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022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2]
七年级下册阶段练习
七下语文阶段练习

一 基础积累 命题人心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五彩的人生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圣火传递,汶川地震,震hàn着世界,也猛烈撞击着青年人的灵魂。中国以国家之大、fú 员之广,在发展和jué 起的过程中,总是会不断出现一些重要的guǎi点。这些重大事件的曲折起伏,大多牵涉民族感情、国家尊严或外交关系,使年轻人迅速选择自己的立场,确立自身的观点,从而在更长远的gé 局意义上,形成一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姿态。
2.默写。(6分,答案不能重复)
(1)潮平两岸阔,        。
(2)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 ,乾坤日夜浮。
(4)曲径通幽处, 。
(5)花,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请写出古诗词中借花抒情的2个句子:

(6)写出一个有关友情的古诗文名句。

3.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改正。(4分)
①今年全国将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②江苏省是试点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③除此以外,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④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5.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务院办公厅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等传统节日改为法定节假日。请你从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做题。(5分)
节日及日期:
相关习俗(两种)及内涵:

相关诗歌名句:
6.古诗阅读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现代文阅读
(一) 命题人心语:探索未知、寻求规律是科学永恒的规则。因此我们九天揽月、五洋猎奇、追逐星光、敲击原子、关注余震……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浏览完整试题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B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释】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8.请概括余震的另外两个特征及余震产生的原因。
(1)余震的特征:① ;②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破坏,多次就成灾;③ 。
(2)余震产生的原因是
9.第②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还有 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0.第④段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温馨提示:AB任选一处作答,)


(二)命题人心语:看似平淡的生活,溢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我们在爱中成长,在享受着爱,传递着爱……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1.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理解。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体会。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揣摩。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命题人心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地震撕裂中华民族的伤口,中国的年轻一代以行动诠释了“爱”的内涵;以高分通过自然的考验,赢得世界的赞叹。
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
①“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海外媒体如是说。在震中,他们是把生机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老师;在震后,他们是趟过湍急的河流通报险情的勇者;在营救中,他们又是组织有序冲锋在前的志愿者。中国的“80后”“90后”们,以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赞叹。


展开余下试题②其实在我看来,“不自私”并不足以形容年轻一代在这段时间中的诸多动人行为。准确地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勇于承担的一代,是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从救灾前线传来的消息说,灾区到处都活跃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和人民子弟兵一样,“青年志愿者”也被灾区群众称为“最可爱的人”。
③如果把这次地震比作一次考试的话,中国的年轻一代考试合格!他们有能力承担起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因为证实了这一点而充满希望。
④今天,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令人欣慰的,也是意味深长的。因为当今世界呈金字塔结构,少数的发达国家位居塔尖,中等收入的国家位居塔腰,发展中国家位居塔底。在一个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下,穷国的精英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进入发达国家的塔尖,使自己率先享受发达国家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最终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和财富总是向发达国家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先进,发展中国家被永远“锁定”在金字塔的底层。
⑤这种格局就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一代,在追求个人成功之时,把爱国主义作为一条底线,不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培养。然而曾几何时,中国的年轻一代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被人怀疑的。有学者统计,近30年来,中国流出智力人才100多万,只有20%的人学成后返回祖国,大多数成了发达国家的成员。中国付出大量的教育资源所培养出来的智慧之果,被人家轻松摘取。更有一些中国的企业家,一边在国内赚钱,一边向国外转移资产,很多都成了外国公民。
⑥但中国的年轻一代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以及稍早一点海内外华人(如残疾青年金晶等)为了保卫奥运圣火而展现出的爱国热情,把这些担忧冲淡了——人们深信,在关键时刻,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可以冲得上去,顶得住,担得起的!
⑦中国的年轻一代——“不自私”的“80后”“90后”们,是中国的希望!未来的希望!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0后”“90后”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怎样的一代人?(4分)
(1)中心论点是
(2)他们是
17.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既是第①段的论点,又是第①段论据的理由是什么?
18.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应删除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4.略
5. 答案示例: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仪式。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评分:节日及日期1分,相关习俗(两种)及内含2分, 相关诗歌名句2分,共5分
6 (1)答案: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2)答案: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二现代文阅读
(一)《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8.(1)特征:①同一地发生,持续时间可短可长(1分);③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1分)。 (2)原因是:①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1分)。②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或“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1分)。(意思接近即可)
9.①作比较或列数字。(1分) ②其作用:(1)作比较:把第一天和第十天的余震强度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任意回答一种即得1分)
10.不设统一答案,以下两个答案仅作参考。
A.“到目前为止”,是一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意思只包含过去和现在,不包含将来(1分);若去掉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1分)。
B.“似乎”,是一个表推测的副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1分);若去掉后,表确定的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1分)。
(二)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11.写“我”从关门声中来读人(或:着重写了几类关门、叩门人)(2分。意对即可。)
12.(1)细心,体贴(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有礼貌)(1分) (2)粗心,不太体贴 (或:欠些细心、体贴)(1分) (3)粗鲁,不顾他人感受(2分。意对即可。)
13.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并且关门特别轻。②八九岁时的一天,“我”到父亲卧房取书,小手攥紧了门把手想轻轻关门不惊忧午睡的父亲,不料关门声还是异常响。③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3分。答对一件得1分,意对即可。)
14.答案示例: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短诗中的清脆的句点来作比),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那轻轻一合的清响着实令人回味。(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若只品味词语,最多2分。)
15.开放性题。答案示例:不赞同。因为此段拓开一笔,由关门写到叩门,说明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关门这一细节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更好地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赞同(有此同感)。因为文章标题及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技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也很连贯,整个行文更显得一脉相通。(3分。看法1分,理由2分。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8分)
16.(1)中心论点:“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或“中国的年轻一代——“不自私”的“80后”“90后”们,是中国的希望!未来的希望!”(2分)
(2)他们是不自私的一代(1分);勇于承担、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1分)。
17.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是论点是因为它是对第一段的概括,它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言之有理即可,1分); 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是论据是因为它又是海外媒体的见解和主张,是证明作者观点的理论论据,它从理论上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言之有理即可,1分)
1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同意。删除掉使行文显得简洁、流畅,作者的思路更加清晰。(2分)
(2)不同意。因为它与第⑥段的观点至形成对比,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2分) (61.132.5.219)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七年级下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