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118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0]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文片段训练题
高二双基训练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速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
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走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待萍听周朴园“沉呤”“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④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我们中学生所要学习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浏览完整试题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像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D.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寻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4.下列根据原文作出的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第二幕开始的“舞台说明”交待了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B.罗密欧与朱利叶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如罗密欧有一明显的急躁性格。
C.戏剧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D.《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其中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中一段话,完成后面题目。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甲)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丙)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5、填入甲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样放诞无礼,这来者系谁?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
B、“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些人恭肃严整如此,个个皆敛声屏气。”
C、“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D、“这些人个个恭肃严整如此,皆敛声屏气,这样放诞无礼,这来者系谁?”
6.下列5个句子是从文中(乙)内抽出来,填出正确的顺序。(3分)
①身上穿着镂金百蝶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②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③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④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⑤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A、④②⑤①③ B、④③②①⑤ C、④②①③⑤ D、⑤②④①③
7.文中括号中的“丙”是 (2分)
A、 贾宝玉 B、王熙凤 C、迎春 D、王夫人
中西方戏剧与人生
中国戏剧的特点,可用三句话综括,既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本求将人生搬到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去演,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真戏假做。也可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要使戏剧与人生不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昧。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和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是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作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亲;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严父,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故而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8.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化了的人生更理想      B.艺术化了的人生更具美感
C.艺术化了的人生更有艺术感染力 D.艺术化了的人生更逼真
9.能说明“中国艺术共同精神”的一项是:( )
A.与现实保持距离,重在神韵,在意境
B.教人轻松,教人解脱
C.艺术与人生不应有隔
D.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10.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京剧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是由于抽离现实的需要。
B.中国的戏剧只是起着教人轻松、教人解脱的作用。
C.中国的京剧的抽象现实的特点,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作者认为,中国京剧和西方话剧在整个文化体系的配合中各有各的地位与意义。
1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画相比,中国画抽离现实,是上乘作品
B.西方戏剧讲究逼真,但表现上缺乏艺术技巧
C.西方戏剧表现真实的人生,没有进行艺术创造,因而难以有发展
D.中西方戏剧各有特色,表现手法、艺术追求各有差异,但表现人生、反映生活的艺术目标是一致的.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展开余下试题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山川相缪 缪:缭,盘绕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适用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13、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相与枕藉乎舟中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挟飞仙以遨游 D、不知东方之既白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目遇之而成色
14、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何为其然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怀
15、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三国人物借古抒怀,感叹人生无常的悲哀。
B、作者借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以跳出忧愁,改变现实。
C、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既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⑴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⑵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⑶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⑷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⑸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进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节选自王蒙的《〈红楼梦〉启示录》)
16.对本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品“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一味地写实,除了写实还是写实。
B.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C.作品中既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又不失其真,重在写实。
D. 这种方法既给创作者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又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17.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 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 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18.下列对有关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② “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③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指的是“创作规律”。
④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芜杂”指的是“现实生活”。
⑤ “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的意思是“再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19.以下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的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实与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20、21的问题:
周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不动,静寂。
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繁漪: (骄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见侍萍、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繁漪:(拉四凤向周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周朴园,向四凤)
叫他爸爸!(指着侍萍向周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太太?
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
周萍:(难堪)爸爸,我——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繁漪:(惊)什么?
鲁侍萍:(慌)不,不,你弄错了。
周朴园:(冷冷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
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厌烦地)你不必再故意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展开余下试题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不是她!
周朴园:(严厉地)混帐!不许胡说!她没有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郑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既然你又来了……
鲁侍萍:不……四凤,我们走!
周朴园:(暴怒地,对周萍)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侍萍不语
(《雷雨》第四幕)
20.上段文字中“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一句中“怎么”的含意是:
A. 询问周萍所说“我——”的意思。
B. 对周萍的解释急于打断,以显示家长的威严。
C. 周朴园急于知道下情,催促周萍说下去。
D. 由于前面舞台说明是“明白地”,因此这里是明知故问,是对周萍的责问但在这种场合下又不便明言。
21.鲁侍萍最后说:“四凤,我们走!”的主要原因是:
A.周萍不肯认她这个真正的母亲。
B.感到自己与四凤受到了繁漪的愚弄与利用。
C.认清周朴园的面目,不要他施舍的两万块钱。
D.为了保护四凤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2-25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除臣洗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C.欲苟顺私情 苟:暂时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B.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但以刘日薄西山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报刘之日短也
2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A.客有吹洞箫者。 B.寂寥而莫我知也。
C.名之以其能。 D.得其尤绝者家焉。
25.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 “愿乞终养”的要求。
B.本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阅读语段二,完成习题:
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26、下列句中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故姓是溪为冉溪 B得其尤绝者家焉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合流屈曲而南
2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可以染也 可以用来 B吾与汝俱少年 青年
C臣之辛苦 辛勤劳苦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28、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谪潇水上
 A今予家是溪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得其尤绝者家焉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9—3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端正 B.举匏樽以相属 劝酒
C.卒莫消长也 消失,生长 D.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郁乎苍苍 B. 虽一毫而莫取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C. 苟非吾之所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欲苟顺私情 贪于财货,好美姬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文赋,作者借用汉代大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B.第二段文字中讲了万物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面,但重点放在“变”上。
C.第二段中的“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D.第二段中“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以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①
……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人教版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