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569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91]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艹区)’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壬。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韩愈《讳辩》)
  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举)进士有名 举:举荐
  B.贺不举进士为(是) 是:正确
  c.乃(比)于宦官宫妾 比:比较
  D.(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考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劝(之)举者为非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B.贺举进士(为)可邪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C.夫讳始(于)何时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D.稽之(以)国家之典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为李贺辩解的一组是( )
  ①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②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③《春秋》不讥不讳嫌名④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⑤贺不举进士为是⑥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对诋毁李贺考进士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B.作者认为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的。
  C.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
  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既是为李贺考进士进行辩解,也是为自己推荐李贺考进士的行为进行辩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浏览完整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教训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全,完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油然而不怪者
  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是以百战百胜
  C.必有过人(之)节 且夫有报人之志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其事甚怪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参考答案
  一、1.C(C中“比”为等同,并列。其他A、B、D三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
  2.B(B中两个“为”均为判断词,是。A中两个“之”,前“之”为代词,他,指李贺;后“之”为助词,的。C中两个“于”,前“于”为介词,在;后“于”为介词,表比较,相当于“过”。D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目的连词,相当于“来”)
  3.D(②句是说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⑤句是诋毁李贺考进士的人的言论,⑥句是听到诋毁李贺考进士言论的人的表现,三个句子均不能说明作者为李贺辩解。其他三句均符合题干要求)
  4.C(C中最后一句“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错,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尽管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但周公、孔子并不避讳,因此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B、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C)
  5.【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宜”(应该)、“法”(规则)、“考”(考察)、“质”(对照)、“稽”(考证)。第(2)句的关键词为“士”(士人、读书人)、前“行”(仿效)、后“行”(品行)、“讳”(避讳)、“惑”(糊涂)。
  【答案】(1)士君子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2)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贺在被举荐之列,于是同李贺争名的人就诋谤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是对的,劝他考进士是不对的。”听到这话的人不加分辨,随声附和,于是众口一词。皇甫浞说:“如果不把这事说清楚,您与李贺都要获罪。”我说:“是的。”律令上说:“两个字的名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这就好比说‘征’就不说‘在’字,说‘在’字就不说‘征’字那样。”律令上又说:“同音的字不避讳。”解释的人说:“譬如‘禹’和‘雨’,‘丘’和‘箧’一类字就是这样。”李贺的父亲名叫李肃,李贺考进士,是犯了“二名律”,还是犯了“嫌名律”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叫人了吗?


展开余下试题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忌讳,孔子不避讳母亲名中的两个字,《春秋》不讥刺不避讳同音字。周康王名钊,他的儿子谥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子不忌讳同音的“昔”字;周朝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该怎样避讳呢?为了避讳同音的字,连姓也要避讳呢?还是不避讳同音字呢?汉朝读武帝的名字“彻”为“通”,没有听说把车辙的“辙”字改为某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但没听说过把治天下的“治”也改为其他字;现在的奏章和诏书,不曾听说讳“浒”、“势”、“秉”、“饥”等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会触犯皇帝的名讳。士君子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就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就到了顶点了。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周公、孔子、曾参是不能胜过的,要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就等同于宦官和宫女一类人了。那么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二、1.D(D中“全”应为成全,其他A、B、C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
  2.C(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为指示代词,这)
  3.D(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4.B(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C、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B)
  5.【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卒”(突然)、“临”(面临)、“加”(施加)、“挟”(怀有)。第(2)句的关键词为“见”(表现)、“词色”(言语和面色)、“全”(成全)。
  【答案】(1)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2)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出众的志节。一般人有时在生活中会碰上看来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验他呢?想想老人含蓄的方式,是圣贤者对人的警示。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认为神怪,那就错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只限于那本书。在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很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士人,无辜被斩杀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武之士,也无法施展。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其锋芒的确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张子房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发泄心中怒气。张良虽然侥幸没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真是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犯不上为盗贼而死。张良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办法,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深为他惋惜的。所以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他一次,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说:“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上体,牵着羊去迎接。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向别人低头,一定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于是放弃了郑国。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三年当中没表现出厌倦不满之意。心中埋藏着报仇的大志,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桥上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那种年轻人的锐气,使他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只是偶遇,却指使他做奴仆做的事,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种涵养自然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扰的,楚霸王也不能激怒的。
  反观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正因为项羽不能忍,逢仗必打,虽然所向无敌,却轻率地消耗了他的精锐兵力。汉高祖却能忍耐,保全他的全部实力,等待楚霸王消耗殆尽。这是张良的计策。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释】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布法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自天兵暂临 暂:暂时
D、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乖: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司刑使相次而至 泉涓涓而始流


展开余下试题B、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何征发之不赴 大王来何操
D、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①时狄仁杰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被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连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
D、狄仁杰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陷,降为复州刺史。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译文: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译文:
(3)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C(暂 :突然)
2.A(均为表修饰的连词。B“以”①作介词“凭”、②作“因”;C“何”①作副词,“为什么”,②疑问代词作宾语;D“且”连词,①况且,②尚且)
3.B(①反映狄仁杰的同情心,③是狄仁杰果敢行为的结果,⑥反映狄仁杰给老百姓的恩德,在百姓中的声望影响)
4.A(六百人判为死罪)
5. (1)宁州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了你们的命吧?”(得分点:“郊迎”、“活”两处。)
(2)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得分点:“所在”、“远迩”)
(3)况且,那些遭到胁迫跟随越王的人,他们势必不愿坚守,这就是朝廷先宣布了胁从不问的法令来处理这些人的原因。(得分点: “胁从”)
【参考译文】
武则天准备称帝,纂夺李氏皇位,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士人和百姓因受牵连而被判死罪的有六百多人,五千多人做了官奴。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处决死囚。当时狄仁杰对那些受牵连的人颇为同情,便让监斩官暂停行刑,使飞骑奏报武则天说:“我想禀奏圣上,似乎是替反贼说情;知道了不说吧,又怕违背丁您怜悯百姓之心。写成奏本又毁掉,主意总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原本不是想要造反,请您同情他们不得已而受到牵连。”这番话禀奏则天后,死囚们获特赦免去死罪,被流放到丰州。囚犯们被押解到宁州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的命吧?”于是囚犯们相互搀抉着在狄仁杰任宁州刺吏时百姓为歌颂他的功德而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斋戒三天,这才离开宁州。囚犯们到丁丰州,又立石碑纪念狄仁杰放命的恩德。当初,张光辅以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势力之后,那些将士仗着威势,征敛没有限度,狄仁杰一概不听从。张光辅恼怒地说:“你们州官要怠慢元帅吗?为什么不来上交征用物资呢?狄仁杰,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只越王李贞一个人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张光辅质问这话的含义,狄仁杰说道:“你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遗受如此深重的创伤之后,死亡惨烈。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吗?况且,那些遭到胁迫跟随越王的人,他们势必不愿坚守,这就是朝廷先宣布了胁从不问的法令来处理这些人的原因。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攻来之后,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不可胜数,顺着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你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追杀这些准备归顺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将请来尚方断马剑斩杀你。为此他被张光辅诬陷,被降为复州到史。不久又被招回任魏州剃史,在任时颇有恩泽声威,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222.87.73.5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中文言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