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25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5]
山东省聊城市2009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二)
山东省聊城市2009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二)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焙干(bèi) 脊梁(jǐ) 模式(mó) 裨益(bì)
B. 框架(kuàng) 跻身(jǐ) 皈依(guī) 边塞(sài)
C. 伺候(sì) 扒手(pá) 呵护(hē) 绮丽(qǐ)
D. 外埠(fù) 嘈杂(cáo) 气氛(fēn) 泯灭(m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亲怩 伏罪 湎怀 居心叵测 B。痉孪 霎那 砥砺 爱屋及乌
C.悭吝 要挟 安详 立竿见影 D。揣摩 惬意 去逝 登峰造极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B.金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在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C.看到张明在带球过人时被撞倒在地,李山走过去问:“伤的严重吗?张明。”
D.因为道路堵塞,考查组比平常多用了二、三个小时才赶到县城里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中央纪检监察会议强调,一定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教育,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他们廉洁奉公,避免退化变质。
B.有过一段心酸的经历,经受一些磨砺,也许会成为青年人成长中难得的一笔财富。
C.小说《圆青坊老宅》借一群芸芸众生极为平凡的生活,传递出那个南方小城骚动不安的特殊气氛。
D.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这次国家燃油税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公平、规范、节约、减负”四个原则,这项改革一定要不负众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们搞素质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B.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C.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丰富并开拓了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形式,使传统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D.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同时也与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而“中产”则更多地强调经济能力。
在中国曾进行一项调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及其课题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选择中间三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3.8%。赵延东将之总结为“中间阶层认同”。
波兰社会学家奥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社会不平等结构的认知上倾向于阶梯式分层模式而非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则说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属于中间阶级或阶层。而根据赵延东的调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结构正表现为一种阶梯式的阶层结构,多数公众认可自己处于中间阶层。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年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据他们在2002年—2004年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进行的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阶层们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偏好文艺、财经、自然科学等类别的读物,20%的中间阶层的人会看一些周报(刊)或周末报,这个比例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而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则较少。
浏览完整试题
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中流”们不同,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根据赵延东的研究,中国被调查者认可“中低层”的比率达到26.5%,中高层只有10.4%。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社会人群表现出一种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倾向。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他们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动力普遍低落,他们没有进步的企图,“对人生热情低下”,甚至产生“怎么样努力也没有用”的念头。这些本该是“未来中流”的人,慢慢沦入“下流社会”。
日本学者指出,“中流阶层”事实上并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中流”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在经济发展期,大家相信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按照意愿顺利上升,而随着经济的下滑,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公平感丧失,“中流”的共识也就解体了。
6.下面有关“中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与家庭背景、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同“中产阶级”一样。
B.在经济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三方面中,“中流”更注重后两方面。
C.各国的“中流”自我定位普遍偏低,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D.“中流阶层”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对人生热情低下。
7.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点的一项是
A.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B.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人会关注一些周报或周末报。
C.偏好文艺,热衷于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D.家庭年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居住于大城市。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赵延东的调查可看出,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层”认同率为46.9%。
B.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由“未来中流”滑入了“下流社会”,随着收入的降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低落,状况堪忧。
C.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了平等的感觉和个人努力,就能形成“中流”共识。
D.公众的中间阶层认同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变为阶梯式阶层结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而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志。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暝。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及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如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宋濂《燕书四十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 迨:等到。
B.王趣见 趣:通“趋”,奔赴。
C.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贾:招致,招引。
D.矫虚以诳人 诳:欺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瑕恐获罪于王 进于上卿瑕
B.且投璧祭河欲渡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尊卢沙,亦其一人也 吾其还也
D.为王上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11.下列各项编为四组,都表现尊卢沙“大言”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王以王国之术 ②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③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④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寓言手法抨击了那种不学无术、以夸夸其谈混世的不良风气,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也足以让后人鉴戒。
B.作者写道了楚国关吏、大夫、上卿受骗上当,都带着符合于他们身份而各有顾忌的心态,显示了驾驭叙事技巧的娴熟功力和把握笔下人物心理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C.本文行文简洁清晰,不蔓不枝,描摹人物细腻传神,生动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D.尊卢沙受了三年的牢狱之灾,且被割了鼻子释放后,才有所觉悟,“欲言,扪鼻即止”的描写,看似幽默,实则包含了作者的沉痛之心。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3分)
(2)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3分)
(3)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4分)
展开余下试题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本诗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分)
(2)尾联中“渐相亲”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联系全诗,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①椰林一眼望不到边,林中遍生青草。
②在林的另一端,有一条莹洁的小河。
③映在水中,连水也是浓绿色。
④饭后在椰林中散步。
⑤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绿得很浓。
17.阅读下面文字,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怨尤消极的话,任选两个对象,从积极的角度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有说服力。(4分)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唉,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我天天都被他敲打。”这时,主机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我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18.下面是某校高一级新生江小华向学校递交的一份住宿申请书,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只填序号)并改正。(4分)
学校宿舍管理办公室:
①因本人家庭地址离学校很远,②上学、放学途中均需转乘两路公交车,③耗时大约2小时左右,十分不方便。④为能将精力投入更好地学习,在此特向学校申请住宿。⑤我保证遵守学校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一个文明的住宿生。⑥请务必批准我的申请。
申请人:江小华
2008年9月1日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庐山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都令人厌倦,而混迹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19.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20.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4分)
21.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4分)
22.针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令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展开余下试题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9.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第五段“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一句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21.本文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22.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联系本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6分)
七、(60分)
23.请以“四季都可以鲜花开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山东省聊城市2009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试题(语文)(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②反衬(衬托、以响衬静)(1分),烘托渲染(1分)
(2)①温暖亲切(欣慰、喜悦)(1分)
②日暮时分,独自行走在冷寂、萧瑟阴森的山区让人惊惶不安,心生恐惧;月亮初升,又见边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内心得到几分慰藉;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看到山村人家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每层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5.(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五、(12分)
16.④①②⑤③
17.答案示例:对显示器:别人盯着你看,证明你在被关心。
对鼠标:被人攥在手心,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对键盘:常常被人敲打,才能时时保持警觉。
对主机:被人按了“肚脐眼”,换来的却是生命流动的感觉。(4分,每句2分,任选两个即可)
18.第①句,改为“本人住处离校很远”
第③句,删除“大约”(或“左右”)
第④句,把“更好的”调到“投入”之前
第⑥句,删除“务必”(4分。找出一个病句并改正得1分;只找出病句,没有 改正,该句不得分)
六、选做题(18分)
(一)
19.(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每点2分)
20.(1)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每点2分)
21.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失落的一些事物”、“一些具体的人”,表现心情的茫然、烦闷。(每点2分)
22.作者认为庐山的本质是人的气息,壮丽,秀美,清爽,渴求淡泊(2分),但这些渐渐消失了,庐山现在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2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2分)。
(二)
19.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的形象。(共4分。突出他的眼神和胡须,2分;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形象,2分)
20.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21.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表达生动形象。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点出本文主旨。(每点2分)
22.①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3分)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1分)钟南山和钟南山们可谓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包括两弹一星功勋专家邓稼先、数学家陈景润、著名作家朱自清、老舍、经济学界泰斗陈岱孙、于光远等,他们对民族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深厚情怀,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人生历程和思想是一笔巨大财富。(2分)
七、(60分)
23.作文(略)
附:参考译文
秦国有个叫尊卢沙的人,喜欢说大话,时间一久他自己也深信不疑了。秦国人嘲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去向楚王陈说使国家强盛的方法。”于是飘然自得地往南方的楚国去了。
等他到了楚国的边境,楚国守卫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你们小心一些,别抓我,我是来给楚王当老师的。”守边的官
上一篇: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下一篇:
2009年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高考模拟试题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聊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