)
13.因此无论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14.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三、
15. 并不矛盾。因为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述,是为了强调下面内容:“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16.因为“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17.“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和“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220.189.225.219)
上一篇:
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大汇编(含答案详解)
下一篇:
九年级月考语文月考模拟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获得教养的”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