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试卷
阅读:944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4]
江苏锡山中学高三语文综合试题四
语文综合练习四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休憩 收讫 修葺 自古迄今 锲而不舍
B.马厩 灵柩 内疚 既往不咎 不落窠臼
C.喟叹 馈赠 岿然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D.衔冤 船舷 玄理 老少咸宜 弦外之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谙熟 按部就班 寒暄客套 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B.折叠 真知灼见 淹没不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徇情 纵横捭阖 墨守成规 不分青红皂白
D.安祥 翻云覆雨 纰漏百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讲话写文章都要言之有物,不要在字面上过于 ,要说得朴实点,要代表你的性格,表达你的心声。
②穿名牌,吃美食,配备高档娱乐和通信用具,盲目追星……这些实在不应成为新世纪都市中学生们 的消费风尚。
③目前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系列新产品,但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要想办法 到一笔巨额贷款,解决这一问题。
A.雕琢 推求 筹措 B.琢磨 推崇 筹划
C.雕琢 推崇 筹措 D.琢磨 推求 筹划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B. 梁朝伟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英雄》中扮演的剑侠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
C.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D. 百名教授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果戈里的《巡按使》,让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话删去了)。
B.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请来三位“问不倒”:第一位把全国列车时刻表倒背如流;第二位对全市公交线路烂熟于胸;第三位则把《新华字典》一字不落记在脑子里。
C.本课程可选择的内容专题,可包括民族、氏族、姓氏、宗教、风俗、天文、地理、历法、纪时、艺术、文教、汉字、文献、衣、食、住、行、用等。
D.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风风雨雨中,他每天都在山里敲呀、凿呀,他用手锤敲醒了太阳,他又用手锤敲落了月亮,敲得石头都有了感情。
B.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C.我们这一代人的前途命运,犹如一天的气候,一大早只见阳光灿烂,红霞满天,岂料转瞬间乌云密布,阴风袭人。
D.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浏览完整试题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7.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空本难图”的 “空”,指画面的空间;“实景清而空景现”,指对自然的真实景物的描绘要少,从而留出空白来。
B.如果把画面的景物位置摆错,那就会使景物显得多余,如果能做到虚实搭配得当,即使空白处也显得很精妙。
C.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即使有,也是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这跟西方的舞台表演方式是不同的。
D.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舞台艺术如果一味追求自然主义的逼真,未必能够产生艺术的美感。
8.下列对“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演员在演出时不需要实在的布景,凭真切的表演就可以达到神奇的境界。
B.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让演员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而达到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C.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让演员创造出逼真的情景而使剧情出神入化。
D.用逼真的空景,让实在的布景显得清雅而使剧情出神入化。
9.对“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戏曲演员的服饰非常华丽,即使舞台上不设置布景也不受影响。
B.指演员通过灵活的表演程式和手法,用自己的身体勾勒出符合剧情的布景。
C.指人们忘掉对于剧中布景的要求,让着装漂亮的演员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
D.指通过演员的表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使“空景现”。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是本民族的独创的艺术形式。
B.虚实相生的创作原则,启发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可以借助自己的艺术想象能力对诗歌作品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
C.虚实结合是中国戏剧和绘画领域所特有的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艺术形式。
D.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使虚和实辨证地结合,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形式。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
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世宗即位,授枢密副使。从征高平,周师不利,东偏已溃,仁浦劝世宗出阵西殊死战,遂克之。故事,惟宰相生辰赐器币鞍马,世宗特以赐仁浦。世宗欲命仁浦为禁止,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禁止者,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以疾在告。太祖幸其第,赐黄金器二百两、钱二百万。再上表乞骸骨,不许。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改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数千人,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为假黄缣制暑服 假:借。
B.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 侪:同辈、朋辈。
C.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 赍:携带。
D.太祖幸其第 幸:庆幸、欣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 ②独不怜公子姊耶?
B.①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①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仁浦为人“宽厚”的一项是
①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
展开余下试题
②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
③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
④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
⑤世宗朝近侍有改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
⑥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在辞别母亲去洛阳时沉衣河中,发誓不能显贵就不再渡河回来。
B.魏仁浦的政治才能早在于枢密院任职时就已显现,当时魏帅杜重威对他也十分器重,希望他去任职,但他不为所动,而去投靠了汉祖。
C.隐帝采用李邺等人的计谋,密诏谋害王殷、周祖等人,当时澶帅李洪义将此消息透露给周祖,周祖向魏仁浦求救,魏仁浦密授机宜,终于使周祖化险为夷。
D.世宗即位,魏仁浦随其征讨高平,在世宗危急时刻,魏仁浦为他出谋划策,终于战胜敌人,世宗对魏仁浦大为赏识,特地破例赐他以器币鞍马。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再上表乞骸骨,不许。(2分)
译文:
(2)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3分)
译文:
(3)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如 梦 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 君 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 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
(2)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
(2)民生各有所乐兮, 。 ,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3)《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孟 晖
在我们这个犬儒的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著,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之后,他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
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吗?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的人生观。魏晋人是“知天”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远比我们要更达观得多,所以,他们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但是,他们“知天”,却不肯“乐命”,恰恰相反,他们“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吟啸着这种恨意。
也许,在这个时代,佛教还刚刚传入,道家也还在成形之中,中国人还不像后来那样,有那样多的退路,那样多自我解脱的方式,于是,他们的生命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烈,燃烧着他们自己。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在江淹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注定不能圆满,因此,人之死,就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种痛苦的结局。但这痛苦不是因为死的来临,而是因为在死亡到来之前,没有让生命如花绽放。
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欢《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逍遥和隐逸,更合乎我们的犬儒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已经是很久了,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就支配着我们的灵魂,也支配着我们的散文写作。像《与吴质书》和《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单一。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
18.通观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一种精神”分别指什么,试作概括。(4分)
答:
19.结合文意,说明为什么说“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理解的”。(4分)
答:
20.文中 “知天”“恨命” 在曹丕身上如何体现,试分条概述。(6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
21.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曹丕和江淹的两篇文章为引子和线索,在对魏晋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中中肯而委婉地批评了当代某些人身上的犬儒精神,对改变这种精神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B.第六段中“把死亡当做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的比喻含义隽永,突出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死亡意义的深刻认识。
C.本文结构上由总而分,再由分而合,章法严谨;写法上对魏晋精神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上,质朴与绚烂结合,风格多样。
D.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语并加以翻新,准确揭示了魏晋士人看透了死亡的本质,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因而也就更加珍视生命的心态和精神实质。
E. 作者将《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赋》与《与吴质书》、《恨赋》相比较,肯定了后者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而否定了前者的逍遥和隐逸。
答:[ ] [ ]
六、(12分)
22.下面是一则简讯,请将它提炼概括为一句话新闻。(4分)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今天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有记者问:美国务院近日发表《2004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提出批评。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刘建超说,美国务院发表的所谓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无端指责。中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他说,中国的人权状况如何,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扩大民主、加强法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人民享受各项人权的水平全面提高。 他说,希望美方多关注一下自己的人权问题,多做对恢复中美人权对话与交流有益的事。
答:
2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对印尼、马尔代夫、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红十字总会为救助印度洋地区海啸灾民向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发出了紧急募捐呼吁。请你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名义为中央电视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词。要求语言简明得体,富有感召力。(4分)
答:
24.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4分)
中国文化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忍一时风平浪静”,又有“是可忍孰不可忍”;有 ,又有 ;有
,又有 ……很难说谁对谁错,应该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走极端。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地震中,山洪暴发,一块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的小镇子街口,比房屋还高。人们不喜欢这块巨石,觉得它挡道,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干,也动它不得。有一天,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样子是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了。但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两行字:横写大字——镇街之宝;竖写小字——何处有障碍。那字刻得漂亮,笔力雄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渐渐地,没人再想移开这块巨石了,它一直巍然屹立在街口,还被栏杆围护着,旁边种植一些花草,俨然成为街头一景。
在这则材料中,人们对巨石的前后反应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仅仅是因为巨石上的两行字吗?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障碍会变成风景吗?请以“障碍和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综合练习四答案
1.B (A项,“锲”读qiè,其余读qì;C项,“岿”读kuī,其余读kuì;D项,玄,读xuán,其余读xián)
2.C(A项,“辨”应为“辩”;B项,“淹”应为“湮”;D项,“祥”应为“详”)
3.C(①雕琢:过分地修饰文字。琢磨:加工使文章精美。②推崇:十分推重。推求: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来探索道理、意图等。③筹措:设法弄到钱款、粮食等。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4.D(琴瑟失调: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栩栩如生:活泼生动的样子。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 塑造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厚此薄彼: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5.D(A项,句外括号,句号应在括号内;B项,分号应改为逗号;C项,“风俗”、“纪时”、“文献”后的顿号均改为逗号)
6.A(B项,“极光”应在“一方面”之前,C项,“气候”指长时间的气象情况,不能与“一天”搭配,D项,“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应与“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对调)
7.A(错在“空,指画面的空间”)
8.B(A项,错在“不需要实在的布景”;C项,“让演员创造出逼真的情景”有误;D项,“让实在的布景显得清雅”理解有误)
9.D(A项,“戏曲演员的服饰非常华丽”不对;B项,不是“用自己的身体勾勒出符合剧情的布景”;C项,只有在“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之后,才能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10.C(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
11.D(“幸”,皇帝到某处)
12.C(①“以”认为,②“以”因为)
13.B(①讲任职的勤勉,②讲对汉祖的拥戴,③言其谋略)
14.B(“政治才能”说法错)
15.(1)两次上表皇上,请求告老还乡,(皇上)没答应。
(2)做子女的不能供养母亲,竟使得慈母通过借贷来给我做衣服,我能安心吗!
(3)不如按照将杀掉全部将士的说法修改诏书内容,激起他们的愤
上一篇:
江苏锡山中学高三语文综合试题三
下一篇: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练习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锡山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